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第一次看桂导的作品,恰巧又是这部,你可能就要有点心理准备了。
其实我也是怕蛇的,但出于某些原因,我还是义无反顾,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那种感觉,只有桂导的作品才可以带给我的。
首先是关于那个年代的治安:假设故事是发生在上世纪70s,那时候社会贫富差距也已经不小,富人带金项链,吃蛇胆,揸豪车,而穷人住在肮脏破烂的棚屋(其实在今天,有时也会见到这样的地方,莫名感觉自己的生活多好)。不仅如此,因为一点鸡毛小事,就要遭受毒打,又没有还手之力。之后又被一群小混混围殴、钱也被抢了。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古惑仔不是90年代才有。有时间要去看看桂导的《大哥成》、《成记茶楼》...
其次,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桂导作品里面的道具都很逼真,这次也不例外,但我还是有被震惊到。毒蛇钻进女人的身体里这一幕,脑洞出奇,但那种场面也很残忍。我承认,邪典导演非他莫属(目前来说是这样)。
这部戏的尺度也是非常之大,里面有很多关于sm的场景。看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但我还是这么认为:“枕头”是为了入局或者也有刺激渲染的作用,一切还是为了主题服务。主题是什么:善恶有报、天理循环。甘国亮饰演的底层青年因为救蛇而跟蛇成了患难好友。他将蛇当做武器(枪),蛇成为自己的保护伞和复仇工具。它代他消灭古惑仔(阿飞)、妓女、蛇铺老板、舞女、有钱的无良男。本以为一切就此结束,但想想也不合理,难道默默无闻这样和蛇生活下去就是他的结局。
况且假设替观众考虑一下,替票房和可能引起的轰动考虑一下。于是自杀装置开启,而要完成自杀,首先要有“因”(导火线),即放火烧蛇。结局是底层青年被蛇群杀死。正好也对应“善恶有报、天理循环”的主题。这也是我敬佩桂导的地方,他愤怒,他特立独行,但他的头脑依然时刻保持清醒。我想他的内心深处有一颗美好而又单纯的种子,它无法长大,却又不会死亡,就这么安静地呆在那个角落。
最后还是要提一下桂导的用心之处:底层青年和冷血动物——蛇,成为了患难之交。的确有些讽刺,很多人也许把这样的人当做社会异类:一个与蛇做朋友的人。人们会唾弃排斥他、害怕他远离他。但戏中多次将镜头闪回到童年不是没有道理的,人有时很奇怪,也许生活也是,小时候可以和蛇同处一室,而大了之后还是一样。如果我在现场,很大几率会问:你为什么和蛇住一起,蛇是冷血动物,他会咬你的,无论你对它们多好,它们是没有感情的。从剧情来看,也许说明底层青年本身就是冷血的,但从他有喜欢的人来看,这又说不通。他没有回答,但我默认镜头交代了原因:像他们这一类人需要的是关心和陪伴,因为他们自小就缺乏,就像有些友友所说的,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又长久被压抑在心里,无论对身体还是心理的健康都是不利的。
“早上10点到晚上11点,有一单就要送一单,店里不包吃不包睡,打烂碗的要赔,你干不干。”想起了今天的外卖小哥,生活不易。其实桂导也都很尽力去用他的方式去向社会呼吁,多点对这类人群的关心,也许类似的悲剧便能少一些吧。
写的有些乱,见谅~
看此片之前对桂治洪这个作者型电影人的总体感觉是,非常擅于使用小道具和动物角色,熟练操作配乐和多重特写营造恐怖气氛。而情色部分,我一眼认出了不少日活电影的招牌动作。桂导不愧和井上梅次合作多次,学习到诸多当时的日本电影技术,该片的SM场景新潮写实,让我对邵氏类型片的尺度刮目相看。希望如今也能够延续这样为剧情服务的开放式叙事风格,不拘泥形式,敢于大胆尝试。
可以看出桂导内心纯净清明,所以才能对所有限制级场景中各种烘托气氛的实物进行细致多角度拍摄,而非将镜头一直停留在血腥道具或男女肉体上,这一点的境界已经超越大量日本同类电影,再加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最草根影射,不留痕迹不留情面地将小人物之间互相伤害的惨烈现实呈现在镜头前,让人看得无比过瘾又感伤。
之所以把这部片认定为桂导的代表作,是因为他的招牌元素都有,且惊艳一笔是他对心理变态者高度的了解与传神的刻画。可以看出桂导开拍前做了大量research,尤其是揭示男主角形成性虐狂的童年诱因:在童年发育期看到了成人性虐场景,成长过程中就算有相爱的清纯女友,仍然无法释放内心深处的压抑情结,前因后果紧密相连,才最终一步步走向毁灭。
还有一处尤其佩服的是,一般的精神变态者都会认为自己最正常,而且伤人之时会认为自己在帮人,活在自我催眠的状态中。正如男主角,下手杀最爱的女人和蛇兄弟时无疑不是自认救了他们。大部分的心理剧导演很少会想到去表现这种异于常人的心理结构,使得二三流电影里的变态人物成为模糊不可解的脸谱,功用只负责吓观众博噱头。也变相说明了这些导演没有做足功课,而是想到什么就拍什么。这让我更加佩服桂导的诚意和心思缜密,【胆大心细】,是我用来形容他电影风格的短语。
拍电影时做好每一个细节,又能把控全局。不拍电影来美国卖饼,照样活出另一种自食其力。电视对电影业的冲击在当时是全球性的,也让一部分在转型过程中未找到合适新位置的电影人黯然收场,这在当时的东映公司尤为显著,一大批红透一时的类型片明星因为观众追捧风潮褪去,一起消失在荧幕上,让如今再去研究的人不得不叹人走茶凉。我不能说桂导离开电影圈完全是这个原因,毕竟一个人会彻底离开多年熟悉的旧环境,总归是各种因素引发的复杂结局。
人各有志,我相信桂治洪当年已经圆满完成了他自己人生的作品集,表达完了他需要表达的那些天马行空的千思万绪。至少在我这个旁观者眼里,他的一整套作品已经让全球影评圈和小众电影群沸腾不已。小众品牌即是一种知音文化,小众电影亦如此,拒绝像大型超市一样兜售流水线产品给鱼龙混杂的买主,而是精选慎拣合适的观众,维持少而精的exclusive club文化。如我们对桂导作品的喜欢,亦如我们会继续加强优化整个小众电影品牌基地,严格限制人数,严选制作人和观众,让精益求精为知音的宗旨融入创新的血液中。
在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初期邵氏电影咤叱风云,集合不少类型片种,当中有:武侠、警匪、爱情、歌唱和黄梅调。邵氏除了有以上五大元素之外,另类的片种亦不得不提,当中含有:奇情、恐怖和多种元素大集合等等,令当时邵氏的拍摄类型片种百花齐放。其中一位对现今港产Cult片仍有影响力,每位导演、B级片影迷甚至Cult片迷也不陌生的人,他就是港产Cult片的导演先锋桂治洪。桂导演是七八十年代的多产导演,他所拍电影题材广泛,包括犯罪、异灵、艳情、歌唱和武侠等等。桂导六十年代加盟邵氏,由副导演、补镬导演至全职导演职位,他在邵氏不久便拍了写实、先锋、实验和商业的电影作品。当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具有先锋和实验意义的《蛇杀手》,它是港产Cult片鼻祖开山之作,影片男主角陈志宏(甘国亮饰)由善良青年化为邪恶变态的故事,指涉人性和社会所面对的困难,反映人们压迫的心态,导致不论社会和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复杂和多变的取舍心态。
故事描述陈志宏是身处于贫穷铁皮屋的善良青年人,为人低调和善良,可惜往往受到欺凌压迫,渐渐由善良变成邪恶,有一天他寓所隔篱的蛇店,有条蛇出笼并在他屋内现身,两者竟“惺惺相惜”成为朋友。陈志宏利用蛇报复欺凌他的人,并利用蛇满足自己欲望,后来事情曝光,他把百多条蛇烧死毁尸灭迹。想不到部分蛇大难不死,寻找陈志宏报复,结果他死于这班“蛇友”毒牙之下。此片全用实景拍摄,可见昔日香港环境。桂导演曾声称喜欢拍写实片,而全片环境恶劣,坏分子猖狂行劫,桂导演最厉害地方,是用陈志宏角色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人性最黑暗一面,人同人关系像毒苹果一样,互利互用,大家共生于罪恶环境下。正如桂导演所说:“试想想,我们低下层的市民,如果连香港这个家园也失去,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呢?即使想自食其力过一生也不行,终被社会黑暗的一面迫得走投无路。”有看过桂导演作品(《成记茶楼》和《大哥成》是典型例子)就知桂导演是为小市民发声,有关怀社会一面。
影片中的血腥暴力、角色心魔和SM变态情节,不少也受欧美和日本影响,片中两名妓女(葛秋华和刘慧菇饰)受陈志宏虐杀,笔者联想起日本七十年代粉红暴力开山之作《女囚701》四部曲,充斥各种少女性爱虐杀埸面,当中以男性为主的性爱行为。可见当时SM性爱是多么的流行,就连电影也化为Cult片元素。在日本拍Cult片的导演石井辉男、大岛渚和园子温等等也常用SM性爱与虐杀元素,当中大岛渚就系SM性爱与虐杀元素祖师爷,令后来八九十年代港产Cult片不得不加入这些元素。陈志宏角色的善良变邪恶心魔,是八九十年代港产片的典型写照,表现出人性的善恶。尤其当中电影里面反派也有类似角色,为人熟悉典型例子是邱礼涛导演《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伊波拉病毒》和《的士判官》也参照《蛇杀手》陈志宏的角色,当人遇上欺凌后心魔爆发,反映人性的黑暗面。至于血腥暴力,由八十年代至今港产Cult片不乏此类元素,以血腥暴力表达人的愤怒、以暴易暴解决问题。《蛇》的血腥暴力场景,以极端暴力对社会不公作出忍无可忍的反抗,桂导演以暴力表达,讽刺当时坏分子采用暴力行劫和打架,以暴制暴。
港产Cult片潮流说不完,Cult不一定烂,它与B级片差别很大,Cult亦可成著名经典。桂治洪是港产Cult片中不得不提的鼻祖导演,后来徐克的《地狱无门》《第一类型危险》、牟敦芾的《打蛇》、余允抗的《山狗》、彭浩翔的《维多利亚壹号》和蓝乃才的《力王》等等。到了今天港产Cult片仍然有人拍摄,就算低成本亦可成为经典。正如当年《力王》上映票房平淡,观众也觉得是平常一般电影,到了今时今日《力》被不少B级Cult片迷奉为经典。同时Cult也捧红不少今天的著名导演,比如徐克、彭浩翔、邱礼涛、刘镇伟、楚原、何梦华和陈果等等,都系以Cult风格发挥个人色彩,使他们成为出名港产导演。Cult就是因为可集合各种不同类型片大杂烩,令不少导演发挥个人风格。Cult虽然有可能票房惨淡,但它任意发挥、低成本制作、非主流作风、受小众追捧,同时Cult可捧红导演、演员。由此可见,Cult片的世界是多么宏大,港产Cult片的潮流文化真的说不完。
1924年,大哥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在天一,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 1925年,拍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欢迎。1931年拍摄的《歌场春色》,是中国最早的两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之一。 1926年,邵逸夫与邵仁枚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当时“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 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邵氏惨淡经营,艰难度日,后来更是难以为继,被迫关门了事。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邵仁枚先生、邵逸夫先生在香港成立。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 进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邵氏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李翰祥、邹文怀、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其中《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 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副其实的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氏家人献出的心血。 1957年 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无法重现的电影王国 “邵氏”这个名字近年来为内地观众有所熟悉,是因为一系列如《独臂刀》、《大醉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老片经数码修复以后得以重现,宛如从时间和空间的那头突然现身,告诉我们邵氏曾经缔造了怎样影响后人的武侠片和黄梅调电影。 在香港电影进入史上最低点的“冰河期”时,回顾邵氏数十年风雨历程也成为一件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而如果能从中获得些许对当下有所借鉴的经验,那就是邵氏这个被称为“活化石”的电影王国跨越时间的力量。但无论如何,邵氏都不是一个有可能再被重现的神话,它所呈现得最为精彩的那部大戏,其实就是自己的历史。 口述影像:商人精明本色 独特家族企业 邵氏兄弟是宁波人,一门四杰,大哥仁杰、二哥仁枥、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早已出嫁,邵逸夫最小,叫仁楞。由于做电影生意要出名,父亲不同意。于是另起外号,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叫逸夫。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经商的精明头脑,比较知名的事情是邵醉翁力捧陈玉梅的逸事,由于当时“天一”台柱胡蝶被“明星”挖走,邵醉翁决定巨资捧陈玉梅成为影后,结果陈玉梅成了他的夫人,其他电影公司也永远不能挖走了。所谓长兄如父,邵醉翁集邵老大、总经理、导演于一身,其长袖善舞的精明为兄弟们树立榜样,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四兄弟中老二任会计掌握内部财务开支,从源头上把关,老三和邵逸夫任发行,几兄弟不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协调,在影片拍摄上也全员出动。公司成立之初,生产的11部影片,基本上是老大执导;老二、老三独立或联合编剧;邵逸夫不仅会编剧还能做摄影。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限度缩短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当然这必然造成一些影片质量欠佳,也为同行间诟病。 邵氏兄弟分道扬镳 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等,而它们又分别有什么来头呢?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并将之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进入50年代后期,由于电懋的成立,竞争越发激烈,小成本制作策略已无力招架。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缩电影制作的业务,转而大量收购戏院及从事地产业。1957年,年届五十的邵逸夫回到香港,想接掌制片业务,以稳定片源,兄弟俩最终决定在业务上分道扬镳。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此,“邵氏父子”只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邵氏兄弟”则主管制片业务。 邵氏称霸天下20年 在邵氏字典中“赚钱”永远是第一位的。于是如何赚钱就看邵逸夫的几个高招,首先是清水湾开山填土,大兴土木建造“邵氏影城”,有大型隔音摄影棚、置景场、办公大楼及彩色冲印厂,员工宿舍及各种技术室,是远东最大片厂。邵逸夫还打造了一套管治制度,保障片厂可流水作业。从1959年建厂到1979年的20年间是邵氏称霸天下的时代,尤其是前10年,也是邵氏王国的黄金时代,阵容强大,出片水准高,当时实施的计划就是———投大资、拍大片、赚大钱。而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大导演逐渐组建自己的制作队伍,演变出不同的派系阵营。邵逸夫自18岁开始就直接面对观众,哪些影片一定卖钱、哪些影片可能冷门,都很清楚,可以说他是在观众群中成长的,所以贯穿始终的就是“观众至上”的传统。 克己之功和容人之量作为一位资本家除了善于经商的精明头脑外,克勤、克俭表率作用也是关键所在。邵逸夫的勤奋和毅力非一般人能比,如张彻所说“每天工作16小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9时上班,上班前练两个小时气功,从不间断。上班时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写好纸条,每人一张,到厂后第一件工作先看导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着看,一边看一边做甩手运动。每个月开拍影片剧本、故事,他要亲自审阅,自己不看剧本时,由导演或看剧本人向他报告,由他最后裁决。”邵逸夫曾说,他没有娱乐,看电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娱乐,他自称自己是全世界看电影最多的人,80岁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是令员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9点一定到片厂,工作人员迟到可以容忍,开会、试片等,他一定先到,其他人员迟到也不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金牌导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 最强电影家族 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电影事业家 代表作:《独臂刀》、《大醉侠》、《梁山伯与祝英台》 ▲邵逸夫摆出偶像李小龙的造型。邵氏兄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家族,在二十年的时间内,几乎独霸香港影坛。 邵氏家族专题 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灯红酒绿,霓虹林立,年轻的邵氏兄弟只是众多电影淘金家中的一员。1925年,邵氏兄弟成立的天一影业公司既没有黑帮靠山,也没有左翼背景,有的只是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宁波帮”吃苦耐劳的天性。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有趣,一批批财大气粗、激流勇进的电影公司都在岁月流逝中解体了,惟有不事旁骛专心拍片的天一公司最终存活下来。并在之后的颠沛流离中逐渐演变成“邵氏兄弟”,成就了一代“东方好莱坞”传奇。 邵逸夫说,“天一”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只眼盯着艺术,一只眼盯着商业”。它早期的电影基本上是以“时事”和“稗史”题材为主,这符合最广泛的国民性。它投拍的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强调道德感化和佛理点悟,完全是一部针对当时现实的醒世之作。“天一”因为这些影片大赚其钱,为以后更大的发展累积了资本。“天一”的迅速成长威胁到了当时的其他几大影片公司。“明星”公司的周剑云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等公司组成“六合影片影业公司”,试图挤垮“天一”和其他小公司,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正是由于六合围剿,“天一”远赴南洋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从而建立起“邵氏影业”这个东方电影帝国。
懦弱自卑型屌丝的写照,看得我情绪很差- -
此片的各个工种不是一般的强,香港真猛,各种人才在B级片的制作中等待发迹。
连蜥蜴也出来了真好莫名啊
邪恶、凶暴、阴郁。群蛇与甘国亮惨白的脸。桂治洪无愧邵氏第一邪典导演。
三级片还是有些看头 的
当时创意不错,现在看已经比较难看了
手法大胆,大量SM戏,刘慧茹老师辛苦
比《Ben》要早了将近2年,SB真是片神奇的实验田。与著名老鼠派自闭角色Willard相比,《蛇杀手》主角首先能力更强(纵跨蛇与蜥蜴两大流派),比起一次普通的恋爱更喜好SM和杀人(童年很重要),不过虽是不同故事不同变态,却都是同样结尾,可谓异路同归。
姜大卫老婆长得美,甘国亮变态演得好,桂治洪邵氏第一邪。
这是我的噩梦啊!
蛇演殺手是本性,擔不是本職。能夠讓蛇配合電影演出和場面調度,玩大了的桂治洪還是「有翻兩道散手」的呢。不過,我還嫌電影不夠骯髒和血腥。
万蛇郎君甘国亮 对了 本片采用美国进口摄像器材拍摄~~~
变态+恶心。美国有驱鼠怪人香港有驱蛇怪人
腐烂的气息贯穿到底,淤泥中是把生锈狠毒的刀
倪匡你个咸湿佬!
看了豆友的评论,才觉得此片有意义!否则现在看这样的片子,真感觉就像读书时再录像厅看录像的的时代!那时大大小小的录像厅在华夏大地上如雨后春笋,一茬接一茬,港片是主打啊,尤其是邵氏的片子,带点血腥,一点色情!当时没看过此片,所以现在看到此片时,才想到了那个年代!那时看的话应该不错吧!
几处情色戏拍的还算动人,暴力戏反不够给力。
太变态了
想不到倪匡老大竟如此深谙SM之道。。。
其实有些时候邵氏的的镜头都是有点多余的,但我想说的是邵氏的镜头在现今恰恰成了其珍贵之处,好像能成其特点的就只有银河映象的杜琪峰了。本片最难能可贵的是有了蛇这一主题,蛇可真不是什么好东西啊,对它好也咬人,对它不好也咬人,最怕蛇这一逼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