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戰爭沒有贏家
除非你經歷過,否則你永遠無法想像戰爭帶來多大的傷害。
身為軍人,成為戰俘,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可惡?總在戰爭是變得喪心病狂,不把人當人,盡情的凌虐。或許,是戰爭,讓人變得不像人。
戰爭,在那個環境下,擁有高愛國心及非常自負的日本,藉由俘虜(男女)抒發情緒,如果你看了《金陵十三釵》,你無法想像他們怎麼有辦法這麼殘忍?姑且不論電影劇情是否誇大,但戰爭帶來的傷害,已經對於往後生活的影響力遠遠超過我們想像的。
男主角的演技總是那麼內斂,當你感覺到陳舊的傷口又流血了,你感到痛但你用表情表現出來,你除了痛苦又難過又不想回憶又害怕等複雜的情緒,他的眼神演出了一切。
他的痛苦,讓我想起《大象之歌》裡的Michael,Michael直到最後一刻才讓我們深深深深的感受到他的痛苦,你再去回想他前面所有一舉一動,任何一句話,一個神情,他都在掩蓋內心飽滿的痛苦及滿腔求死的欲念。Michaelispainful.唯一透露出的掙扎就在廁所中,短短幾分鐘,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只take臉部表情的畫面,Michael告訴我們,他的心從未完成過,他從未擁有過別人的愛,儘管他是多麼的渴望。
敘利亞內戰,導致難免潮,難民基於戰爭被迫離開自己從小生長的家園,踏上了逃亡之路,要去哪?我們只想有一個可以生存的地方,什麼時候連呼吸都需要權利?花了生平積蓄換來船票,但卻沒有人保證這是一艘會平安上岸的船。或結束生命在大海中,成為浮屍上岸,期許自己下輩子別再當人;或順利上岸,除了"難民"又添加了"偷渡客"的頭銜。但,不是歐洲每個國家都歡迎我們,我們想去願意承認我們是"人"的國家,但是中間這些國家不讓我們通過。或死於他鄉,或抵達願意接受我們的國家,為什麼當別人吃的飽,有家可回時,我們卻只能在匈牙利臥軌?只能想著如何通過英法隧道?只能失去所以的家人?
羅興亞族,在21世紀,是沒有人願意收留的民族。彷彿他們生於海上,死於海上。
資本主義的社會,最喜歡的運動-踢皮球。元首們考量著"自己"國家的利益,所以拒絕伸出援手,but not in my name.
寫自2015-9-6 01:32
2 ) 是不是真的要手撕鬼子才能解开仇恨?
关于电影本身,的确,不可否认,拍的能看,但远谈不上经典,和过往经典的、深刻的、反思的战争题材比太浮于表面,没有真正走进内心,震撼灵魂深处!但是关于电影哪不好,也不想多说。小说原著可能会好很多,但是我没看过,也就不发表评论了。 我想说什么,不管电影实际如何,但是国人在各种爱国抗战题材的电影熏陶下,已经渐渐迷失了。。。看到豆瓣上写“水刑是小儿科”“小日本去死”这样的字眼,我才是被深深震撼了! 水刑: 我不经想问,水刑,你试过吗?战争你参与过吗?这种天真的想法从何而来?我也没参加过战争,没经受过酷刑,所以究竟怎么样我也不好评判。在我的理解中,在我看过那么多让人生不如死的,极其虐心的酷刑中,水刑也许真的不是那种最惨烈的,但是也绝对是最惨烈的几种之一。因为常识可以知道,逆水挣扎到死亡,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那段时间内,大脑的恐惧我完全无法想象,我宁愿被一枪爆头,也不愿意溺水而亡。对于在水中挣扎的恐惧,应该每个人都有,而水刑就是把本就很漫长的溺亡过程,无限延长!呛水,会游泳的应该都有过体会,这绝对不好受,而逆水呢?肺部进水那种痛苦,加之心理的恐惧,这真的小儿科吗? 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绝对不是来自外界的恐惧,而是自己内心世界里的恐惧!最著名的酷刑之一——听着自己血液一滴一滴往外流的声音!都知道那声音是自来水滴水,但是施刑着却让那个人相信那是自己血液流淌的声音,最后身体没少一滴血,他却在自己的恐惧中迷失了,死了!逆水,利用内心的恐惧的刑罚,虽然不及,但是也是同理而已! 偏见: 日本人在某些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不用多说了吧,看看各种关于日本的新闻回复或者论坛上的谩骂就略知一二。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日本兵的忏悔,怎么了?难道日本人不是人嘛?你要是觉得他是个战犯,那好,怎么看不到有人骂德国人?法西斯是最先起源于德国的,二战也是德国挑起的,纳粹当年干的惨无人道的事情多着呢,不比日本宪兵差到哪去。结果呢,战争过后,纳粹是纳粹,德国人是德国人,欧洲遭遇侵略的国家人民分得很清楚,纳粹战犯处决关押了之后,德国人不可否认也被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过,但是随着时间慢慢消散了,也许还有,但绝对不像国内这样的氛围! 再谈日本,同样的,二战过后,战犯待遇同样,可是中国人民的仇恨却始终没有消退!先不用反驳,我知道很多人会找,靖国神社,军国主义现存势力的借口,来说日本不配得到宽恕!的确,一部分人不配!但是,能不能区分一下,日本人,和军国主义势力(或者法西斯势力),就如同德国那样!战争不是一个种族的过错,战争的错在于战争本身,参与战争有对自己祖国的荣耀,同样的也就必定有沾满敌人献血的双手!这之间谁能分清对错?就如同美国反恐,和中东自由,谁对谁错?双方都觉得是在保护自己的家园,而换来的只能是更多血与泪!就像911过后,中东人也一度被歧视,看到飞机上有中东人都会坐立不安,而十几年过去,这样的偏见也在慢慢淡化,反而在国内却时不时看到地域歧视。说到新疆人,西藏人,就会坐立不安毛骨悚然人人自危。就有那么一些人,对于自己祖国的同胞,都有这样的偏见态度,何求其对日本人能有好脸色? 偏见和有色眼镜,那是战争的创伤,不可避免,无法抗拒,但是理智和宽容会让我们原谅!但是,口口声声说着爱国,在到处叫嚣,打倒小日本,覆灭帝国主义,这样的人不配说爱国!因为我们都知道战争会带来什么,这种幼稚的叫嚣的人在我看来,如果战争来临,不是成为法西斯那就是汉奸!因为他们缺少了最根本的一点——理智与宽容!理智让我们我们学会区别,学会认识,而不是盲目的范围攻击,将自己的不理性的一面留给世人嘲笑;宽容,也许有人会说我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在这说宽容倒是轻松随意,但我想说,正是因为宽容的不易,才显得宽容这个品质显得那样的难能可贵! 最后,用我在之前《93航班》(911事件的一部电影)里说过的话结束:这种种族间的隔阂为何要存在?记住,人类总有一天要遇到外族入侵的,到那时候,如果隔阂使我们不能团结,在灭亡之际再反思现在,会有多么的可笑!
3 ) 铁路劳工
表示无法认同科林的角色。无法原谅日本人的所作所为。当他们被军国主义冲昏了头脑,他们永远也无法忏悔。就像一头占山为王的饿狼,不被老虎重伤,永远也不会后悔自己犯下的罪恶。枪拿在好人手里是正当防卫。拿在侵犯者手里就是强权的象征。他们拿着枪可以让你放弃抵抗,放弃尊严。让你的余生都陷入失去尊严的折磨中。永远痛恨战争,永远爱好和平。
4 ) 晚安电影
看完习惯性看豆瓣评价,我想这是个坏习惯。beautiful mind died.some ugly night.妮可很美,两人在火车的相遇让我想起爱在午夜降临前 想起暖暖内含光,都是美好爱情的开始。但是此刻糟糕观感被放大 或许来源于芬利的死,来源于移魂女郎,或许来源于火车在Eric 旁驶过,来源于黑暗中的舞者。某些暗角被调动 记忆与认知的融合。怪我自己容易动摇吧,但眼下的糟糕心情仅以睡眠调剂而已。
5 ) 铁路人:为什么我们需要《桂河大桥》
头一次看到本片制作的时候大概是去年,还号称要冲奥。但是直到看完这个炮灰之前,我都不知道本片除了帝后配置还有斯卡斯加德老爷子和光明大将军。
而且,看完之后也不知道这四个老骨头到底来干嘛来了。
照例先梳理一下单薄的剧情吧:二战时候主角相当喜欢铁路和火车,当兵的时候被霓虹兵抓去修铁路,然后因为自造收音机惨遭拷问。若干年后在火车上找了个老婆,婚后老婆发现主角依然处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无法自拔,求助于主角的老战友,然后老战友讲完故事去跟主角嘴炮失败自杀了,主角就动身去找霓虹兵算账去了。在一通发泄之后,两人互通书信成了挚友。
虽然本片改编自真·实自传,似乎还有澳洲政府赞助,但是无论从立意还是到制作上,无处不透露出一番英国旧式迂腐思想的酸臭味。
战俘电影,或者扩大到战争电影的范围中,如果不是为正义奏凯,就一定是在反思战争本身。这不是因为这个角度俗套,易于展开,而是由于战争的本质所决定的。简单列举一下,《胜利大逃亡》《战争启示录》《黑鹰坠落》《野战排》《拯救大兵》《辛德勒名单》《钢琴师》,以及题目提到的经典中的经典《桂河大桥》,绝不会也绝不敢在战争双方跳来跳去,更不会由于关注点取在个人身上而模糊了战争行为本身的残忍和暴力性质。
因为战争不是两个小孩打架(虽然可能是由于小孩打架引起的),转过头来说个对不起就手拉手好朋友了,尤其是当双方地位和实力不平等的情况下,出现一方单方面欺凌另一方的时候,即便攻击方日后真的抱歉,受害方也很难谅解(当然一方面体现出谅解的可贵,另一方面其实这涉及到更多的心理行为)。
真正能和本片主角一样宽宏大量说过去就过去而且还手拉手变成小伙伴的,恐怕才是真的有些心理问题了。当然真人故事怎么样,不方便评价。但就电影所展示的这位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患者来说,不仅仅是情商有问题,而且智商也很堪忧。
简单看一下本片导演干瘪且平庸的履历表,便能对本片质量有了大概的理解。场景多以室内为主,外景也应该是搭棚加后期,画面虽然靓丽却并不清新。节奏混乱也是一大弊病,尤其是这种在不同时间段跳来跳去的电影,更需要注意在时间和情节上的权衡,正是由于这一点上的不足,让帝后和斯家老爷子在前5/7都成了酱油陪衬,既无演技展示也无出场机会:斯家老爷子在自杀之前的出场竟然是其在片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妮可影后每次台词不超过5句,结婚前大家闺秀结婚后苦大仇深;科林影帝从头到尾完美诠释了一位疑似精神病人,情绪从头闷到尾,发泄的时候都留着半口气,让我都恨不得替他手刃了;最无辜的光明将军还真的是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仇人见面分外迷茫,手信一哭泯恩仇,一张凶脸的好莱坞之路比渡边谦难走多了,后者早就踏入正面角色,前者还在跟《浪人47》和《金刚狼2》大摆谱欺负后辈。
再来看情节:婚后影后才发现影帝有PTSD,不仅睡觉不老实,还是个negative处女座,非要把整理好的书房弄回原来的样子。这一段或许是为了展现PTSD的恨之深痛之切,但是最终的效果就像是在宣传婚前同居一样;斯家老爷子自己搜集了霓虹兵的材料给主角看,因为自己当年没受拷问之苦,想让影帝去报复和发泄回去以偿还两人共同的愤恨。但是影帝一番话顿时让老爷子语塞,不知道后面自杀是不是也因为这个:
“要是早些年我还想去找他算账,可是现在咱都各行各业了,结婚生子了,再折腾这个不合适。”
有毛病的是你自己不是人家老爷子好吧?是你在家里抽风PTSD的好吧?老爷子好心好意劝你你老婆好心好意找老爷子开导被你冷嘲热讽一顿是作甚?
然后老爷子就忧伤地自杀了。
其实光明大将军当年也不是专业拷问的,就是一个翻译。自己也没下过手(起码片中是这样的),顶多是知情不报拖延拷问时间,然后战后自称没有参与过拷问,所以逃过战犯死刑,但是被判做社区劳动(误)沿铁路收拾死尸,受刺激多年后回来净化心灵,结果碰上主角万里寻仇,莫名其妙和情理之中被一通折磨,最后痛哭流涕手信一封,帝后组就再次万里迢迢来越南看望小伙伴了。
主角当年被拷问的原因,是因为自己造了个收音机听广播,后来被发现了。但是霓虹兵很脑残(而且片中还被主角作死地吐槽了,绝对是作死,这个角色绝对是性格有缺陷)认为,这个收音机是还可以当成发·报·机使用的。
于是一顿拷问。
霓虹兵想知道主角到底听了些啥消息。主角死也不说。
于是又一顿水刑。
实在受不了了,说了:
“霓虹已经差不多歇菜了,该轰炸的都轰炸完了,就等着投降了。”
说完还看着霓虹兵的震精的表情很嚣张地说:
“早晚你们就知道了,等着投降吧。”
于是又一通打。
这种本身性格就很成问题,而且有抖M倾向,虽然曾经为人俘虏并且饱受多年来的PTSD,却还是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宽宏大量,两句话就谅解了当年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的事情,还真是只有英国人能干得出来。
不信就回头来看同样是修铁路的《桂河大桥》:
一九四三年,战争乌云笼罩太平洋,日军占领下的缅甸边境,有一个盟军战俘营.日军出于战略需要,在缅甸与泰国交界的桂河上为泰、缅铁路建造大桥,战俘营营长斋藤大佐下令全体战俘参加建桥工程,可是英军战俘代表尼科森上校认为这违反日内瓦公约拒不执行.双方对峙,后来双方又为战俘的待遇问题发生纠纷,尼科森被关入禁闭室.已参加建桥的战俘们开始怠工,加上日方设计上的不足,整个工程陷于停顿.斋藤迫于无奈,只得让步,尼科森等人获释.这时美军战俘希尔兹少校成功地逃出战俘营,来到边境农村中的英军突击部队,希尔兹从队长沃顿少校那儿接受了炸毁桂河大桥的任务,两人由几个泰国人带领,潜入大桥工地附近.尼科森在获释后想:在破坏一切的战争中何不做点事情.于是率领战俘日日夜夜地干,架桥工程顺利进行着,三个月后,大桥建成了.希尔兹巧妙地把炸药安放在桥墩上.在通车那天,尼科森将桥的上下作最后检查,突然发现埋设在沙床里的引爆电线,他跟希尔兹发生了一场争斗.守卫的日军慌忙之中开火打中了炸药,几声巨响后,桂河大桥被炸毁,飞速驶来的火车也坠入河里,尼科森等人壮烈牺牲.
在这儿就不再谈后者的立意和主旨了。单纯从对英国人的认识上,起码都是相当一致的。
这货实在是成问题啊。
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777666/
6 ) 火车侠
第一次看预告片时就被吸引了,三位大叔加上妮可基德曼的强大阵容,再加上二战中的日本帝国这种永远能挑动中国人敏感神经的故事背景,当时根据档期计算了一下,还为到时无法进影院观看而有些遗憾。预告片里呈现出来的,仿佛是老当益壮的两位大叔为了讨回当年的公道,不远万里跑来亚洲手撕真田小队长这种治愈人心的情节。结果看到正片估计有不少当时跟我一样被预告片唬住的观众不禁要感叹,老子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影片一上来的架势像是要拍个《爱在黎明破晓前》的节奏,导演的第一枪先打向了一个与二战这个核心看点几乎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男女主角的相知相恋拍的拖拖拉拉,我都开始怀疑是不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了。终于演到结婚,男主角因为幸福来得太突然反而勾起了年轻时的伤痛回忆。由此刻起不断出现的小黑屋吊起了所有人的胃口,最后却发现里面的景象也不过如此。不要说是对于历经各种抗日神剧的洗礼,见惯了皇军手段的中国观众了,就算是对于西方观众来说,这种程度的用刑也未免离想象中的震撼场景差太远了。我完全相信故事的原型人物洛马克斯先生真的因为这样的经历而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但现在既然拍成电影了,导演就该想出更有震撼力的场景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如果导演是为了尊重原著而拒绝添油加醋,那么一开始就不该一惊一乍的把观众的期待值拉高。如果没有把握能在后面把包袱抖响,那么明智的做法应该是从一开始就乖乖的闷声发大财,而不要老想着弄个大新闻。
几位主角中,妮可基德曼这次基本上完全充当了花瓶,而穿上了裤子的斯卡斯加德大叔虽然是促成后面剧情的关键人物,但他的行为还是让人有点难以理解,而且也跟影片主题有点矛盾。影片要表达的似乎是战胜过去,走向新生,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大叔竟然就这样草草了结了自己的性命,而他实际上也并没有科林费斯那么重的心理阴影。总之我最不满的还是梦想中的俩大叔组一个老年版复仇者联盟的设定落空了。
男主角科林费斯的演技没话说,只不过这次的主角形象实在算不上可爱。虽然是个因战争而留下心理创伤的可怜人,但前半部分他的举止却让人无法对他产生同情。倒是后面去见了真田小队长后,整个人一下子精神焕发了,这时候再看就觉得还算符合他战友所描述的那个“我们当中最勇敢最强大的一个”。
几个主角中最值得玩味的一个当然是真田小队长演的宪兵。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说话时主语喜欢用“他们”“我们”,而刻意回避“我”这个字。他其实是个爱把自己嵌入背后的群体里的缺少主见的人。当他融入的那个群体是大日本皇军时,他就可以眼睛都不眨的折磨俘虏,而当他融入的群体变成了美国大兵时,他又会面对一具具难以辨认的尸骨开始伤感起来。这个人很难说是个好人,他狡猾、逃避责任、没有原则,但又确实做了不少好事。如果他生在从没发生过战争的年代里,也许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现实当中他的人物原型与洛马克斯先生成为了莫逆之交,可见至少这位曾被他伤害过的英国老兵觉得这个人还不错。所以我更倾向于按照洛马克斯刚见到他时的思路来给这个角色下定义——一个罪人。判断好人坏人比较困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是有罪无罪却是客观的。这个日本老兵用尽他的余生在做好事赎罪,可是这也不能改变他是个罪人的事实,即便他也许可以称得上是个好的罪人。
影片因为是改编自真人真事,所以最后故事原型人物的照片出来时,还是挺让我动容的。可是即便如此,我对这片子整体上印象仍然不佳,原因是它跟我对涉日题材的影片的根本评判标准相违背。我的一贯立场是:一切抛开其他轴心国小伙伴单独给皇军洗白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7 ) 看了影评再去看电影,我觉得还是一部好片
看了影评才去看的电影,影评一面倒的认为此篇不佳,主要是对鬼子刻画得不够坏,鬼子行刑下手太轻,不过就是个水刑把主角这么的心理阴影面积这么大,最后主角居然没有手撕鬼子还跟鬼子握手言和。幸亏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不然大家一定认为导演只不过是粉饰太平,掩饰日本人的罪行,我们没有就真正经历过战争,所有对于战争的认识是靠这些年的影视剧得来的,所以我们对日本人充满刻骨仇恨,所以抗日剧中各种手撕鬼子的桥段才让我们有痛快淋漓的感觉,而这种似乎有一些温情的片子我们无法接受,我始终认为战争受害者绝不只是被侵略者,看《钢琴师》最让我感动的是德国军官救助钢琴家的情节,那么当我们再去反思二战的时候,一定要用杀,狗这样的字眼才能解恨么,我们不是应该反思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怎样才能让这样的事情不发生么?最后主角和日本翻译的和解不真实体现了这一点么?这难道不是对战争更理智的认识么?
8 ) 生命
对于看惯了好莱坞式快节奏电影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有一点冗长,的确作为传记叙事类的影片节奏会相对缓慢,徐徐道来。铁路人,科林所诠释的这位主人公的确与铁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电影开场与爱人相遇就是在火车上,男主木讷的搭讪女主甜美的笑容加上窗外美丽的风景若不是看过预告很有可能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英国田园式的爱情片。他们的相遇是浪漫的这或许是埃里克在战后最开心最甜蜜的回忆,正如观众们预料的那样,他们相知相爱然后结婚,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是妻子所期望的那样,于是随着剧情的缓缓推进,回忆展开把观众带入二战那段残酷的岁月,关于那段岁月,我们是熟悉的同时也是最不愿提及的。当男主被询问为什么画铁路图的时候他说是因为他喜欢,我认为那是真心话,当战友们讨论逃跑计划的时候我记得他提到铁路时的表情,那是真的喜欢一件事物时所露出来的表情。这里顺便想一提当他们听到德国被打击战败的消息将这一消息告诉上校时,上校的眼神从空洞绝望逐渐焕发出了生的希望(为演员的演技点赞)让观众也会同他们一样快乐起来。再然后电台与地图被发现,男主被单独囚禁接受询问以及遭受非人的折磨。
但是,男主坚强的活了下来并幸运的遇见了他的妻子,但是这段往事一直是他心里不能磨灭的阴影,可是当他知道了那个折磨过他的宪兵还活着时却显得有些平静,或许是因为有了爱人后那份仇恨渐渐被消磨也或许是不敢再一次揭开伤疤去面对仇人而想要逃避,他拒绝去见那个宪兵。但是最后因为朋友的死他还是决定去见宪兵一面。
当男主回到自己饱受折磨的地方时伴随宪兵声音出现的镜头是一座颇为瘦弱的佛像这里也暗示着男主最后的原谅和放下。二人见面时过去与现在的交错也预示着男主对过去的回忆以及现在看见长濑完好生活在这的愤怒,在他心里长濑是罪犯是凶手,所以他愤怒。但其实从回忆的片段中可以看出长濑并没有对男主造成直接的伤害,这或许也是男主最终原谅他的原因之一。
二人最终的和解与宽恕我认为与其说是原谅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的理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会让他们在战败时选择切腹自尽在中国也有士可杀不可辱的名言,而艾瑞克坚强的忍受着折磨不管是在战时身体上的折磨还是战后心灵上的折磨,他选择了活着;而长濑通过他翻译的身份逃脱了审判,并在之后的协助工作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他同样承受着心灵上的折磨,悔恨、内疚、罪恶,但他同样选择了活着。两个人的相遇与最后的宽恕表明了生命高于一切。原谅是不容易的,而最后男主选择宽恕或许也是朋友的死刺激了他,他不愿像朋友那样痛苦的活着,他还有妻子,所以当第二次故地重游他带上了妻子,从他略显轻快的打趣可以看出他是真的放下了。从此心中再无阴霾。
越到后面越精彩,柯林还是演得好!
作为在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影响下成长的中国人,我虽能理解这个以小切入点来反思战争的主题,却无法不感受这小的名副其实,没有切骨的恨和惊,没有入髓的悔和忏,让这个本应让人动容的故事缺乏真正能震动心灵的力量。但我还是被感动了,虽不理解,但却无法忘记那黑白相片上两位已经故世的老人的真挚笑容
日军虐囚史!有点后悔当年没看完此片再去桂河大桥。影片讲的是和解而不是复仇,并且是基于真实(自传和照片为证)。但估计大多数中韩人民无法接受这个结局处理方式吧,因为我们觉得和日本没真正和解过。我印象中也没看过某个奥斯维辛的犹太幸存者在战后去和纳粹主动和解的电影。
战时创伤与战后和解,片子把故事拍得挺平庸,Nicole纯花瓶了。
日本人嘴上说忏悔忏悔的真要来个以眼还眼肉体虐待肯不肯呢?手倒是伸出来了,我还等着窝囊半生的科林叔狠狠折磨一下真田广之呢(做梦,真虐下去就是cult片了),不过最终毫无悬念地攻略了。演得很好的,不过我国人看肯定会觉得小儿科。
哭肿。Wars leave marks. It needs courage to live on, to hate, to revenge. But only the bravest ones could forgive.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东京电影节看得这部电影,即使结局还在耿耿于怀。有个日本人问导演你会相信相信这样的故事么,“It's not a story of revenge, it's a story about future”
嘻嘻 第一次去电影资料馆
视点选的也不好,故事讲得太乱
真田君的英语发音算是相当不错了,有勇气接拍这种片子,估计会被日本右翼炮轰吧。前段相恋部分的画面很美
雖然兩小時,看後,只覺得是很簡短的電影
于是妮可的这个角色其实路人甲演也是一样的吧
还以为是爱情片。。
结尾太无力了,宽恕如此的容易,恨意真的容易消除吗?
1脚盆鸡应该 多学学这电影里面的翻译官 你诚心诚意的 认罪我们正常人 会真的把你打一顿吗。2主角有一个梦想想修通世界他铁路 他还说美国最伟大的铁路是中国移民修的,,,我觉得 我们兔子未来能修通全世界的高铁。3其实 没看以前对电影的预期不高 可是最后和解的过程 好挺不错 没矫情也没白莲。
摄影不错咯
气氛渲染还行,就是切入主题花太多时间了
境界高了点
都知道仇恨只能导向深渊,但宽恕一个人的罪行其实是很难做到的
2014/05/02
我相信很多中国人对二战日军相关的作品或多或少有先入为主的期望和评判。显然英国人无意纵容,表演和摄影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