2023.04.12
意大利人拍的这部电影,开篇很有气势,场面宏大,画面感很强,可以称作是一部战时意大利风光片。美军一辆吉普车独闯罗马那一段沿途风光秀丽的风景配上优美音乐美不胜收。但是在富丽堂皇的意大利宫殿里,美军大兵醉酒后胡作非为,接着大打出手群殴,就像一群流氓小痞子。
抢滩登陆除了狗狂吠几声外,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美军就占领了滩头阵地。国际日报记者迪克艾尼斯要了一辆吉普车向纵深行驶遇到被美军突击队员击毙的也是零星落单的德军尸体。吉普车半路捎带上一个正在四处闲逛的美国大兵,然后一路长驱直入开到了罗马市郊。开车的士兵莫维有点胆怯,艾尼斯鼓励他“你会是1500年来第一个从南方进入罗马的远征军,傻小子顿时感觉就像凯撒大帝再世,信心倍增,真的把车开进了罗马。果然不出所料,罗马真的是座空城,德军大部队都撤走了。越是没有遇到德军的抵抗,美军莱斯里将军越是谨慎,固守滩头阵地,不敢贸然进军罗马。即使艾尼斯带回来了确切消息,莱斯里将军依然按兵不动。就这样盟军失去了抢占交通要道,占领既定目标阿尔班山,以切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第6号和第7号公路的先机。
盟军在安其奥的登陆,完全出乎德军战地总司令凯塞林的意料。在安其奥至罗马沿途,因为他并没有部署部队防守,而且正驻守在那里的2个营,在盟军登陆前一天刚刚奉命解除戒备状态。德军空中侦察机给凯塞林更意外的消息,盟军竟然抢占海滩后竟然裹足不前,挖战壕准备固守,这一惊一喜两个消息让凯塞林哭笑不得,盟军这个愚蠢的错误给了凯塞林整整两个星期时间来调整部署。一边是德军快速向安其奥集结部队,一边是美军固守安其奥忙活着运兵运补给装备,凯塞林笑的合不拢嘴了,称安其奥马上要成为欧洲最廉价的战俘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戏院看闹剧……”,但是凯塞林也看到了德军的不足和危机,十五岁的孩子都上了战场,仅仅靠荣誉感并不能打胜仗,更让凯塞林忧心忡忡的是武器和燃料的匮乏,德军得要他们这些将军苦苦哀求才有补给,盟军那边中士一通电话就行。凯塞林说到了点子上,战争打的就是武器和后勤补给。
在英军的建议下莱斯里将军派出了19突击队趁夜色去探路,突击队在契斯特纳的一片山丘低洼处落入了德军的陷阱,德军在高处伪装成麦垛的多个机枪火力点和坦克居高临下打的突击队抬不起头来,死伤惨重,上校也挂了。关键时刻见多识广的艾尼斯发挥了作用,他带领少数的几个残兵败将找到一条生路逃出了包围圈。不想又遇到了德军布设的地雷区,艾尼斯用当年在中国一个老人教给他的办法,扔石头开路,终于在德军喷火坦克追上他们之前逃出了地雷区。回头看去,767个战友被德军包了饺子,除了他们7个逃生之外,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俘虏排成一条长龙,全军覆没的真惨。死了这么多士兵,艾尼斯压抑不住心中的悲愤,在和莱斯里将军通话中也不客气了“瞻前顾后,太过谨慎,胆小,无勇将军”,这些冒犯之词都用上了,庸将害死人呀。将军那边以信号不好中断中断了通话,幸存的士兵愤怒的砸了无线电电台。
撤退途中,他们意外发现一处德军的阵地在夜里灯火通明的加班加点的施工,必须尽快回到安其奥报告情况,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半路上遭遇四个德军狙击手的狙击,战友们不断倒在德军狙击手的枪口下,当罗宾诺夫下士倒下后,战壕里只剩下了艾尼斯一个人,他被迫拿起了枪,和德军最后一个狙击手对垒,最终击毙了这个狙击手,他们8个从德军包围圈里逃生的人,只有艾尼斯,中士和莫维最终得以生还。
莱斯里将军被解除了职务,霍华将军接替了他,丘吉尔首相对他指挥安其奥登陆作战有一个非常准确的点评“我希望我们派上岸的是一只猛虎,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只搁浅的鲸鱼”,这个评语可谓形象,精彩绝伦。盟军摧毁了德军的防线,进入了罗马,莫维找到了那个让他心仪的女孩,艾尼斯漫步在罗马的桥头上,他走出了迷茫,不管对不对,他找到了战争的根源,就是人类喜欢战争。
“我们互相杀戮,因为我们喜欢”“你拿着枪面对敌人,你那时候紧绷的程度,远胜过生命中其他的时刻”“如果我们能够承认这一点,或许就能学会和平相处”…… 这些闪着血泪印记和智慧光芒的金句,从一个新奇的角度批判战争——好战,可能是因为贪婪、残暴、恐惧,等等,也可能是你面前这部片子阐释的:喜欢杀戮同类。
那个胃痛得要命的老兵,为什么重返战场?还有,这个记者为什么离不开战场?他们流连忘返,想要追求怎样的感觉?也许,潜意识里主要都是因为某种“喜欢”。虽然,这两位“喜欢”的层面不一样。反过来看,“慈不掌兵”,后来被撤职的指挥官,对于杀人游戏,显然是很不喜欢的。
基于一位困惑茫然而又理中客而又相对超然的战地记者的见闻感想来反思,是个好的创意。与此同时,有目共睹,影片的氛围相当阴郁:一整部片子毫无明快之处——抢滩登陆前后,“沙勒诺惨败”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每场战斗都非常苦涩,没有“胜利”可言,恐怕也说不上什么“荣誉”“英雄主义”。而且,编导对人类、人心人性很不乐观,事实上,十分“不喜欢”杀戮的记者终于还是拿起枪,射杀了“敌人”。实际上,真正的唯一的敌人是人类自己,是“喜欢”。
不用多说了,本片从头到尾讨论的就是这样一个哲理性的命题——人们为什么互相杀戮?开篇提问,结尾作答,中间自然是论述了。作为一篇议论文,本片差强人意,显得沉重、散乱、枯燥乏味,结构和节奏也有问题…… 虽然那些打打杀杀场面也拍得非常好看。(哪有那么多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杰作啊!好像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
鉴于,主题先行和用力过猛,我只打个八分。比如,在一小时5分处,记者竟然公然批判指挥官说:胆小的将军,把人带进公园去,把他们留在坟墓里。好莱坞真是有点太好莱坞了?!(有一条短评提醒了我:片子拍于越战期间。那就很可以谅解了)电影作者一思考,不仅上帝,普通观众也可能笑花了脸。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让知识分子闭嘴,甚至请他们走开吧?
为什么只有6.2分?我猜,大部分人是奔着“血战”来的,那,失望在所难免了,另一些人,也许是更多的人,是看到别人打六分,他她也跟着打六分,甚至更低——酷?!嗯,嗯,全民自由发言的豆瓣,人人都有麦克风,一锅粥,真是好玩!不好意思了,在这里,我想再次唠叨一下:所有人都有轻松愉快地观看喜闻乐见的电影的权利,也有随心所欲地打出自以为是的分数的权利;不过,选片子的时候请擦亮眼睛,各取所需、乐此不疲就行;打分的时候,如果你不明觉厉或者莫名其妙,请不要人云亦云,或者放弃打分,或者手下留情?
看着好乏味啊.
1944年1月,盟军为了吸引在意大利德军的注意以辅助诺曼底登陆并侧翼进攻,拟协助突破正面的古斯塔夫防线,攻入罗马,可惜盟军在安齐奥登陆后过于谨慎,错失良机,使本能长驱直入的战略态势变成了滩头防御战,伤亡惨重。
3.5 这个片名还以为是主旋律片结果还挺反战的,导演比较平庸。Peter Falk怎么这么可爱子,又会演,疯求了【可以跟Dirty Dozen做AU的程度XD 【想打死亚瑟·肯尼迪
二战盟军登陆意大利安齐奥海滩,影片实际讲的是美军第6615游骑兵部队在安齐奥被伏击和幸存者突围回部队的经历,全片叙事很平淡,草草交代此次安齐奥战役。
并不出众。
很散,不过这片被骂得最多的是不合历史。
几万人血战安奇奥,被影片以开头几十人群殴、中段几百人规模的伏击战加上后段的七人敌后武工队冒险来表现,结尾导演甚至还兴之所至加了段七残兵与四狙击手的对决。实际战役情况战场态势一笔带过简略得过分。难道是耻于言败只好多表现下小兵的英勇来顾左右言其他?!两星半。
mitch你这一辈子到底演过多少回军人?从年轻时成名作《大兵乔的故事》到花甲之年的《战争与回忆》,海陆空都全了!
乱拍什么毛线啊!
这部影片实际讲的是美军第6615游骑兵部队在安其奥被伏击和幸存者突围回部队的经历
去安奇奥的兄弟们!特价咯!
哼哼唧唧的文傻才会给两星
8分。别具一格的反战片。
拿笔杆子的记者最终为了生存而拿起枪杆子杀人,导演和编剧的意图再明显不过就是透过揭露战争的残酷性和血腥来反思人类这一类似本能的冲动。如果想看大场面的战争特效还是绕道吧。
水平不高 太散而没抓住能够吸引观众继续下去的重点
盟军登陆意大利的“安齐奥”
战争的场面在电影里不真实的感觉。
很好的反战电影。“将军,我相信是如此 人类杀戮是因为喜欢”。
只能说一般
前半段象纪录片,后半段是个战争片,结尾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