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裤子,手榴弹没拉引信就丢,基本都是慌不择路,临阵脱逃的阵势。 县长团长在指挥部里听到作战命令,收拾碗筷之余还不忘把碗里的米酒饮尽。打的时候不怎么出力,出来检阅部队时跟弟兄们有说有笑,还问参谋长是不是要给兄弟们赏点,和稀泥充好人很足。 捡破烂的当兵打完仗后直接冲锋,去敌尸那捡装备,还以为全是自己的,却被迫充公,幸好那银币还在。 第一天伤亡太大,直接绕过团部用司令员直属派来的电报员上报司令部,要求团部增援否则阵地放弃,撤退收缩。 “历史怎么会有记忆呢?历史不就是消失的过程吗?”(历史就是胜利者描述并展示利益最大化的表述) “他们会知道是为民族解放事业斗争吗?” 保留卸甲甸哪怕只有一个人。立即撤出马鞍山阵地,撤出完毕后,自行解散。撤退途中,不管遇到何方的阻拦,立即予以还击。 引用: 战场现形记无疑,累累白骨成就了更加辉煌的功勋章。(方参谋长提前知会友军我方伤亡过多撤出阵地一起守却直接被友军无差别射击,司令部原意是临时的新三团只是炮灰派去的三人可以回司令部而无需原地坚守,县长团长起初不想离开家乡坚守而方参谋长也打算与该团同生共死时团长为外乡人为本团贡献这程度敬服,战争就是消耗战,司令部看来一个团一个团地去消耗,而一个团灭就是该村该庄该族无人了。) “轻家国而重乡土,怯于公战,勇于私斗”的宗族制度。 历史的版本有多少呢?其实,有多少个参与者,就有多少个版本,因为每个人都是所谓历史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影响着自己的小历史和世界的大历史。 很真实,但如果仅仅是因为真实,或者于现实基础的艺术加工,展示人性的话,战争本就是无情的消耗战,人性在这里呈现地异彩纷呈,但主题升华还是欠缺,尤其是方参谋长选择同归于尽以及县长团长那番撤退表述还有结尾遭受炮击,几乎无一人生还,或许不想展示太阴暗,毕竟为杂牌团写团歌却无人传颂,理想与现实在此争相交汇。
很多当年家喻户晓人人必看的经典社会主义名片到了DB才7,
恶意刷低分的DB迷真恶心,他们刷分带着可耻的政治任务而来,他们就怕年轻一代看新中国真正的经典,否则这帮地主老财的后人睡不着觉,
类似还有青春万岁,小花,西安事变,林则徐,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知音,双雄会,乌鸦与麻雀,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英雄虎胆,海魂,董存瑞战火中青春,英雄儿女,上甘岭,建党伟业张思德,停战以后红孩子,风筝,少年彭德怀,东山学堂,白求恩大夫,粮食,地下尖兵,锦上添花,洪湖赤卫队,啊摇篮,毛泽东的故事,一号目标,所有当年万人空巷家喻户晓的社会主义文艺到了DB都是低分
八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至今思起,仍令人感慨不已。抗日战争是中华人民近代第一次成功的反侵略战争,战争过程艰苦卓绝,但是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终以积贫积弱之国击败了强大的日本法西斯,奠定了战后中国的大国地位。这其中有很多值得讲述、值得传颂、感人肺腑的故事。
然而遗憾的是,如此优良的素材,并没有多少优秀的影视作品随之应运而生。反是如今电视荧幕“抗日神剧”满天飞,贻笑四方。抗日战争是非常严肃的话题,中华人民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却付出了非常惨痛、沉重的代价,岂容戏谑?遍我所观,惟有《亮剑》可以说是此题材下的现象级神作。
抗日战争中“国军”承担起了正面抗击日军的重任,我们的历史书中也承认这一点。但是在这些年影视作品中却并没有太多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军将士的巨大贡献。原定于去年八月份上映的《八佰》(讲述淞沪会战中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勇士,当时非常期待这部电影)却因政治原因无疾告终,令人痛惜。如今有关部门对于国民党相关题材的作品要求过于严苛。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拍摄于1995年的《大捷》,却充分体现了当时文化部门对于此类影视作品宽广的包容度,有容乃大,90年代也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大捷》从一个团着手刻画出了抗日战场上非常真实的国军部队。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不体恤民情,四处强征普通老百姓从军,拼凑出了“新三团”。电影就是讲述了这帮“乌合之众”的成长之路。
电影对于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每个人都令人印象深刻。职业军人方向公,和事佬团长段仁义,美丽的报务员白洁芬,有志青年霍杰克,朴厚敦实铁匠欧阳贵,任气豪爽的兰营长。他们虽然初心不同,但是却在战火纷飞中,在报国杀敌共同意志、拳拳爱国之心的趋使下,团结在一起,诠释了中国军人之魂。每一个人都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霍杰克与白洁芬更是结成了灵魂伴侣,无关颜值,无关躯壳。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借日军之手消灭异己的杂牌部队,这是不争的事实。《大捷》也涉及到了这一点,非常真实,前方是残暴的日军轮番冲击,后方是“友军”部队的督战枪口。“新三团”就在这样的前后夹击下全团损失殆尽,仅三人突围生还。令人惊心动魄,愤慨难平。
电影中报务员白小姐曾今问过霍杰克:“历史有记忆吗?历史不就是消失的过程吗?”“新三团”自然是来自小说,但是真实的抗日战争中,一定有很多这样的“新三团”,他们并没有能青史留名,可能部队番号都没能留下来。我觉得对这部电影最好的理解,就是在向这些人致敬,向那些消失在历史中的无名英雄致敬。
电影年代久远,画面也远不如现在的“大片”,但是剧情很有深意,高潮迭起,能引发人深入的思考。然而这样的好电影现在知道的人甚少,看过的人更少,非常遗憾。如果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电影很一般,那我只能说这届观众觉悟不够。希望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那我也就没有遗憾了。
为什么抗战初期,几万人的国民党部队被日军的小部队追着跑?为什么一个小队就能占领一个县城?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人多,不代表能打胜仗,一群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刚看到人就乱开枪,敌人没打死几个,火力点全部暴露,日本人用几门迫击炮轻轻松松敲掉,被吓得晕头转向的老实人们,抛弃相对安全的战壕,撒腿就跑,把自己暴露在空旷地上任人宰割。——这就是差距,这就是全方位的差距,从兵员素质,到武器火力,战略战术,这种差距在抗战初期是全方位的。
怎么说呢……我能理解为什么很多朋友给高分……
毕竟在当今这个时代,用韩国特效团队打造的逼真战争场面和老掉牙的煽情上相结合已成了新常态,从《集结号》到《芳华》、《红海行动》。都是不重视人物,不重视反思,没有节奏,玩命煽情了事。
于是,这样的电影让人怀念。就像很多人怀念80年代,并非80年代真的好,而是过了这许多年,为何某些地方反而退步了……
然而,这部电影做到了人物、做到了情绪,却还是没有节奏,虎头蛇尾,到后半段的时候近乎于崩塌式的纷乱。我的观影体验也从4分开始慢慢下降,最后在2分收尾。
影片开始几个人物是立住的:铁匠、唱戏爷俩、捡破烂的、色狼团副、独眼二营长……这些小人物都很生动感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唱戏爷俩尤其有趣。团长和参谋长火花四溅。故事也慢慢展开,直到第一场战斗,所有人物都很生动。
然而,到中段的时候,团参谋长首先180度转变——他从一开始就抱定了必胜决心,而要来的223团只是协防,可是此时却忽然对司令心生怨怼,想撤回上岗村,这里没有任何交代。他本来是要扔掉电台不再和总部联系的。
唱戏爷俩在之后战斗中只有一个镜头扫过,小孩子重伤,爷爷在给他脸上撒水,之后再没提。
自此其他小人物的处境迅速被留学生和白小姐的感情戏骑劫。大篇幅的转折到了爱情戏的线上,然而留学生和白小姐又完全没有火花。可以解释白小姐对留学生的爱恋却无法解释留学生为何爱恋她。
团参谋长死后,汉奸举白旗来劝降,团长想出了一个争取时间的法子。可这个法子却因他自己向2个汉奸开枪又结束了。他所谓的“拖到天黑”分两路撤退的法子忽然又变成了坚守阵地。然后人们就像是编剧和导演彻底放弃一样迅速死去……
写这些并非是为了指摘,只是在想这中国电影的节奏问题原来已经20多年,仍无进步。当年因胶片昂贵,舍不得剪掉,还有情可原,现在如《集结号》《红海行动》,一个是夹生饭,一个是烧糊了。毫无起承转合,人物动机都是一念之间,这一点却和20多年前的这部电影并无二致。
本片拍摄于1995年,虽然是个老片,但叙事流畅,节奏明快,带有黑色幽默和一定的讽刺性。贪生怕死的小人物,成长为有血性的战士,最后却被自己人杀死。人物的懦弱勇敢、战争的残酷惨烈、政治的尔虞我诈,都得到了有力展现。抗战年代国家丢掉了半壁江山,这部影片或许能说明背后的一些原因。
推荐大家观看这部电影。本期的解说到此为止,喜欢的话请点赞转发留言,想知道怎么观看这部影片,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战争影视军哥说。敬礼!
95年之前中国的电影真够开明,什么样的都敢拍,放到现在想都不敢想,还有背靠背脸对脸 活着
历史有记忆吗?历史不就是消失的过程吗?
鬼子来了挂甲台, 国军大捷卸甲甸。 信老蒋,得永生, 一寸山河一寸癣, 十万三毛十万兵, 青天白日满地爬, 乐土抗日众生相, 抗战到底赖阿Q
今天跟朋友闲喷电影,突然提到了这部片子。没有周梅森的原著,就没有这样出色的一部电影。抗战题材,《鬼子来了》第一,它第二,《血战台儿庄》第三。
是我高中时代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大家应该想象不到吧?我也想象不到我是去看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前面附带一本电影,就是这本了。我不知道电影票里面有没有包含这部电影。好吧我说一下最终感受,当天回来的时候我觉得九品芝麻官不如这部电影,当时我就有这个觉悟,我还是很为自己感动的!
心目中和鬼子来了相提并论的电影,无意间找到这个条目(因为忘了叫啥……),居然才这么几个人标注的。墙裂推荐,完全是被埋没的好片!
二战时最差的武器装备,最涣散的军纪整备,却打着史上最艰苦的仗……
生动描绘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贫弱愚昧。不足是把日本人描写的弱了点,现实太残酷,电影人给人们看的往往已经是美化版本,经历抗战到底的中国人都是英雄。
可以重拍
炮灰的悲哀
新三团与民族解放,历史的记忆有毛关系?那姑娘问了两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抽了谁谁谁两记大嘴巴子!
7.1;8.6。
雷恪生居然没凭这部片子拿个影帝啥的?
1995年上影厂出品 电影《大捷》。2011年看 依然觉得影片在叙事和表现手段上有不俗之处。人物塑造鲜明,情节设置也很巧妙,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从一场庆功宴开始,拔枪。制造悬念。国产战争片中显得十分特别。难得之作。编剧:吴贻弓,第四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
虽然让主人公们穿上了国民党的军服 但题材适用于任何一支军队 任何一个政治组织 因此有人说这部影片是一部“影射性的野史” 里于河西会战的战略格局上担任正面阻击任务的新三团 是由普通农民临时凑起来的部队 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普通农民在“国军”高层的诡计与日伪军进攻的双重压榨中所爆发出的生命辉煌
抽国粉的脸
官场和战场,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9.0
看完想吃烙饼和大葱
真实的战争,真实的政治,真实的人性。
相似的题材,这片比《集结号》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