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集直接升华,感觉不会有第三季了,在这里戛然而止也挺好的(虽然私心想看sofie和max光明正大地谈一次恋爱) sofie终于敢于做自己,敢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了,john和sofie虽然离婚了,不再相爱,但是两人能为了孩子而给予对方依靠,担当起父母的责任,于我而言是可贵的。而max在得知sofie遭遇失父之痛,实现自我突破后理解原谅sofie并同意与她在一起这个结局最好不过了。两人从开始的玩闹而生情,因两人的身份而破裂,分分离离兜兜转转,到发现离不开对方,理性相爱,真不容易。 除此以外这部剧所批判的,所反映的社会现状也引人深思,有点回味无穷的感觉。非常有意思的一部作品。
全剧过的最爽的是薇薇安娜,在我以为获诺奖后当众亲亲丹尼斯是安抚她的情绪以便后续报道为情侣吵架时直接再热吻男弗里德里希,诺奖得主接连到来的声名狼藉被世人讨伐也不在乎,文字冷酷自由,感情生活化作第一人称视角素材,万物皆为我用,诺奖我要争议性我也要,名我要热度也要,姐就是女王
男主长得好看是真的能当饭吃,在出版社做技术工被前台女友拍ins成为男网红 - 瑞典版李子柒;女主失业后也能凭人脉资源进出版社做CEO,父亲自杀让她直面自己真实却被压抑的脆弱,不再追随主流只专注自己,自己真实的感受,做让自己舒服和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从一颗种子,花朵,大树成长为森林。
每次聊到自杀话题总会有人说自杀是对家人的不负责,自杀过一次的我现在也依旧活的很好没有人能看得出来得过抑郁症,最近看到李诞关于松弛感的脱口秀片段,说松弛感就是,来都来了,有被安慰到。
梳理一下什么困扰着女主
1. “女儿”角色的捆绑,和父亲的矛盾以及他的去世。其实女主是埋怨自己爸爸的,童年对自己的忽略,沉浸在自己精神世界。伴随爸爸的去世,他们之间的矛盾达到最大化,她眼里爸爸一如往常地自私地抛下自己离开了。直到最后她才明白,她和从前那个伤害了自己的父亲一样,没有尽早地关心爸爸,最近过得怎样?真的开心吗?
2. “母亲”角色的捆绑。担心女儿因为自己和Max的关系而受伤。比较微妙的一点是她在遇到和女同事谈笑风生的前夫,她表现得心情复杂。
3.职场地位的不对等。这点敏感度顾问的被解雇随之消散。
4.工作的不顺。女主不是一个文学人,她的价值观和所谓文学界主流是相悖的,她的分组决策最后仍被取消,如果没有诺贝尔文学奖出版社必然垮掉。
5. 社会规训的女性角色的捆绑。世俗的眼光。女主朋友刷到Max的Tinder嘲讽他是不是来找妈妈的,话里话外又在暗示女主只能找和她身份年纪相当的“成功男士”。女主肯定尴尬了。其实有点暗讽的意思,男性找小很多的女性是魅力大的体现,反之女性则不然,潜移默化地收到更多社会的约束。还有一点是,在爸爸去世时,她悲伤也是错误的,因为会影响到孩子们;她伪装也是错误的,显得作为女儿很冷血。她在意得太多,以至于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
6. “自我”的捆绑,她的压抑型人格。说实话挺佩服她的,能一个人如此长久地承受着一切。在全篇看来女主没有对任何人倾诉过(个人觉得心理医生不算),对前夫、女儿、朋友、Max都不曾有过。她是合格的母亲、妻子、上司,但她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可能这来自于她童年的伤痛,由于被父亲的忽略,失望地习惯性地封闭内心,只依靠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她最后和父亲的对话显得让人动容,我想这也是每个人和原生家庭之间关系的复杂之处。从中受伤,还是会需要从中获取力量。
梳理完发现整部剧在节奏紧凑、时长有限的条件下试图讨论许多问题,明线是文学面临的商业化和坚持文学性的矛盾,暗线是女主一路的释怀和觉醒。很多时候这部剧用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讽刺了现实的很多方面,这里就不剧透了,值得去亲自品味。非常喜欢讨论区中的一句话是,成长为一棵大树身边需要一位情绪稳定的小园丁。Max实在是理想中的男主了,总是关心女主的心情,提醒她做自己,就算从未被倾诉最后仍然选择相信Sophie并站在她身边。他是一个在精神上很强大的人,他不会用撕开自己伤口的方式来告诉别人看,我受了多么深的伤害,我是多么坚强。植物和园丁是一个可爱的隐喻。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活出更轻松的自我。
看完《爱情不设限》第二季的结尾,记住的完全不是苏菲和小她十几岁(也许是二十几岁)的男友在街头拥吻。而是无名无气的那个出版社(摇摇欲坠)女编辑,看着刚刚在记者面前亲吻完自己的知名女作家,也是她的前女友,转头又捧起男编辑的脸,亲吻和感谢。
这一幕是发生在她找去女作家道歉后。在这之前,她发现女作家将她作为原型,放在作品里,而在她眼里她被刻画的头脑“肤浅”又“混乱”。她一气之下分手,并接受了采访,那位不太喜欢女作家的记者——认为女作家的作品是精英化的独裁表达(类似这个意思,妈的,好多大词,整不来)。在那段采访里,女编辑讲述了自己在那段关系里的感受,权力、社会名利和地位,以及拥有这些的人,在关系中在性中的话语权以及对另一方感受的侵略及剥夺。
这种在关系中权力的探讨其实一直出现在这部剧里,但相反的,女性变成了那个剥夺者和掌握话语权的人:
在公司出任最重要一职的苏菲,对待小自己二十几岁的实习生弟弟;知名同性恋女作家将男编辑视为工具,无论精神上需要的肯定工具,还是身体上的工具,又或者是出版事业的工具;知名女作家对待女编辑,在情感和精神上掌握的绝对话语权;
当然,也有男性的剥削,比如苏菲那个务实又颇有些事业成果的老公,总是在以自己的视角揣测苏菲的心理及精神状态,无时无刻不以一种“我为你好”“我怕你疯掉”“你知道的,你就是会比一般人更容易疯”,来提醒苏菲你爸爸是个疯子,你也是个疯子,你最好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变成疯子,你最好也不要住进精神病院,总之,看似关心下其实将她定义为“疯子”,从而将她在家庭决策上的话语权驱逐出局。
这部剧太好看了,除了里面演员说的挪威语还是啥语言,太像在咯痰,一开始比较难受外,其余的都太好看了。里面的男性总是最不堪一击最容易垮掉的,都比较懦和怂,北欧政治正确,已经不是政治正确了吧,算是北欧文明的一种特色吧。尽管在文明可能发展的更靠前的地方,依然还有创作在这样的探讨。可见,那些这种话题只要晾在台面上来讲,就会被封禁的地方,大家的处境又有多tough呢?
(昨天一位朋友说他从没感觉大家像现在这样如此的需要喜剧,不管是多么糟糕的喜剧。哪怕仅仅是像预制菜一样,不需要处理的把“快乐”这个情绪端上来。而那些还在试图严肃的讨论问题的人,看起来简直是人们奔向快乐的绊脚石,大家太需要快乐了,从未如此需要快乐。所以我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在给别人制造不愉快。因此,把汉语的“艰难”“寸步难行”换成“tough”好了,也不是太会英语,看到有人形容2022年是终极 tough year现学来的。
另外,最近的表达太他妈的端正了,简直像是社会学者。以后也要像很多人舒坦的滑落下来,以“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第一责任人”的心态过了。嘿,以后心里的念头只有,“关几把我屁事,都得死”。)
相比第一季的剧情,第二季显然无法简单的复制了。
第一季熟女遇到小清新,想要摆脱平凡生活突破压抑的自我寻求幸福。
第二季则是三失人生,失婚,失业之后的再就业,失去老父亲的多重打击
人生天平打破,刹车失灵原地打圈,混乱不堪,而每当苏菲陷入这种混乱的泥潭时,耳边另一个自我会化成老父亲与她交谈,有时交谈,有时看到老父亲懦弱失落无法自拔,其实就是自己的镜像。
而整个叙事有一丝丝“妈的瞬息宇宙”的那种混乱无边无厘头无序的样子。但肯定不是,那部的无厘头我能理解,但无法看下去。而这部女性题材视角,索菲神经质,无序混乱的情景,夹杂偶尔突然低俗情色的开车,俊男靓女至少可观性还是强的。其中还夹杂着导演想要反映的社会问题,政治正确,商业化互吞噬纯文学,惨淡的纯文学如何生存下去等等议题。
当然第二季中还是有第一季的延续,比如他们还是会玩那个游戏,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平常生活中安置一些冒险。女主苏菲看似神经质,有时简直夸张过头的表演,也许是现代北欧人普遍面临的问题,太压抑无时无刻希望的一种释放。
比第一季还要好看很多,笑到不行,而且这一季没有窗戏,虽然更正经,立意也高深,但拍的太搞笑啦!实在笑死啦哈哈哈!
第二季的剧情发展也打死也想不到,剧透.....
男主竟然因为颜值成了网红!
出版社竟然获了诺奖!
结尾更让人想象不出!
这剧从第一季开始每一分钟都是惊喜,适合拥有天马星空想象力的人观赏
应该没有第三季吧!
雖然he得很俗套。但是 Damnnnn 女主真的瘋狂得好有魅力!其實深度去看,這部劇每一個部分都想探討一些,同性,婚姻,家庭,文學,意識形態,親密關係,心理健康。不能單純用傳統愛情觀看北歐劇。They are normal people in my world。
编剧好神(经),开头几集笑得打嗝肚子痛,中间很丧,最后整个大的还发狗粮,服了。这个出版社跟《百分之十》那个明星经纪公司都有一班喜欢作死搞事的员工却一直都倒闭不了,老板偷着乐吧。
完全超越第一季 ,不只是女主连每个支线都很精彩。 离婚分居抚养清爽开局,完美看剧体验
好看的,第二季绝对可以的,每一对都是《爱情不设限》。有第三季吗?请问
可能是跳着看的,没有第一季那种悸动了,男主长肥了,能不能练练身材啊
第一季的感觉是 这就是一部 荒诞的 没有逻辑的 没有任何准则的 却又戳人内心最深处的“剧”。 说真也没想到第二季是这样的走向 第二季与第一季恰巧相反 非要对比的话大概更像肥皂剧吧 在我个人而言 讲的东西变了。
对不起,真的很难看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请继续出第三季!
太好了,第二季把“接受自己”这个信息表达得更有力了。最后一集女主和爸爸说“害怕做自己就会像爸爸一样发疯”,爸爸对女主说“你不喜欢自己才会像我一样发疯。你要学会做自己的朋友”,让我太触动了,现在打这段出来都想哭。女主和前夫说“我不疯,但是你不让我伤心我会疯”也是非常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来捍卫自己。“怎么和自己相处”这个主题真的是我最爱的主题了,只要把这个主题探讨得很好的作品我都很喜欢。
资本主义贱人停止买卖我是一颗种子,长成花,长成树,长成森林。理想得让人羡慕嫉妒。
我没想当伦理剧看的。。 而且真的是北欧式展开。。
第三集最后 敏感顾问和作家的对话 社交平台 出版行业 广播电视 全方位K.O. -我猜你对我的作品有意见 你觉得我该做些更改 -是的 总的来说 你的一部分作品给人有种精英主义的感觉 我认为这会让一些读者感到难过或不适 我建议你删除一部分内容 -所以我的书太不商业化了? -不 我不在乎钱 -我也是 -我只在乎内容 -我也是 -我要确保没人会被伤到 -那你不该从政吗?如果你想让世界更美好 现实世界里有不少能改的 这里是小说的世界
这一季虽然MAX给予女主的情感依然纠缠又浓郁,但是关注点更多放在女主和她父亲、她自我的关系上。北欧人的自由任性对东亚人来说多么奢侈,你们鄙视“追逐资本”、“追求金钱、权利、事业”、“现实主义”的底气是建立在高福利制度上的。人口大国的底层不干活就会饿死,连生存都要耗尽所有力气了。更多人是被压榨得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力气再去回顾自我的灵魂。悲哀的是,与剧中人比起来,又清楚我们自己确实是在行尸走肉。这是拧巴的一代,注定痛苦矛盾。
本剧应该在这片华夏土地的上空24小时轮番播放,让大家看看拥有烦恼的人类到底怎样才能活得像一个人,而不是现在这样,漫山遍野的行尸走肉!
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爱情小品系列一直偏爱有加。本季对max和sofie之间的关系着墨甚少,篇幅更多的是展现sofie个人的成长,不过这也无可厚非,因为男女主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Sofie本身。这么轻松的小品再多看十集也行啊,这季感觉才有点味道就匆匆结束了,怨念✖️100!!!希望能有第三季
女主太酷,看完想立刻滾到北歐生活。
第二季才显示出这系列剧集真正的野心。瑞典有三宝:宜家、H&M和诺贝尔文学奖。边缘的瑞典和边缘的纯文学是一体两面,爱欲与革命是一体两面,love and anarchy,暴露出当代欧洲左翼的精神危机:既然无法彻底实现社会制度变革,只能持续精神分裂。种种讽刺和最后一集网飞式的一句“做自己”孰轻孰重?在流媒体平台讽刺资本侵蚀纯文学,是“做自己”还是安全护翼下的自嘲?有些学文学人才能get的嗨点。不喜欢对工人阶级梗的使用。
集数不多 但是编剧试图塞进无数内容 略显拥挤
看完就一个感觉:女主这种人,如果现实生活中,跟我有任何关系,都会让人不快,不管朋友,恋人,亲人,同事。请这种人远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