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没有工作的人,什么都不是。但每个人生下来不都是一样的吗?
流浪汉套装的皮埃尔失去了进入中产阶级的身份,财富成为判断社会地位的唯一标准。
影片大量皮埃尔流浪巴黎的镜头,颇有种江山易改巴黎已非昨日感。
庞大社会体系已经将每个人安排得明明白白,个人为群体所迫。
必须穿着得体才能为社会所承认,最终拯救皮埃尔的是他的小提琴。
结尾世界名画:获得遗产的皮埃尔,迅速抛弃了他的无产阶级大哥。
只留下大哥在街道挽尊,原来没有一个人乐于流浪汉身份,第欧根尼只有一个。
皮埃尔为何不去工作,是因为怕别人关注而产生可耻的羞耻心,还是受不了现实的落差?
这一段落魄除了让他认识到个人的社会性外,更是向这一事实投降。
他大概还是会去见他的无产阶级兄弟吧。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2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第三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侯麦的导演首作《狮子星座》,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山茶花飘零
2星。很意外的侯麦处女作,带着精英的视角,俯瞰巴黎。看呐,又是那个无产阶级流氓!
场刊嘉宾A7M2带位员
1星,相比侯麦的其他电影,这个反到戏剧性十足,不过再故事如何发展,也不如戈达尔的客串来的印象深刻。
场刊嘉宾IcrusJoe
3星。对侯麦无感,但这片里的巴黎挺漂亮的,比高达的好看。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狮子星座》我觉得和侯麦后来那些电影不一样的地方是,你看起来这个男人经历的戏剧化过程,是带有很强烈的社会性或者说现实批判性的,但其实他自己单独有一个真空,你像后来《秋天的故事》那种女主一个人避世住在葡萄园里,但其实她一举一动都受到社会性的牵绊,和《狮子星座》这个男主刚好是两种状态。电影其实被拍的有点像一种“天外来客”的感觉,虽然他的社会身份、阶层属性都被设定得明明白白的,但你感觉他其实不属于这里,他是一个身处“入世”之中但有“出世”气质的人。
《狮子星座》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根据男主人公皮埃尔的视角来审视巴黎并拍摄了侯麦眼中的巴黎浮世绘,从一开始皮埃尔还没有落魄的时候他眼中的巴黎既时尚又浪漫,后来巴黎依旧还是那个时尚而浪漫的巴黎,但是皮埃尔却几近沦为流浪汉与这个城市而格格不入,到最后甚至把镜头对向了两个流浪汉的街头卖艺,巴黎还是那个巴黎,但是似乎变得肮脏了起来。
你怎么看待本片对巴黎的描写?这其中是否包含了侯麦对巴黎的批判和讽刺?
场刊嘉宾A7M2带位员
每一个城市都有那个肮脏的部分,真实的描写肯定是好过被修饰的,但同情的话我觉得基于导演其他的作品是没有的。
场刊嘉宾山茶花飘零
侯麦这种小布尔乔亚,他从来都是批判和质疑,没有什么平民视角,要说贫民视角主角就多半是那个乞丐了。侯麦描绘巴黎,和伍迪艾伦呛纽约一样嘛。
场刊嘉宾IcrusJoe
与戈达尔的巴黎对比,侯麦的巴黎有一种精致的脏乱。
特邀嘉宾宫阁的小可爱
我觉得整部电影里描绘的精英场景都非常虚伪。但是又带有侯麦自以为是的真诚。他拍小人物,让我觉得很做作,这种什么从天到地的生活,根本不是他能体验的,感觉他就是在猎奇一样。因为他没有穷过,写穷人对他来说很假,但是对巴黎来说又有可能很真,这是一种很矛盾的东西。
场刊嘉宾IcrusJoe
一个富人能理解穷人的困境么?即使他每天都能离穷困的环境很近?
场刊嘉宾山茶花飘零
都是带着一种假定性,假如他突然一无所有了……他会不会上街要饭这类的。
皮埃尔即使在落魄中也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沙丁鱼罐头洒掉时他最在乎的是那条裤子变脏了,6法郎的面包支付不起就不要了不吃了,但80法郎的除污剂不生效就直接扔掉了。他还曾提到自己无法通过满腹的音乐才华与外界沟通,看起来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形象。
你眼中的男主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认为这种刻画是否反映了男人的劣根性?谈谈你认为什么样的男人才不让你觉得恶心,本片男主角有让你觉得恶心吗?
场刊嘉宾A7M2带位员
男主角的不讨喜让我观影感到十分煎熬,他只是那类里面的一种,应该还有比他更恶劣的,只是觉得他很没用。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我觉得这个男主其实就不是被当作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塑造的,他是承担了极端情境的工具人,和侯麦后来那些用心思打造社会关系、情感关系的人物明显不同。
助理主持人Carter
但是侯麦的电影就是文学性很浓,从这里和伍迪艾伦是有相似的。 这种文学性就是会导致和“真实”“现状”不靠边,(男主角)像是一个用来审视的符号。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没人骂男主角吗?)
特邀嘉宾宫阁的小可爱
虽然男主角只是个工具人,但是工具人也被描写的这么恶心,真是难得了。
场刊嘉宾山茶花飘零
有什么好骂的,只是个假人罢了,要说值得骂的,应该是他的同事(好友),不觉得他们更过分吗?(你想)骂他就是因为戏做得到位,产生共鸣了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不是很正常吗?这里其实我反而觉得很真实。其实《狮子星座》的男主角的恶心程度让我想到了《南法撩妹记》的黑人男主角的恶心程度,他们两个都很恶心。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南法撩妹记》暴躁那个确实很恶心。
特邀嘉宾暗夜骑士
那可不一样,《南法撩妹记》的恶心,是为了最后那一下“刘别谦笔触”打底的。
下一个问题,是我刚刚说的虽然有的地方很真实,但是有一些脱离生活经验的戏剧化情节。有人说本片作为侯麦的处女作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戏剧性太过于抓马,本片浓重的戏剧性都来源于巧合,这种强戏剧性有没有破坏你的观感呢?你认为这种强戏剧性是必要吗?你能欣赏这种强戏剧性勾连而带来的情节转折吗?谈谈你的理解。
场刊嘉宾A7M2带位员
现在看来是太夸张了,如果是对侯麦的电影来说,这样的情节转折过于通俗了。
场刊嘉宾山茶花飘零
不必要,起码编故事要采采风吧,以现在的剧作要求侯麦,好像也不过分。
助理主持人Carter
我觉得这种戏剧性可能是侯麦太晚拍电影,第一部对自己的一个定位,但是后期的是更具有文学性,戏剧性在这部作品里是跟接近早期好莱坞的那种。
特邀嘉宾暗夜骑士
有必要,要不不就新现实主义了吗?新浪潮就要有新浪潮味。
助理主持人Carter
其他新浪潮五虎将的处女作给都是和自我相当有关的。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这部的戏剧性主要是体现在有个比较脱离生活经验的强设定。他的戏剧性其实一直不弱,各种巧合、误会、偶遇,四季系列里好多人物误会都是春晚小品级别的。
场刊嘉宾IcrusJoe
后面道德故事和四季故事好一点。
对比侯麦的其他作品,像《女友的男友》不乏有戏剧性的换妻情节,但是与本片的风格截然不同,你更喜欢哪种风格的侯麦?谈谈你最喜欢的侯麦作品。
如果你没有看过侯麦的其他作品,那你能不能想到和本片风格类似的电影,并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场刊嘉宾A7M2带位员
没有看过这本,侯麦的电影也看的不多,但我不会喜欢《狮子星座》这种风格的,反而《慕德家一夜》我反而更感兴趣。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狮子星座》没怎么体现他后来在台词(直接文本)上的才华,像《春天的故事》里那种连篇累牍但是看得人津津有味的大辩论(才可以体现出他的才华)。我觉得安东尼奥尼和侯麦都是很懂得“人”的导演,只不过安东尼奥尼更多是用经验直觉在拍,侯麦可以给你总结方法论。
特邀嘉宾宫阁的小可爱
侯麦后期描写人简直炉火纯青,让人相信这个人,这种事情就会发生在你的身边。并且让你陶醉其中,觉得自己也能发生。(白日做梦)
电影中很多桥段都前后呼应、严丝合缝,看似与剧情内容无关的狮子星座早在前半段的派对上一语成谶预言了皮埃尔结尾的好运,前后两次小提琴的演奏代表了皮埃尔两种天差地别不同的心境,结尾处皮埃尔大呼来我家开派对继续了他还未清醒的派对梦。你如何看待这些前后呼应?这些桥段体现了侯麦怎样的作者性?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作家?你是否喜欢这种写作手法?
特邀嘉宾宫阁的小可爱
因为剧作还是早期的侯麦,能做到这些我觉得也不差,这些前后呼应的东西,对我来说其实很加分的地方。
场刊嘉宾IcrusJoe
我觉得还是一种处女作的尝试吧,虽然有些刻意但还挺不错的
特邀嘉宾暗夜骑士
暗示一方面体现半遮半掩的文学性,另一方面暗示同样也是候麦嘲讽布尔乔亚的手段,赋予观众一个全知的反讽视角,也是道德高地。我觉得这种全知的道德高地也是候麦在揶揄布尔乔亚的观众们,候麦的作者性在这就呼之欲出了,既是那种以不同视角来描写资产阶级的复调,和其拙劣模仿者洪常秀截然不同的调门与路径。
皮埃尔的奏鸣曲被那封带来遗产的电报所中断,而也正是那首未完成的奏鸣曲才让他的好友认出他来并告诉他再次继承了遗产,看上去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完结,但是你认为他在结局真的摆脱厄运并走向人生巅峰了吗?如果给电影续写一个结尾,你认为会是什么样的?
场刊嘉宾A7M2带位员
他这个人物并没有得到改变,即使继承财产他还是跟之前没什么两样。
场刊嘉宾IcrusJoe
继续苟且偷生。
特邀嘉宾宫阁的小可爱
我觉得他不会再正常生活了。
特邀嘉宾暗夜骑士
我觉得候麦这部新浪潮发轫作如果需要一个上扬的反讽结局的话,重走上人生巅峰才有小布尔乔亚理会人间疾苦的升华。候麦的结尾很不错,我决定不作修改。
助理主持人Carter
那我就保持“小布尔乔亚”的结局吧:(
那首未完结的奏鸣曲贯穿始末,试想如果男主角一开始并没有收到继承遗产的电报,你认为他还会完成那首未完待续的奏鸣曲吗?他的命运会如何呢?
场刊嘉宾A7M2带位员
我觉得可能会,他说不定会真正完成这首曲子。在金钱面前,人反而会迷失,会选择放弃,因为他所追求的已经有金钱帮他完成了,所以就走向现在这个结局。
特邀嘉宾暗夜骑士
我还是觉得不会改变。
助理主持人Carter
会,侯麦创作的主角不会抛弃自身的艺术性。
特邀嘉宾宫阁的小可爱
我觉得按照侯麦的思路来讲,这个男主角只有经历了一系列人生苦难,才能完成这个作品。这可能是侯麦对自己体验生活写作的一种投射吧。
下午才说水逆,晚上就看了这部《狮子座》。 侯麦长篇处女座。一个狮子座中年男人,在丢了遗产丢了住处之后丢了自己的故事。 然后,他就一直在巴黎街头,塞纳河畔走来走去,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变成了流浪汉。 然后,遗产失而复得,影片戛然而止。 对了,他不好意思偷,也没能力抢,乞讨还要别人带着一起。好胳膊好腿就是没有想过工作。 在一天比一天更窘迫,一天比一天更褴褛中,彻底把自己搞丢。除了会咒骂肮脏的石头(和自己名字发音相同)。 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命运,还是个体的存在?只是,完全依赖于飞来的横财,朋友的支持,身份的伪装而存在的存在,也是很容易盖不住丧尸的空虚。
也许,得意就忘形,失意就烂泥,是人生常态。谁敌得过命运呢(鬼晓得那是什么玩意儿)?
哦,对了,他是vanity的狮子座。
巴黎的景色值得上一个角色。没有巴黎,这戏也就不成立了。
埃里克侯麦_狮子星座_1962
6.5
竟然是我近期所看过众多电影里感觉最吵的,对话也吵,弦乐更刺耳,完全不懂为什么要用小提琴把中后段装得那么满,环境音是听觉上唯一友好的存在。片中皮埃尔来到公园坐在旁边的三位女性闲聊工资跟旅游、或者在一个河边长椅上狗朝他吠,而观影的我就像那时的他一样,聚会场面里戈达尔客串的角色把唱针移开那刻我真是谢天谢地。这个感觉偏怪异,因为埃里克侯麦导演的其他电影里旁白和台词远比这部更多更杂。有句鲁迅的名言是“当我沉默著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稍作改动置于这个电影就是当它呈现默片状态时意蕴无比丰沛(如果没有小提琴的话),化身有声电影就格外显露其单调。当然这部埃里克侯麦导演处女作里可以看到法国新浪潮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继承,相比于戏剧化故事更在乎中立情绪和纪实精神,若在六十年前看到一个人在银幕上硬生生地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估计会大为震惊吧?
占星术是最古老也最正确的科学,片名的“狮子星座”是个贬义形容词,漫游巴黎时镜头单将其身体置于城市环境中就足以达成对其个人性格的嘲讽。按照迷信说法,皮埃尔大概不止是狮子座,还是多血质,自尊心高又极为浮躁。沙丁鱼罐头洒掉时他最在乎的是那条裤子,六块钱支付不起面包就不要了,但80法郎的除污剂不生效便直接扔掉。按马斯洛理论,他作为人的需求即使在最困难时也跨越一二层生理、安全而直达后面的情感、归属和尊重,欢庆与落魄之间获得拉康所谓“镜像体验”,想象界与象征秩序产生混淆。精神世界只剩虚幻投注,自我被指认成他我。
巴黎很肮脏,建筑很肮脏,砖石很肮脏。皮埃尔指桑骂槐借物件材料来喻人,侯麦导演做法也一样,以巴黎城市景观反映社会的人心趋附。《狮子星座》故事很简单,像《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一篇,让皮埃尔的周围环绕一群张乡绅和胡屠户以制造出大起大落时不同呼应方式。
对固定命运的迷信在派对上被不断提及,阻碍人们认清命运的正是认不清自己。但自我定位的失败或许不仅仅是源于性格,也同样是整个巴黎的风气问题。他切换着不同身份,最终于露天餐厅演奏小提琴后才完成了自我认同,不是巴龙、不是易吉道尔、不是卡萨尼克男爵,这瞬间近似俄狄浦斯寓言里所谓“人总在逃离命运的途中才遭遇到真正命运”。
然而在所有人应当为其高兴时,约翰福兰索瓦告诉皮埃尔基督徒死了,你继承遗产再次成为百万富翁。单凭一句话,他再次疯癫,仿佛记忆丧失般狂欢着让所有人都去他家饮酒庆祝,他也又一次回到“狮子星座”对其“无法认清自我”的嘲讽之中。他的仕途取决于固定命运,取决于派件里伯母的遗嘱,取决于报纸上兄长的意外。毫无疑问,占星术是最古老也最正确的科学,人生境遇是单摆所做的简谐运动,高了因认不清自己而下坠,低了再因认清自己而上升,总有某样超出感觉经验现象的发展规律作为指向平衡位的回复力长存。
侯麦的处女座竟然出乎意料的好看.
摘自《侯麦传》—杰高夫1955年在巴塞罗那待了一段时间,为一个贩卖珠宝的人做担保人,没想到合伙人跑路了。杰高夫后来住不了丽思卡尔顿酒店,到处找小旅店投宿,一个比一个简陋,住完不付钱就走。他从一个花花公子变成流浪汉,每天步行八公里去银行,等着那笔迟迟不来的汇款。就这样,鞋底几乎脱落,只能用细绳绑一下。四个月过后,终于等来一大笔钱,解救他于水深火热之中。
杰高夫最看重自由。他懒吗?倒不如说他害怕被明确的任务束缚。他觉得像他这样的人在现代社会里没有一席之地,于是用愤世嫉俗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犯罪感。他以一无是处为荣, 喜欢被人当成小丑。所以电影中就算皮埃尔缺钱成这个样子,也没有考虑过要找一份工作让自己活下去,我也很好奇他之前几十年是怎么活下来的。(他自己其实也觉得是个奇迹.不过有一点很积极的是即使他生活窘迫到如此地步也从来没有想过轻生,而是用尽全力活下去等待希望的到来,而当时他完全无法预见自己会转运,这点还是挺触动人的~
有趣的是这算是侯麦所有电影中唯一一个为钱发愁的角色,其他角色全都是不缺钱但为其他问题(尤其是感情问题.所困扰,即使侯麦一生中很多时候都存在经济问题,为钱发愁的剧情他也只拍了这么一部,所以侯麦的这种积极、乐观和对自己热爱事业以及题材的执着确实很动人。
不过有钱能活的非常舒适,没钱就觉得世界都是黑暗无光的这点不仅在巴黎,好像在世界上任何不太小的城市都成立吧,可能确实世界上没有几个城市能和巴黎的资源相比,但或许也有人就不喜欢巴黎,就是在小城市过得才开心也说不定,所以也不能因为巴黎资源很棒就觉得这件事只有在巴黎才成立或者只有身在巴黎才能切身体会这个问题'
皮埃尔最后有钱了如果没给在他一无所有时向他伸出援手和他一起乞讨的伙伴一些就太过分了_
肮脏的巴黎,却意外的美。侯麦处女座,原来狮子星座真的就是星座运势这个啊… 得意时讲究排场,失意时仍不失体面,高大端庄却又虚荣可爱的狮子星座,可能到死都不会喊一句救命。正好蒸发或度假去的朋友们,闭不上嘴的开口笑破鞋,就像是对他雪上加霜的嘲笑。没钱,就没有自由。在梦里谱写的小提琴奏鸣曲,永远就只是梦一场。
以星座命名的电影反而不是在讲星座,而是讲宿命。
莫测的星座运势。一个被全社会抛弃的男人,独自在巴黎的街头游荡了一个小时。拍法好任性,无怪荣膺新浪潮票房最失败的电影。接近纪录片,但侯麦显然没有新现实主义式的关注社会的热情,而是在巴黎的风光里去表现一种精神状态。怀疑这部电影给《新桥恋人》带来了灵感。戈达尔有出镜,他在反复试听贝多芬一支四重奏的相同片段。
Marie Dubois太明显了,可是雷乃和梅尔维尔仍然没有下落。。。
没有掌握能力的时候获得权利只会成为一种悲剧。可以预见继承巨额遗产的男主角接下来仍会再次重现电影中一幕幕,荒诞由此反复。
#北影节留影#看了本片,不得不承认候麦的天才,把摄影机抬到巴黎大街上,对准世态人心,如果没有对生活与社会细致的观察体会,不敢相信候麦就能如此准确的把握这个略带讽刺的故事。音乐家起起伏伏的富翁梦,周围人时好时坏的态度,社会的冷酷势利,巴黎小市民的嘴脸也就跃然纸上了。
命运的捉弄……没对话的段落好长,一点都不侯麦
这么有戏剧性的故事不像是侯麦的,唯一像侯麦的是一样由星座说起。注定皮埃尔命运的不是星座,反而正是他对于世界的态度。一曲首尾相接的小提琴曲,让皮埃尔最后印证了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喜剧的收尾,但是也隐隐有一种试图了解命运的严肃努力。
4.5真是非典型侯麦呀,后面半部就没几句台词,核心是关于真实自我的一个寓言,主人公过着混沌的生活,沉迷在成为小提琴家的幻想里,意外之财让他膨胀,美梦破灭之后流落街头,但最后他也没能找到掌控命运的方法,在巴黎这个大都市里,他仍然是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员,为了生活在拼命努力着
侯麦第一部 这么棒的电影不明白为什么当年在法国不受欢迎 侯麦好过戈达尔很多
因为身在巴黎,对这个故事特别有感触。这是个享乐浮华都在你眼前的城市,那些浪漫美好你都似乎可以嗅到尝到,但如果你一无所有,这一切都触不可及却又历历在目无法逃避。影片对不经意的细节处理很有意思。
于学校欧洲电影会议;很可爱的一部电影啊,占星与城市、个体与命运的映射很妙,那些饥肠辘辘皮鞋开花却还是要坚持行走的热天和夏夜所看到的波光与天空,与天上的狮子座或俯瞰的巴黎城形成了最具象与最抽象的两个极点
钱方面的戏剧性从来都不是所好。结局太没意思。看在他一路受罪的面子上吧。确实不适且余悸。
好似一場夢,趕在獅子座結束之前.
是你吗,微信步数第一名
拍摄于1959年,讲述一个美国小提琴手在巴黎成为流浪汉的故事。这是侯麦的首部长片,也是他最富有戏剧性的影片。这也是一个“道德故事”,其训诫内隐于情节与主人公所想象的自己的命运之间。让-吕克·戈达尔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来参加主人公皮埃尔的聚会的朋友,似乎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喜欢试听唱片。
聚会上,拉不好的琴,坐位矮于女人,突飙提枪射星,都是自己懒、空望富而不得的好写照。一时间,别人什么都有,就我形单影只,住不得、食不得、偷不得,裤也污、鞋也破、心也碎。我也在长江边困过一夜,未见流浪的道友,未见飞来的横财,未见满天的星斗。结尾那一笔精彩。
侯麦长片处女作,风格并未确立,善用配乐,相较于戈达尔、特吕弗等人,本片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新浪潮烙印,甚至在表现风格上有些接近新现实主义时期的费里尼,而整体上又有点像安东尼奥尼式的“内心电影”。
如果你一无所有,那么这座城市再风情,也与你无关;页面简介比评论们更靠谱。
侯麦的导演处女作,讲述了一位被命运捉弄的现代音乐家的故事。在浪漫浮华的法国大都市,坐在咖啡馆门外的享乐者们与街头流浪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部片子估计是侯麦最不话痨的一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