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情故事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狗十三》是一部直白的电影,一上来就是一组交叉镜头。女儿李玩畅谈梦想,父亲等待新生。但镜头一转,围绕着中国特色的考试教育,多数人读书时遭遇过的长短脚科目,父女就爆发起了冲突。
“老师和家长都是为了你好”,但女儿拒不让步,结果父亲粗暴干涉,矛盾就此结下。 所以到了结尾处,父亲在车内泪眼朦胧,称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之际,父女间又达成了和解。但在此时,李玩似乎突然长大,接受了棱角被磨平,安静、懂事,听大人的话。她不再希望甚至害怕找到爱因斯坦,也不再提什么平行宇宙时间简史,她终于落回了眼前的真实世界,镜头又注视着更弱小的弟弟。 不少人会事先猜测,这可能是一部讲述人狗情缘、大爱暖暖的正能量电影,不想事与愿违,《狗十三》是掉转直下,戳破了任何美好希望的可能,看着叫人不舒服,久久缓不过气。电影片名里的狗,两条爱因斯坦,它们成为了父女战争的易燃易爆物品。 这类青春成长题材,光是中国内地就有多部。它们往往一上来就告诉观众,这是个问题学生,逃课、叛逆、离家出走,人物形象上早早做好了引导。《狗十三》的李玩显得更真实一些,她并没有那么出格,一身校服,脸上还写着稚气。电影的冲突矛盾几乎全部来自家庭内部,尤其是在演讲比赛上,真正令她紧张、腻烦和悲伤的对象,也正是父亲。这是一个缺失了母爱的小女孩,她那微薄的家庭爱意来自爷爷奶奶,同时还要被新生的弟弟所瓜分和剥夺(尽管在大半时间里面她并不知情)。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无处可逃,毕竟那个人也是生她爱她的父亲——即便这种爱在很多时候是错误的。如此深入的教育理念灌输,以至在打出这行字时候,我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不想编导的诉求太过强烈,《狗十三》又变得过于直白。比如,在李玩尚未真正和小狗形影不离时(或许她真的是太过孤单),小狗便走丢了,她嚎啕大哭,瞬间爆发。又比如结尾处,为了为了引出父亲到李玩再到弟弟,这样一环套一环的成长循环,电影又多出了喝牛奶滑旱冰,好似例行的总结拔高。倘若修剪一些枝节,在少女独自落泪那里收场,力量恐怕不会有任何削弱。眼下的局面则是,《狗十三》有不少斧凿的痕迹,人物动机和桥段设计都太过明显。时间跨度上,还是因为弟弟的存在,反而出现了不小问题,他的成长速度,远快于李玩的升学速度。 全片拍得最好的段落应该是突然的家庭暴力,这一段太过真实,以至于我在想,有朋友说它是这一年最震撼的电影,大概是来源于此处吧。明处的父权威严以外,后面卫生间打狗,李玩去安慰吠叫的狗,父亲拿着网袋,一直站在了她背后。置身于景深处的父亲虽然虚焦,却牢牢紧盯着猎物,他要捕捉的对象不再是狗,而是女儿。这是一名焦虑的父亲,他不是酗酒烂赌的绝对负面形象,却好像随时都会爆发。在自言自语里头,这名“永远在忙”的父亲也会有由衷的喜悦,唱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北京的金山上》,与女儿所听着的摇滚乐完全是两个世界。当然,影片中显得太满的配乐又是另一回事。 《狗十三》还有教室内被击落的蝙蝠,有楼上被120拖走的“鸟人”,动物不可能凶猛。救济站一段,李玩寻找着第二只爱因斯坦,镜头里是一片接一片的牢笼,许多狗狗在对视张望,寓意无需多言。凶猛到有些“不可教”的李玩,难逃被打击、驯化,最后主动接受了规劝,吃下红烧肉,戴上了成长的紧箍咒,步入了成人的世界。在大人描绘的孤独境界面前,她的孤独就好像就像墙上的青藤,只能悄无声息地蔓延。 如此切身的青春成长故事,没有美化和希望,只能情愿或不情愿的妥协和服从,恐怕很多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基本无抵抗力。之前一版电影,看到结尾字幕出现关爱动物和不吃狗肉,我就在想,这是哪跟哪。在死命虐观众的同时,《狗十三》想批评的是父权威严以及中国教育方式。
当然可以直接说了:电影的片名,就是一句粗口。毕竟很多时候,粗口比谎言腻语来得更为真实。 ■ 链接:《鱼缸》、《单车少年》、《星空》、《十三棵泡桐》
【刊载于 《北京青年报》】
年度烂片没有之一。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女中学生为了找狗把爷爷推在地上受伤,晚上离家出走找对自己特好的堂姐的男朋友喝酒,奶奶去找她差点迷路,结果被她爹情绪失控扇了两巴掌就好像全世界都欠她似的。。然鹅她爹还跟她道歉,堂姐男朋友还爱她,堂姐还真挚关心她,爷爷奶奶都爱她。。而她的心里只有狗。。反正个人认为女主虚伪冷漠自私到极点。。不知道豆瓣那么高的分哪儿来的。。我没看影评之前我甚至以为这是一部导演用来讽刺病态爱狗的人的片子。。可能这片子里最严重的事情就是狗咬了她弟弟,爸爸一气之下假装要把狗卖给狗肉店,后来其实是送到了一个犬舍收容中心。。反正大家都没有真的虐狗。。最奇怪的是这个电影为了营造阴郁的青春期惆怅,配乐神似《东方110》《案件聚焦》等各大刑侦普法节目甚至《走近科学》的诡异配乐。。但是情节上根本什么都没发生。。转场也给人感觉剪辑非常粗劣,还故意放进一些什么平行宇宙的内容装文艺。。网友都说这部片子反应什么家庭的冷漠,还说她爹家暴怎么的,要是有人把我爹妈推倒在地弄受伤了或者害他们失联回不了家,别说是我孩子了,路人我也揍啊🙃,她爹为了安慰她给她买狗,给她塞零花钱,陪她看天文展览,生了小儿子也悄悄藏着掖着不告诉她,打了她还给她道歉。。爷爷奶奶自己受伤迷路还安慰她,堂姐被她绿了还自动退出,我看到的全是家庭温暖。。。
最生气的是豆瓣上还好多人端着文艺腔说:"没看懂的人也许是太幸福了吧",我只想说,觉得自己看懂还哭的一塌糊涂的人才是真的太幸福,说明这些人成长过程中根本没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和家庭问题,被这部电影扩大和激发出来了就开始瞎叽歪,真正经历比这严重的多的家庭问题和挫折的人,反而会觉得这电影是没事瞎叽歪。我个人甚至很羡慕女主,觉得好多人都爱她,她的家人对她真的很好,然而她却弃如敝履不珍惜。。
本来我是不打算写影评的,因为电影看了大约半小时的时候,我是打算走人的,而且我给朋友发了消息,大概意思就是这片子别看了,不好看。
但我并没有走,而是打开了手机豆瓣,我想看看豆瓣评分怎么样,豆瓣上的各路人马都是什么看法,是不是像我想的那样恶评如潮
然后。。。我看到一水儿的。。。五星。。。
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本着豆瓣的品味绝壁不可能和我完全站在对立面的角度,我告诉自己,看下去。。
现在我看完了。。
下面我首先谈谈这片子让我一度崩溃到回旋加速的角色表现:
1那老头儿:
一开始,李玩她爷爷就是一个宠溺孙女的老人家,慈眉善目,嗯,这没啥。
后面把狗搞丢了追着出去和孙女一起发疯就为了披一件衣裳,嗯,我也能接受。
但是,怎么摔了一跤之后性情大便!?大变!?
是精神分裂?
你前面可以因为把狗丢了怕的那个逼样,后面还能怒不可遏,就因为孙女关个房门?
脚伤了,脑子也跟着坏了?好大的胆子!
2 李玩她姐:
全班英语第二,嗯。。。没啥
然后就开始接吻,嗯。。。没啥
和大人一起认新狗是旧狗。。嗯。。。没啥
然后因为男朋友变心了,意味深长地复述了那一句“hypocrisy”,嗯,伪善,啥意思?点明了全片的主旨?
ok ok 我们继续
后面李玩狗丢了,她哭了。。
男友变心了,她喝酒分手,然后。。。
李玩物理比赛拿奖,她开心的和爸比一起去接李玩放学并送去祝福。。。
后来邂逅了那狗,非常急迫地当街认狗。。。
这角色。。。存在的必要性是啥?
3 李玩她爸:
全篇槽点之王
先从那个将李玩的手砸在门上的镜头说起,让我想到了无间道里曾志伟砸碎梁朝伟石膏手的一幕
太像了。。。那个霸气。。那个决绝。。那份肃杀。。。
好。。。你是大哥。。你牛逼。。。
后面把女儿拖下楼梯扔进副驾驶,动作一气呵成。。。。可以。。
回来后开始家暴。。。巴掌来回甩。。牛逼。。。牛逼。。。
问题来了。。。
你这么牛逼家里人知道吗?
然后女儿刚洗完澡,立马又变回了“我才是那个最受伤的男人”,让女儿坐你腿上?
逗我?
后面你二婚老婆和你犟嘴你怎么不上去扇一巴掌?你不是牛逼吗?
后面女儿英语全年级第一,瞧把你高兴坏了
一边开车一边要亲亲女儿,霸道总裁啊。。。还亲了两次。。
你女儿问你和前妻怎么认识的,你竟然哭了?
哭的时候还无比浪漫的设计了一个遮住女儿眼睛的动作???这么浪漫的一个动作和你这素质匹配吗?
你都这么牛逼了,给女儿介绍二胎(就是那个带把儿的小沙雕)时,你怎么就尴尬了?怎么就难以面对了?你带着女儿去溜冰都不忘要恶心她一下是吗?你怎么这么恶心呢?怎么就这么分裂呢?怎么就这么变态呢?
这片子的两颗星都是给女主角的,小姑娘不容易。。。
以上
============================分割线==========================================
鉴于很多人不明白“角色设计的不合理”与“这样的人根本不存在”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我决定和大家严肃地聊聊
1 李玩
我原文中并没有提及李玩,因为我觉得女主角演的不容易,现在我就来谈谈这个角色。
各位,你们不觉得这是一部“恶人全得”的电影吗?
这部电影会给即将成为家长的一代人造成这一种错觉:小孩儿的天分是可以随意改的。
怎么讲?一个英语是学渣的人通过努力成为了年级第一(这个第一的前提是物理竞赛照样拿奖)
当那些有语言天分同时也努力学习的孩子不存在?李玩她爹一套还我漂漂拳就打得小孩儿上进,那以后小孩儿的学习是不是靠打?打就完了嘛,呐,你看,第一名就这样打出来了。
2《无间道》
随便提一个场景,韩琛在泰国机场和泰国人搏命的那一段,看下面几张图
如果是一般的编剧,如果按照《狗十三》的水准来处理,韩琛说完这句台词,泰国人应该立马改变态度,激动地握住韩琛的手,泪流满面“给我个机会。。。。我。。。我想当老大”,然后二人拥抱,韩琛回国,泰国人回家等消息。。。。
但是!《无间道2》没有这么做
因为那样做不!合!理!
当时的形势是“你知道,你跑不掉的”,在这样一个形势下,韩琛说了第二句话
一般到这里,电影也可以交代了,一般商业片就算过得去了。晓之以情嘛,泰国人被感动了嘛,然后二人拥抱,各自回家。
但是!《无间道2》没有这么做!
因为那样不够好!!!
当时的形势是“你知道,你跑不掉的”
所以不仅有台词,还有动作设计!
这个把枪交给对方的动作,代表了诚意,和那句“我知道我跑不掉”相呼应
到这里,这已经是一部很爽很不错的商业电影了
但是!《无间道2》没有那么做!
因为这是无间道!!!
于是就有这一幕
在这样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泰国人决定把韩琛的命交给上天
看到没有,没有一个角色有把握控制全局,这才叫合!——理!——
更不用说韩琛在交枪的时间里,泰国人的眼神,旁边傻强的眼神。。。太棒了。。。
说到这里,咱们回到《狗十三》最后,李玩他爹那个车内遮住李玩眼睛的设计
我就问问所有打五星的人,所有喊着“你的童年是幸福的!”的人,这样的设计有铺垫吗?如此浪漫的设计和李玩他爹在电影中的表现匹配吗???
你们现在明白什么叫好电影了吗????昂!!!?
ps1:我之所以厌恶最后李玩她爹“捂住李玩眼睛”的设计,因为这个设计有洗地的嫌疑,在“李玩的悲伤”尚未被讲清楚的前提下,尚未有足够留白的情况下就想搞一个“大和解”,实在令人厌恶。
PS2:别再说什么我看不懂之类的,要说也说点新鲜的。 ps3:为什么一个“少女如何从不吃狗肉到吃狗肉”的成长题材的电影,要放在一个“一家子都面目可憎处处为难且情绪复杂多变不稳定”的单亲重组有二胎的家庭环境中?能讲的清楚主题吗?两个小时的电影能讲清楚这么多复杂的糅杂在一起的社会问题吗?
不少网友把海报上的“狗13”看成“狗B”,其实这正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想对这个操蛋的世界破口大骂一声:狗B!
本片导演曹保平是国内黑色犯罪类型电影领军人物。
他执导的《李米的猜想》,帮助周迅拿了好几个女主角奖。
他执导的《烈日灼心》,也让邓超获得金鸡奖影帝,提名金马奖影帝。
《追凶者也》中,刘烨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张译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因为曹保平导演的作品捧出多位影帝,所以被媒体誉为“影帝制造机”。
《狗十三》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雪迎和郭靖霖优异的演技。
电影讲述了李玩得狗、失狗、再得狗、再失狗的故事,最后又与爱因斯坦重逢。
但她没有和爱因斯坦相认,因为她觉得与其让它跟着自己受苦,不如跟着一个可以好好对它的主人。
透过电影,我们能看到全家人男尊女卑的刻板思想。
全家人对李玩太苛刻,却对弟弟过于溺爱,仿佛像《三体》那样打了思想钢印,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认为天生就该重男轻女,从来意识不到自己有什么问题。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爷爷说“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
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去哄弟弟。
李玩说弟弟应该给奶奶道歉,却遭到爸爸的责骂。
李玩都十多岁了,奶奶和爸爸还不知道她不喝牛奶。
爸爸和继母不帮助李玩找爱因斯坦,继母找了新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承认新狗就是爱因斯坦,还对她拳打脚踢。
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叫爸爸把新狗卖了。在她眼中,狗就是畜生,甚至连畜生都不如,可以买来哄孩子,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
爸爸承诺带李玩去看展览却没有兑现、不顾李玩的反对把新狗送去流浪狗收容所……他做了这些丝毫不感到愧疚,反而把错误全部归结给李玩。
爸爸一会儿说“你还小,长大了就懂了”,一会儿又说“你长大了,该懂事了”,反正在爸爸眼里,李玩永远都是错的,和年龄无关。
他还会先打你一顿,事后再跟你道歉,让你误以为他对你很好。用这种“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糖”的方法,企图让你忘了他曾经伤害过你。
你以为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事实上你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受到伤害。
反观弟弟,玩椅子摔倒了,父母只是哄他,却不告诉他要注意安全、不要玩危险的东西。他这次玩椅子,下次就可能玩晾衣杆,再下次就可能玩刀子,因为他觉得永远有父母在背后庇护他。
弟弟用晾衣杆打父母、打奶奶、打狗,父母却不批评他。
弟弟挑衅新狗,导致新狗狂吠不止,爸爸却去打新狗。
我们可以想象,这次弟弟敢打家人和狗,以后就敢打外人,长大了就敢打妻子儿女,因为没人告诉他这是不对的。
换言之,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
爸爸之所以这么强势,可能是因为他像弟弟一样,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
我们也可以猜测,继母之所以毫无人性,就是因为她也有李玩那样的童年,她也曾受到过伤害。
因为人们总是受到打击,就会变得妥协;人们总是受到溺爱,就会变得放任。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但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往往会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
全家人对弟弟太宽容,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爸爸那样的人,绝不允许别人反对自己,将他爸爸、爷爷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遗传下去;
而全家人对李玩太苛刻,李玩从小充满仇恨、戾气、负能量,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继母那样的人。
但如果女性自己都不关爱女性,谁还会关爱女性?
这是个恶性循环,是个走不出去的怪圈。
打破重男轻女的怪圈有两种手段,第一种手段:男性尊重女性。
要想让男性尊重女性,途径之一是不断拍摄女性电影,不断给人们灌输“男女平等”“女性同样重要”的观念。
通过电影、电视、小说、教育等方式不断地、重复地向人们提倡“尊重女性”的思想,女性地位就可能提高。
2017年,女性电影层出不穷,有《神奇女侠》《极寒之城》《伯德小姐》《茉莉牌局》《三块广告牌》《血观音》《相爱相亲》……
2018年,女性电影更是井喷,《古墓丽影》《瞒天过海:美人计》《红雀》《湮灭》《找到你》《神秘巨星》《 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塔利》《宠儿》……
赞美女性、肯定女性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行为,这意味着女性的地位在逐渐提高。
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女性电影,大多数是讲述女主多么的强大,因为这些国家的女性地位已经不低了。
但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存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情况,我们如果拍一部《神奇女侠》《极寒之城》那样的电影,就成了意淫。
导演只有告诉亿万百姓,还有无数中国女性受到伤害,才能唤醒人们尊重女性的意识。
人们需要知道女性受到歧视、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况,知道部分地区男尊女卑的现象,才会有更多的人会去关爱女性、呵护女性。
比如《嘉年华》《盲山》,以及这部《狗十三》。
打破重男轻女的怪圈的第二种手段: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然而,在这样一个男权、父权社会,女性想要自我意识觉醒太难了,比如《狗十三》中李玩被压迫到了不得不妥协的地步。
说到这里,《狗十三》就不仅仅是关乎女性了,还上升到了人性的层面。
李玩为了一条狗搞得全家不得安宁,为了看展览破坏了爸爸的饭局,尽管给人的感觉是太不懂事了,情商太低,但这个时候至少她还有自我意识。
后面她变得“成熟”了,变得“懂事”了,当她在饭局上为了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的时候;当她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的时候,我还是想念当年不成熟、不懂事的她,还是希望她能做回自己。
因为,这时她已经准备好向这个社会妥协了。
你可以说李玩太矫情,说她面对的不过是生活的正常压力,但你真的希望她去圆滑处世,去吃不想吃的狗肉,去离开她不想离开的爱因斯坦吗?
李玩问同学hypocritical(虚伪)怎么读,诚实的小孩会说“不会”,如果换做虚伪的大人,说不定不会读也要硬着头皮读出来了。
我们就像李玩,从小孩成长为大人,由直率变得圆滑,开始避免自己与众不同,避免自己成为“异类”。
我们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还美其名曰“这就是成长”。
为了所谓的提高情商,我们被迫“学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取而代之的是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再也无法遵循自己的内心。
在家里,明明讨厌亲戚问工资、情感、生活,我们还要违心地说:谢谢叔叔阿姨关心。
在外面,明明觉得闺蜜基友是个傻子,明明不赞成Ta的观点,却还要违心地说:我很喜欢和你一起玩。
在饭桌,明明觉得领导什么都不懂,却还要对Ta敬酒,违心地说:领导的意见我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害怕对方觉得自己情商低,害怕丢工作,害怕被骂,我们隐藏了真实想法,还安慰自己“这不是明哲保身,这是为人处世”。
我们学会了所谓的为人处世,忘记了反对,忘记了反抗,忘记了说“不”。
学生不再反对老师,员工不再反对老板,下属不再反对领导,军人不再反对将军……没有谁规定我们要这么做,但这早已成为经验和常识,早已深入骨髓和血液。如果你不这么做,就会被认为是幼稚、不成熟、不懂事、情商低。
也许圆滑和妥协是必然的趋势,但圆滑和妥协何尝不是意味着堕落和虚伪?就像人人都说皇帝的新衣好看,只有孩子敢遵循内心说出实话。
也许我们不愿意妥协,但生活会逼迫我们妥协。
也许丛林法则、适者生存是真理,但这样的真理太残酷了,也太让人心痛了,让人忍不住对这个操蛋的世界破口大骂一声:狗B!
更可怕的是,这是没有终点的,这样的问题还将伴随我们一生。
就像李玩说的: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我想起了《大象席地而坐》的导演胡波,他不愿意妥协,于是选择了自缢。
这个世界,我们要么妥协,要么死亡。
《狗十三》中,蝙蝠敢在教室里乱飞,结果是被老师打死;狗敢对弟弟狂吠,结果是被打断一条腿。
爸爸妥协了,李玩妥协了,只有狗不会妥协,只有狗敢反抗、敢绝食。
你嘲笑它不懂保命,它嘲笑你连反抗都不敢。
为了生存,我们选择了妥协、迁就、退让、虚伪。
为了生存,我们活得还不如一条狗。
狗永远是狗,人有的时候却不是人。
今年李玩18岁,5年前她出演了一部电影《狗13》,上映前却被无限期搁置了。
这几年父亲的生意不错,开着爸爸送的新越野车,李玩行驶在去大学的路上。打开车载音响,扑面而来的电音节奏早已替代了摇滚的聒噪,她戴上名牌墨镜回想起了5年前的那部电影,今天刚好上映。
“夏天忘了冬天的冷,冬天想不起夏天的热”,妈妈的脸日渐模糊,爸爸曾经的“训教”也早已淡去,但李玩还是顽强的记忆着那些十三岁与成人为敌的日子。
日记①
那天,在老师的办公室,父亲强迫我报了英语班,而我想报物理班,为此父亲在老师面前推了我。他有点后悔,给我钱,我没要,有点恨他。后来,他还是求我原谅,送给我一只狗。开始我不喜欢,但小狗很可爱,我叫它爱因斯坦。
日记②
我姐带我认识了高放,他们带我去滑旱冰,高放牵了我的手。
日记③
爷爷把爱因斯坦弄丢了,我很伤心。爸爸,后妈,姐姐……都是一伙的。找狗的路上,我气不过把爷爷推伤了。(对不起爷爷)
日记④
我始终惦念着爱因斯坦,但就是找不到。后妈出了一个馊主意,弄了只假狗来骗我,被我识破。他们全是一伙的。
日记⑤
我背着姐姐找了高放,假装离家出走,还去酒吧喝了酒。回家时,爸爸气疯了,因为奶奶为了找我出去了很久。爸爸强拽着我,上车去找奶奶。奶奶一个人独自在菜市场等我(对不起奶奶)。回到家,爸爸打了我,我被打蒙了,伴着酒劲儿,我委屈,我哭了……后来爸爸跟我道歉了,说了很多生活不容易的话,不知道为什么我原谅了他。
日记⑥
我决定把假爱因斯坦扔了,但没成功。
日记⑦
一不小心,英语考了全校第一名,告诉爸爸,他很高兴要带我去看《宇宙的奥秘》展览,可惜时间记错了,下次再去。嘻嘻。
日记⑧
我原来有了弟弟。今天是他的生日宴会,但我感觉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爱我。他虽然很小却剥夺了我很多东西。不是恨他,却也高兴不起来。
日记⑨
今天没看成《宇宙的奥秘》,爸爸为了虚伪的赚钱,陪张伯伯吃饭,把时间错过了,还让我敬他酒,我讨厌他们大人。说话不算数,为了点臭钱一个个都虚伪奉承的很。
日记⑩
弟弟误打了奶奶,没有道歉,爸爸还护着他。爱因斯坦咬了弟弟,让爸爸送进了狗肉馆,我失去了第二只狗。我恨所有人。
日记①①
英语演讲比赛演砸了,很失落。拒绝了高放。物理比赛却意外得了第一名,爸爸答应我的要求,去找爱因斯坦,结果它死了。大家都很伤心。
日记①②
爸爸为我摆了庆功宴,还是让我敬了那些讨厌的大人酒。而且还让我吃狗肉,所有人都没有出来阻止,我知道让我吃肉的人是出于好意,为了爸爸我吃了。从此我不会再养狗。
日记①③
回家的路上,爸爸接了妈妈的电话,他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看他哭。我也哭了,虽然我不知道爸爸为什么哭,但我想我长大了。
至于李堂,我抢了她的男朋友,她始终叫我爸老叔,叫我妹。
至于高放,他从此没有再联系。
至于后妈,弟弟越来越长大,和我越来越亲。
至于爸爸,感觉他越来越爱我。
至于爷爷奶奶,对不起,我爱你们。
至于爱因斯坦,只是条狗。
我是李玩,我爱我的家人,我爱我的跑车,我还可以养一条名贵的狗,我给它取名,西凤狗。
自身感觉,不喜勿喷(之前看不到这句话的你们是瞎逼吗,逼着我喷你们?一帮心理变态??)。
首先真的不明白这部电影究竟在讲什么,从微博看到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式家长教育下的黑暗,说实话我根本看不到黑暗,就从周围的很多人经历来看,这个家庭真的挺不错的了,李玩在丢狗方面才是真的不懂事,虽然家长处理方式也很有问题,但完全感受不到委屈感的共鸣,微博评论都比电影感触深。
爷爷这个角色反差极大,腿刚坏的时候是一个特别宠孙女的形象,之后直接180度大变脸;然后奶奶那波找狗/找人操作我也没脾气,不知道是不是想刻意刻画一个只会火上浇油的老人形象,自己儿子打孙女的时候拦得很无力,真要是愿意几年不出门特意为了孙女出门,我不信会拉不住儿子;完全不明白李玩洗澡那个裸后背镜头有什么意义;一个家教这样程度的家庭我也不相信会在酒桌上劝自己初中女儿喝酒,酒桌也没有一个人真的去拦;而且有一个国产烂片的特性,各种路人甲的脑子都有问题,说白了就是刻画“社会的冷漠”刻画得很假;我真的不信最后升学宴有人点狗肉还没人拦着,故事虽然想表达父母有时为了自己面子会委屈儿女,但真的太假了啊;也不明白李玩为什么最后看到之前的狗不认领就是成长了,本身家里丢狗也不是故意的啊…男孩子的初中社会形象也太假了,演员问题,而且真的是莫名其妙喜欢上李玩,姐妹也没有因此吵过架…
初中生形象真的也全靠姐妹俩演技和服装设计撑着了,其它部分毫无共鸣。
电影院里看得我不断挠头,槽点就记住这些了,虽然知道这个影评发出来必被喷,但是正好看看网络暴力现象有多严重。
嗯现在看出来了,来了一帮生活中没健康发泄的疯狗,估计家庭暴力就是这些傻逼人会干出来。
负能量巨大不想再看,要对这个社会骂句片名狗B的。中国式教育是根源,从不断暴露问题的极品家庭到学校和当下的环境风气历史从小看大,可怕的是还在继续制造循环更多出现在我们身边。剧本的刻意是缺点但讽刺甚至荒诞的变成了特点,像镜子审视每个人,由于经历不同理解起来也大不一样。成长确实就是这样慢慢失去很多东西磨平来长成别人演里的大人而且这样的事没完没了还多着呢。80后女编剧的小心思表达的有时幼稚但立意细节呼应和导演的完成度流畅性都很好还有表演。从小不要哄骗像逗傻子一样的管教小孩子,教导也要循序渐进有个尺度,不能忽冷忽热。盲探结尾还说过女孩不要太执着,那样我觉得也还是不会太好。资料馆百子湾。
个人觉得评分虚高,虽然导演想轻描淡写的表现出青春的伤痕,可是个人觉得女主没有那么惨啊,奶奶全家和爸爸为了怕她伤心吗还是很全里维护的,爸爸确实做的不对,可是不是那种恶意的,是爸爸的性格导致的,确实体现了中国式教育的问题,可这并不是真正的青春成长伤痕。
是少女寂寞的十三岁,是我们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总不快乐的十三岁,是像狗一样被驯化的十三岁,是一代又一代人重复的、失去童真童趣童心、变得世俗起来的十三岁。孔雀从此被关进笼子里供人观赏,游鱼从此被封闭在水箱中给人参观,狗从此被牵在漂亮的皮绳里乖顺地躺下来,少年从此长成衣冠楚楚的合格的大人。但更叫人沮丧的是,那些原本暗潮涌动的年轻人长成庸碌的中年人之后,最终也会转过身去驯化下一代。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继母随便找只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承认这就是爱因斯坦。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要把新狗卖了。狗只是畜生,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弟弟挑衅新狗在先,爸爸却去打新狗。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于是,李玩变得“成熟懂事”了,她会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她会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但我还是想念最真实的她,希望她能做回自己。我们人人都是李玩,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还美其名曰“这就是成长”。我们“提高了”情商,“学会了”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再也不遵循自己的内心。狗永远是狗,人有时却不是人。
维系重组家庭的关系,想要儿子还要考虑女儿的感受,打了女儿会主动认真道歉,把咬人的狗送去收留所而不是狗肉馆,酒局上的奉承巴结,接到前妻电话时的情难自禁,你们只看到女主的成长太残酷,却忘了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原本就比做一个合格的孩子要辛苦得多。
片名既是少女被驯化的成长悲剧,也是一句粗口:骂的是中国父性权威和教育体制。少女从养狗丢狗寻狗,到最后平静地吃狗肉还说谢谢,《狗13》以此记录了后革命时代叛逆主体消失的全过程。老师打死蝙蝠段落尤其妙。
爸爸的一顿痛打之后,她成熟了…所有的叛逆神经在那一刻断了弦,成人世界的冷暖看在眼里、忍在心里,什么时候咽得下那口泪,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成长。《李米的猜想》就很喜欢,这一部更有力,前面觉得多大点事的小格局到结尾又是醍醐灌顶的开朗,导演功力了得。“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
9分。太真实、太熟悉、太多似曾相识。本片与常规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不煽情、不抓马。对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争取,不呐喊,而是让角色去接受:好吧、算了吧、就这样吧。。。一直在放弃,一直在退让,这就是长大,就是懂事了。这样反而更让人想哭。因为,这太像我们一路成长经历过的那些。所以,会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难过,是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之后,因无奈而难过。更令人无奈的是,这一切,似乎都是无解的。家长的教育观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这一代又一代,都是这么长大的,被磨平棱角的孩子,长大后,变成懂事的大人,然后,帮着下一代懂事。
我也家庭破碎,我也痛失爱犬。影片的结尾,李玩向成人世界妥协,向过去告别,最终进入了充满欺骗、虚伪、谎言的成人世界。而我,因为对人性的巨大失望,永远不会向成人世界妥协。我只是避开。人纵有一死,没有必要争什么。亲情也好,爱情也罢,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完全属于你,没有一样感情不千疮百孔。
中国的小朋友啊过得像条狗。演员和摄影都很不错,但前半部分表现得直白过头,有点假得不舒服,被过度消费的相对论啊平行宇宙啊还有涅盘啊更是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妹子大哭完之后,开始残酷青春了,故事内敛起来,情绪表达就很到位了
牛奶换红酒,旱冰变刀冰,成长中总有我们学不会的东西。
当李玩发现那只快乐的小鸟只不过是一个正在被送往救护车里的精神病人时,她一定是明白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由只存在于疯子的臆想世界里。一只狗和一个13岁的孩子最后也注定在这个伪善的世界里成长为一个狗B。
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或者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真的会去看这本电影的观众,其实都没有去看的必要,所有的剧情他们都知道,所有的后来他们都正在写下,他们是观众是演员是这本电影和生活的预言家。但是需要看这本电影的那些人,可能永远不会看到这本电影。
No Country for The Youths.
这毕竟还是大城市的较为体面的家庭的故事了,女孩要在父亲面前挑衅地吹啤酒瓶才会挨一顿打,打完还能得到道歉与补偿。在我们十八线小城市的版本里,女孩准备出门找狗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赢得两记耳光了,没有发出尖叫的机会,没有摔门摔碗的机会,只能把头深深地埋进被窝里无声哭一场,第二天起来,就长大了。
狗是引题,13是成长,狗B是伪善的成人世界。家长不知教育孩子的根本,而拿狗出气,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最大问题。新狗代替老狗去死,女孩意识到狗狗回来受罪不如在外人那好吃好伺候着,这是她向成人世界的妥协也是她逐渐迈向成人的成长。
千言万语、含蓄用力、直白或有寓意,其实就一句粗口:XX。有些地方挺狠的,女性观众很容易会看哭吧。当动物不再凶猛,温良而顺从,这个国度那套深入到骨髓的,父权威严不可抗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吸收消化了。
女孩拒絕狗,女孩接受狗;女孩失去狗,女孩同情狗;女孩背叛狗,女孩不再要狗。——“這樣的事情以後還有很多。”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