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动画片英国2017

主演:道格拉斯·布斯罗伯特·古拉奇克埃莉诺·汤姆林森杰罗姆·弗林西尔莎·罗南海伦·麦克洛瑞克里斯·奥多德约翰·塞森斯艾丹·特纳詹姆斯·格林尼比尔·托马斯马丁·赫德曼理查德·班克斯霍莉·厄尔

导演:多洛塔·科别拉休·韦尔什曼

播放地址

剧照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2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3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4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5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6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3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4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5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6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7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8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9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2 10:08

详细剧情

  影片用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间的秘密,带观众穿越回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并陪伴梵高走完他最后的人生。影片采用梵高原画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原梵高的艺术人生,让观众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视觉盛宴时,抽丝剥茧地发现隐藏了一个半世纪的秘密。

长篇影评

1 ) 这种电影,这辈子,就一部!

有不少导演拍过梵高传记。

但用梵高画作解读梵高本人的,这还是第一部。

所以当时放出第一支预告片,就造成了全球轰动。电影不仅在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荣获了观众选择奖,还斩获了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动画片

电影以梵高生前写给提奥的最后一封信为契机,把镜头聚焦在梵高去世前的六周。

电影开场,就是老邮差希望儿子阿曼德·卢兰,能把这封信送给提奥。阿曼德不情不愿的态度,其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观众的心理:

人都已经死了,把信送出去又有什么意义?

但他架不住老爹威逼利诱,所以踏上了送信的旅程。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里,阿曼德接触到梵高生前的一些朋友,通过他们从自己立场对梵高的描述,他逐渐走进梵高的内心,意识到一个天才的孤独与凄苦,亲朋好友对他去世的惋惜和愤怒,以及世俗之人对天才的残害和虐待。

比如阿曼德的老爹,就对梵高去世感到心痛不已,并痛恨小镇居民联手签署“驱逐令”,才让梵高这个可怜虫,遭受相当大的精神摧残,否则他也不会选择自杀。

对父亲的愤怒稍有体谅的阿曼德,带着信去找“唐吉老爹”。

他是当地著名的颜料供应商,见证了梵高从28岁拿起画笔,前往巴黎寻求艺术追求,再到开创自己的风格,并最终悲惨离世的过程。

在阅画家无数的他看来,梵高是个天才,本应该有个好的结局:声名鹊起、功成名就——但这个天才却没能坚持住,而是选择了自杀。

他对梵高的突然去世,既震惊又扼腕。

顺着唐吉老爹的指引,阿曼德前往巴黎北部的瓦兹河畔欧韦——就是在这里,梵高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并在这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六个星期。但他先见到了加歇医生家的女仆。

在这个虔诚的基督徒眼里,梵高就是个精神失常的疯子,他做的全是亵渎上帝的勾当:眼神里透着疯狂,随意糟蹋粮食和颜料,身上的衣服总是邋里邋遢……

随后,阿曼德住到了梵高去世的“来福酒馆”,在那里遇见了酒店老板艾德琳。

在她眼里,梵高本可以开开心心地过一辈子,却被加歇医生和警察等别有目的的人耽误了——谈及梵高去世当晚的情形,她身为亲历者,内心涌动着悲伤和哀婉。

等待加歇医生时,阿曼德在河边见到了青年船夫。

他还记得梵高面对姑娘时的木讷和绅士作风。

但也正是这一点,让他被镇上的富二代羞辱了一次又一次,毕竟梵高没钱亲近任何姑娘。船夫是个明哲保身的生意人,他见惯了富二代在镇上横行霸道,也就没想过去帮梵高一把。

不过船夫亲眼见过梵高和加歇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约会。

只是玛格丽特一再否认,因为她很后悔,后悔自己给过梵高不一样的感觉,否则梵高还能跟父亲做好朋友,那样他就会得到更好的治疗,而不是最终选择自杀……

但她父亲加歇可不这么看。

这位自诩是梵高生前好友的医生,觉得梵高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不仅活在深深的恐惧里,更觉得自己是弟弟提奥的累赘——加歇医生很痛惜,自己没能治好梵高的精神病,甚至眼睁睁看着他在自己面前去世。

电影就用这些旁观者枝桠丛生、且偶尔截然相反的回忆和评价,勾勒出梵高的画像。

它的形式是“罗生门”的,但它要说的东西却清晰而明了:即天才的悲剧性。

在这些人眼里,梵高是个可怜虫,是饱尝精神病折磨的天才,活在不被认可的恐惧和孤独里,内心却是对生命和艺术的炙热情感,即便躺在床上快要死去,也谈论的是生命和绘画。

这就像梵高的最后一封书信里说的:“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之所念。”

正是梵高这种以绘画做生命的态度,让导演多洛塔·科别拉有了这样的想法:

“我希望能如他所愿,他的内心,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就由他的画来讲述吧。”

于是她找到同样是梵高粉丝,且凭借《彼得与狼》斩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休·韦尔什曼,邀请他一道来制作这部为纪念梵高诞辰125周年的油画电影。

也正是因为都对梵高有种疯狂的爱,多洛塔和韦尔什曼在电影制作中互生好感,最终成为了夫妻。

这对夫妻花3年时间,考据梵高与弟弟的书信来往,并根据梵高生前周边人群采访留下的记录,才完成《至爱梵高》的剧本。

剧本完成后,导演又从全世界找来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接受为期3周的课程训练——为追求完美的梵高风格,剧组获得梵高博物馆授权,借助梵高的许多幅真迹作为参考。

在随后的4年多时间里,油画师把静态画面转变为动态来适应电影,这才有了这部每秒钟12幅油画,共有超过65000幅作品组成的世界首部油画电影。

也就是说,在《至爱梵高》里,我们看到的每一帧,都是一幅美到炸裂的“梵高式”油画。

比如梵高笔下的《马车与远处的火车》(1890)、《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1887)、《蒙特玛居街道上的铁轨》(1888)和《罗纳河上的星夜》(1888)等作品,像是从梵高笔下活了起来,慢慢地在观众眼前铺开。

更难得一见的,是梵高最知名的《星空》,也在银幕上流动起来,那种梦境的华美与繁盛,足以让我们窥见梵高灵魂深处的高贵与炽烈。

那一刻,我们不仅看到了梵高作画的瞬间,更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混乱、不安和疯狂、对生命的绝望和热爱。

这让人想起知乎上询问“梵高《星空》好在哪里”的问题下,有个相当感人的回复: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中总有一些孤独的灵魂,而孤独的灵魂也可以有强烈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这是《至爱梵高》在让观众领悟“天才的悲剧性”之外的又一个主题:即让每一个孤独的灵魂,感受梵高跨越时代的生命激情。

这就是梵高通过画作,带给我们的生命体验。仔细看梵高笔下的作品,其实压根看不到颓废与失望,它们反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彰显着梵高努力在痛苦中挣扎和奋斗的激情。

也就是说,这部以油画、梵高色彩及形式向梵高致敬的作品,重点不再搞清楚梵高为什么死。而是要用绚烂的色彩和浓郁的笔触,为一个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天才叫一声悲恸。

这就注定了《至爱梵高》的色彩会像梵高的作品一样饱含激情,而它的内容则会像梵高本人,激情被压抑、情感被困囿、身心被局限……这种观影带来的局促感,尽管会把很大一部分习惯了娱乐电影的观众拒之门外,但它能提供的养料却是其它电影的十倍不止。

它让我们有机会,以电影的方式走进一个天才的内心,并让我们知道:

每个孤独的人,内心都有一片星空。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2 ) 这是一份很实在的观影攻略,梳理完原作和电影画面的对比图还是要去影院支持《至爱梵高》

我也没想到第一篇影评是为了梵高,是真爱错不了了。

《至爱梵高》 下周就要上映了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 动用全球125位顶尖画家 通过65000幅油画 呈现的全球首部全手绘油画电影 ▼

这部电影里的每个人物和场景 都来自梵高的作品 要想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 首先你要了解梵高的原作 以下是梳理的电影画面与原作的对比图 可做为你的观影攻略! ▼

电影截图
《星月夜》
电影截图
《夜间咖啡馆》
电影截图
《慕丝蜜》
电影截图
《阿曼德·鲁林的肖像》
电影截图
《奥维尔教堂》
电影截图
《穿白衣的女孩》
电影截图
《老人肖像》
电影截图
《黄房子》
电影截图
《邮政署长肖像》
电影截图
《弹钢琴的女人》
电影截图
《唐吉老爹》
电影截图
《在阿尔的咖啡厅晚上》
电影截图
《红色葡萄园》
电影截图
《军人》
电影截图
《加歇医生的画像》
电影截图
《自画像》
电影截图
《马车和远处的火车》
电影截图
《麦田里的乌鸦》
电影截图
《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
电影截图
《克里奇的大道》
电影截图
《瓦兹河畔游艇》
电影截图
《煎饼磨坊》
电影截图
《火车车厢》
电影截图
《罗纳河上的星夜》
电影截图
《播种者》
电影截图
《麦田》
电影截图
《白色的房子晚上》
电影截图
《饮酒者》

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 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但总有一个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 能看到这团火 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分割线~~~~~~~

Starry starry night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

以上来源于这个可爱的公号

最可爱的艺术短视频提供者

3 ) 恕我直言,这15个国家,125个画家,3周课程训练,4年多制作时间,65000幅“作品”,基本是白瞎了。

梵高,只是一种滤镜吗?

现在应该没人不知道滤镜是什么吧,就算没用过ps,没用过美图秀秀,也该用过手机自带的修图功能,其中就有能把照片处理成廉价绘画的选项,确实要逊色于这部电影,但前段时间流行过一个号称能让画家失业的苹果app,说实话,显然能比这帮活人干得更好。

让我们来看一下制片方的宣传:

“导演从全世界找来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接受为期3周的课程训练后,在接下来的3年多时间里,创作出1000多幅油画作品,然后又花1年时间,把静态画面转变为动态,来适应电影——这才有了这部每秒钟12幅油画,共有超过65000幅作品组成的世界首部油画电影。”

WTF???

普通观众很容易被这种说法唬住,但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制作方法是先用真人演员在摄影棚拍摄真人电影,然后以此为底本在每一帧画面上堆砌油画笔触,技术含量恐怕比大芬村的行画都不如,实在不适合被称为油画电影,因为虽然使用了油彩,却不能称之为“画”。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猜的,而且和事实相符,有基本美术素养的人一看即知。

我不想评论这种做法取巧,因为相反,这很笨拙和愚蠢,我不知道这125位画家具体是谁,但我想他们中的多数应该处于行业水准的末流,或者被这所谓的三周训练搞成了末流画家,多数时候画面都极不协调,充斥着未被覆盖未被简化的冗余信息,看上去就像打了折扣的真人电影,风格不统一,缺少耐看的细节。

偶尔会有那么半分钟,电影呈现出还行的画感,比如主角初遇加歇的女管家(如果忽略掉那一动不动的纸板背景),还有追火车的远景,等等。也许是其中某几位,没有在往真人电影的每一帧上叠加油画笔触的愚蠢劳作中迷失,保持了几分画家的尊严。

在照片底本或者投影基础上画画,很容易让人变得不会画,僵硬,失去表现力,无所适从。用这种方法制作2d动画电影,蠢毙了。某些特别荒谬的处理,比如堆满了不规则笔触的人脸上,嘴里含着两排整齐的牙齿。甚至很多地方,尤其黑白部分,仅仅就是模糊一点的真人电影,你管这个叫油画电影?

因为真人拍摄打底的缘故,人物的动态完全是真实的,但是,画风不同的2d动画电影,实际上角色的运动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比如米老鼠、一休、疯狂美丽都和飞天小女警,所以梵高风格搭配真人般流畅的动态,实际是未经设计的,给人强烈的不协调感。

这真的是一部基于梵高画作的电影吗?然而除了让原本深沉的原作动起来,像小丑一样可笑之外,基于画作的巧思少到可怜,剧情就不必说了,沉闷,无聊,低能到令人诧异,比我早就放低的预想更难看,更愚蠢,更无意义。只有能大屏幕观赏某些原作的构成还算可取。

恕我直言,这15个国家,125个画家,3周课程训练,4年多制作时间,65000幅“作品”,基本是白瞎了。

这是一部中途让我产生多次离场冲动的电影,所以吐槽也不会太认真。

4 ) 人性几多的价值?

先手机打个稿,车停路边记一下,脑子觉得好久没有被共振过了。

马斯洛金字塔可以说是五个阶段,从影片里,至少可以看到顶层和底层的两种人。

我说人嘛,粗分三种,拉开一条线看,一端是种的吃喝嫖赌,另一端是纯种的琴棋书画型,中间全是吃喝嫖赌+琴棋书画型,只是两端的配比不同而已。

梵高是典型的琴棋书画型,精神的极度痛苦,导致任何吃喝嫖赌不能带来任何快感,所以他是“真实”的艺术家,因为完全没有妥协能力,所有生存所需来自弟弟的供给。

在梵高责骂加歇医生是一个伪艺术者,在现实面前步步妥协时,加歇医生反击梵高,道出梵高弟弟已经无法供给“不妥协”的梵高,在精神和物质层面随时处于崩溃边缘,这是“真实”艺术家的代价。这句话扯开了梵高逃避“事实”的最后一层薄纱,导致梵高奔溃自杀。

加歇医生是一个生物快感+精神快感并存的人,物质越丰富,在物质层面就更难打发自己的精力。但是因为物质基因的杂音,他又没有办法专注于精神快感,所以他说自己是个艺术家,但是在内心又承认自己是个“伪艺术家”,所以他崇拜梵高的天才。造诣拼的是聚焦+天分,而天分是日常的聚焦。他没有办法和从小精神就嫉妒痛苦的梵高比,他摈除了一切打搅自己创作的杂音,创作的欲望是更深度的被认可。很幸运,梵高创作能力匹配了他要输出的情感,在创作的时候,他极度开心,痛苦驱动了他更加需要开心,这种平衡和鸦片一样,让他从半路出家,8年时间就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不要羡慕艺术家的天分,因为天分里包含了你不想承受的痛苦。世界的底层就是吃喝嫖赌。是生物型的起源,进化带来了琴棋书画,精神性的需求,进而出现了一群纯精神性的人。这些人要么先天精神痛苦,如梵高。要么伴随肉体的痛苦,如尼采。这些痛苦,让他们的天才产生质变,进而伟大。木心说的很好。伟人,就是把天才置于生命的一个基点(痛苦点)。

外国的艺术家是别人养,所以幸运,只要牺牲部分时间做一些糊口的事,就能尽情满足自己精神,所以纯粹,张力大。中国的艺术家没人养,所以艺术集中于官场,因为当了官才能养活自己,结果也很明显,不是纯种的琴棋书画人,主导了国家审美,自然难以走向世界。

梵高在世界都是悲哀的,因为完全没有糊口能力。他不愿意为糊口妥协,虽然因为尝试耽误了几年。幸好,在弟弟的支持下,从28岁开始用极度纯粹的精神需求,滋养自己的天分。人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有个规则的肉身。还有可能产生一个出格的灵活。但是最大的悲剧是灵魂不接纳肉身,海明威自杀了,尼采疯了,梵高半疯癫,都是因为这样吧。

基因产生的动物,拜托不了基因性,人的群居特点,导致所有人需要认可。尼采知道百年内没有人能认识自己。所以写书,写给以后可能出现的尼采们看。梵高自卑,灵魂痛苦,所以作画,让别人知道自己灵魂的价值。作为一个同时具备吃喝嫖赌出口,和浅薄的琴棋书画出口的人,应该感到幸福,你的精神已经太容易在现在的社会平衡。但是社会的富裕,应该进步的部分,至少是让更多的艺术家变的更纯粹。

5 ) Murder or Suicide?关于自杀论的一些事。

从小生长在城乡结合部的我对于梵高的了解大概就只停留在从小学课本印到中学课本的那幅模糊不清的《向日葵》。顶多到高中的时候,课本上终于多了一幅《梵高自画像》。恍惚记得高中美术课上,一边狂写数学作业,一边听美术老师讲梵高的弟弟提奥资助文森特梵高的故事。以上就是一个伪文青和虚假绘画爱好者对梵高的全部了解。无知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我毫不避讳的说今天去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无非是为了获取一些大众科普以及对于第一次用油画表现的电影的一些好奇。

尽管如此,预告片中关于梵高是自杀还是他杀的假定,让我还是带着略微严谨的科学态度将此片作为一部纯粹电影来欣赏。当我在影院第五排听到第六排的小姑娘问身旁的大叔男友屏幕上的约瑟芬鲁林和阿尔芒鲁林究竟谁是梵高,大叔用炫耀神气的语气指着阿尔芒说:“那个穿黄衣服的人”--------我这个伪文青还是从自己虚假的灵魂深处狠狠的鄙视了他们(diss他们纯粹是因为他们talk too loud)。

对于画作或者人物传记一无所知的我,出于对影片的欣赏和热爱,仅仅想讲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所想所感-----关于自杀和他杀。

关于自杀:

埃米尔迪尔凯姆有一本叫做《自杀论》的书,从社会学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角度对自杀行为作出了假设分析,等有时间我会再写关于那本书对读后感。如果用理性人假设去分析,自杀行为只可能出现在个体处于精神病态的情况下。但是社会上仍然有一小撮人,在非精神疾病的状态下,也自愿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在欧美法体系以及大陆法体系之中,逐年提出的关于人类是否有选择安乐死人权的案例,就是这一情况的佐证。

关于安乐死,两周前网上有一段渐冻症老人选择安乐死的视频,引起热议。老人患上渐冻症——一种无法治愈且非常痛苦的疾病,于是老人选择保持自己生命的尊严选择安乐死。视频中,他非常平静的接过医生提供的药片,在整个过程中,医生不断的询问并告知他有随时终止安乐死的权利。他服下药片一一跟他的老友告别,跟他的妻子告别。然后他握着妻子的手,呼吸渐渐微弱,眼皮渐渐合起。尽管最后在死亡的那一刻,他痛苦的抽搐了几秒,安静的去世了。视频中能看到他死去的身体。躯体仍然存在,精神却已经消失,便是死亡。

经常有人戏谑的说,一个选择自杀的人,会不会在走向死亡的不可逆过程中突然后悔?他是否后悔不得而知,可死亡结果已经不能更改。

我自己也曾经多次思考这个问题,直至前年。

那时,我刚刚入职一家外企公司,这家公司在18楼,办公大楼共33层。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10:32,一个人影从我们公司干净明亮的落地窗前晃过。一个人在那天选择跳楼自杀。我只是一个办公室新人,事情发生时,守着电脑丝毫不敢懈怠的处理着每天定时堆积的400多封来来去去的邮件,并且出于尊重,也没有去看他的死状。我知道有人自杀,听见了警笛声,更听到办公室里的热切讨论。她们有的言称恐怖,有的大声嘲笑,有的评头论足。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的死亡,对于一群忙碌的上班族来说,仅仅只是一天的谈资而已,此后再没有人谈论那件事了。后来我处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离开了那家公司。直至今日,我仍然记得这样的一件事,不为人情冷漠之类的道德话题。对于自杀这件事,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终归沉寂。就像电影之初,约瑟芬鲁林对阿尔芒恳切地谈起梵高的死亡之时,阿尔芒快速而冷漠将梵高的死亡归咎于“他的软弱”以及“他的精神疾病”。

一个人死亡,他便失去为自己发声辩白的机会,无论他是否在意这些---诋毁或者赞美,他只能成为一座空碑,被人献上鲜花---哪怕他生前可能对鲜花过敏;被人冠以盛名---哪怕他生前自闭或人群恐惧。

死亡本身,便是结束。被人铭记,则完全是因为另一回事。

恩格斯说,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之间辩证存在。经常看到豆瓣上或者知乎上各路来自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的大神,阅读他们的文章,只觉高山仰止,难以望其项背,默默感叹自己无知以及萌生学习效仿的热情。孜孜不倦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和狂热的艺术家一样,在经济人的假设下,他们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未能应用实际或者交换的前提下)远远不及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他们若是找不到资助企业,或者资助者,几乎没有办法活着,更不必谈及创作。

前段时间有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采访一个国内非知名小众乐队,乐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表示,自己并非专职做音乐,都有另一份“正经”工作。不是他们不全心热爱音乐,而是创作本身并没有创造资本价值,反而会消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别的工作工钱资助,创作几乎没有可能。你看,当我们指责文森特啃老啃弟的同时,指责他逃避工作的同时,假想---假如梵高一边经商一边作画,他是否还能敏感的察觉湖边光影在凌晨或者傍晚的变化?是否还有时间观察乌鸦啄食自己的午餐?----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毕竟并不是每个画家都像毕加索一样幸运。

有些看似的偶然,常常出于必然。回归到自杀主题,自杀行为在一种假设下,来自社会认同感的缺失。我本人并不认同霍布斯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社会假设,但是人们的确会依据自己的价值认知评判他人行为道德。不要否认,苏格拉底不就是在一个城邦的集体道德下饮毒酒死亡的吗?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不胜枚举。

反观历史,我们惊奇的发现,一个时代的圣人经常在另一个时代属于异类、疯子或者至少是人群之中的一朵奇葩花---这个假定不必要也不充分。但我们确定,在不同评价体系之下的个体,属性就不再相同。我们都清楚这一道理,可为了避免道德诡辩,社会也不得不会选择符合群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作为道德标准或者约定俗成的习惯标准。因此即使把梵高放在现在,在那些画作没有被人冠以价值的前提下,和电影里一样,你、我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将他评价为逃避工作,混吃混喝,大手大脚花钱的疯子。因此,当我们给这一世的“梵高”冠以如此多的标签,当他唯一的天赋被世人贬低的一文不值,当他的道德甚至价值观都遭到质疑,你认为,他除了死亡还有别的选择?梵高之死这样一个偶然,应是必然的。

电影进行到阿尔芒诘问加歇,控诉不能让不法者逍遥法外的时候,我一度真的担心电影的终结变成抓住了谋杀者的“正义而又欢喜”的空洞电影(虽然,我也认为不法者应该被抓住承担法律责任,但是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吗?)。还好,电影的结尾,阿尔芒这个正义热切的小使者忽略了究竟是谁杀了梵高的这起刑事案件,转而去体谅这样一场死亡的“幸福”。

电影中的文森特梵高深深地愧疚于给深爱的弟弟造成的负担,深深地愧疚于给周边人带来的困扰,选择不再牵涉他人的死亡,永远沉默在他的迷茫和孤独之中了。他的“自杀”行为,是对民粹道德的妥协,源于一个人对弈一群人的有心无力。

可梵高还是抗争了。留下他充满了希望-绝望-热情-冷漠的画作,以及他所热爱的无论卑微还是伟大的世界。

6 ) 谨以此文纪念梵高背/身后那个女人

(梵高死后的一些事。与电影无关。影评写了又删了)

每个梵高都需要一个提奥,一个提奥妻子。

当提奥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梵高传记中时,提奥的妻子,只有在几年前出现过在新闻上。新闻内容是“最新研究猜测,梵高割耳是受到提奥要结婚消息的刺激。“好像提奥老婆的作用,仅此而已。

提奥的儿子给母亲约翰娜·波尔严做传时提到,梵高死后,那些当时不值一个钱的画塞满屋子。很多人劝她“处理掉”,但她没有。她开始整理梵高兄弟的信件,将那些没有时间顺序的信件重新编序,寻求出版,翻译出去。

我承认,以前在梵高博物馆里,看到介绍里稍微提及过约翰娜做的事情时,我心理阴暗地想:拥有这么多梵高的画和书信,她一定很有钱吧。唉,我真阴暗。没办法,我看的梵高传记里,她只作为“给提奥生了小孩,两夫妻一起去看梵高,梵高很开心”的功能性人物出现。我能够对这样一个面目模糊的人,有什么想象呢?当然是……合理的中国式想象了……

找到她在1892年2月24日的日记,大概意译了一下:

“今天有两个画家——Verkade and Serrurier。再次说法语感觉太好。他们觉得文森特的作品很美,听到这种赞美太不同寻常了。荷兰人不太欣赏他的作品。这让我想起了在巴黎的美好日子。

明晚有个文森特的画展。我有很高期待。当我想到这种欣赏终于来到,就觉得是莫大胜利。这感觉真美。我一定要去那里听听人们说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态度——那些曾经嘲笑文森特,那他来作乐的人。“

(没想到今天看电影哭了一场,今晚看约翰娜的日记也忍不住要哭)

“孩子(指她跟提奥的儿子)会判断他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想什么,感觉什么。他可以从她的日记,连同他父亲跟叔叔的书信,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在5月、6月和9月的日记中,她都不断提到梵高画展。她在日记中写“我要继续多翻译点东西了,我要赚更多的钱。“有钱,她才可以养活跟提奥的儿子。有钱,她才可以继续推广梵高的画。

提奥死后,她写到“提奥的病之后,这些信就占据了我生活的大部分。在家里度过第一个孤独夜晚(应该是指提奥死后的第一个夜晚),我就拿出这些信。我知道在里面,我可以重新找到他。悲痛日子的无尽夜晚里,这些是我仅有的安慰。我不是在寻找文森特,我是在找寻提奥。我在每个字里痛饮,我在每行间戳吮。不光用心去读,还用整个灵魂……我一读再读,直到看到文森特出现在我面前……我意识到这孤独艺术家的伟大和高贵。有时候这让我很伤心。我记得去年,当文森特死那天,我出去很晚。有风,下着雨,天很暗。屋子里到处有光,人们围着桌子。我觉得多么凄凉,第一次,我感受到了文森特那段时间感受的东西,当所有人都离他而去,当他觉得‘好像世上再没有我的地方’。我希望你能体会文森特对我产生的影响。是他让我重拾内心平静。”

经历了第二段婚姻,以及第二任丈夫的再次离世,约翰娜还在坚持给梵高办画展。尽管有人猛烈批评她,说她根本不懂画,说她在做一个她不了解的领域的事情。提奥儿子写到,直到1910年梵高画作首次在伦敦展出时,人们还在取笑这些作品。而约翰娜还在持续地整理那些没有日期的书信。通过里面提到的事件,给书信编号。一开始手写,后来打印,这些书信后来在1914年首次出版。在约翰娜在世时,出版社提出再版这部书信集,说明卖得还不错,这让她非常高兴。

以前我想,梵高的作品太过超前于时代,注定只能在身后成名。看了约翰娜的日记后,我有了新的感悟:活得够久就是胜利。(此处应at德川家康就)如果梵高活得够久,也许就能等来约翰娜这双推手,也许生命就会不一样。当然,假设只是假设,梵高不死,提奥也不会痛苦发病,追随而去。约翰娜也不会因为思念而反复读信,最后读懂了梵高这个伟大灵魂。不痛苦,不穷苦,不孤独,梵高还是梵高吗?这话说出来,总觉得非常残酷。

真正的艺术家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他们敏感地将世界的所有痛苦都抗在身上,转化成美的能量,奉献给这个世界。短命梵高如是,活得长一些的南海十三郎,亦如是。

梵高终于是被后世记住了。而我要纪念一下提奥的妻子。

短评

别再问梵高为什么死了。不如问,一个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人,怎么能不死,指望什么活?在这个凉薄世间,把自己的骨头血肉燃烧殆尽换取的热量,能撑多久?说梵高式画风10分钟看厌的人,您看什么画风才不犯厌?说故事平淡无味的人,这是基于真人真事的改编,您还期待怎样的轰轰烈烈、新奇狗血、惊天翻转?

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很有创意,也足够有心意。六万多张画,组成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身边冷漠的人对天才梵高的死,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有责任。别人笑他太疯癫,等他死后,却以认识他为荣。世人总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却不知他活的时候有多么孤独无助。看的有些莫名难过。

7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真的好美呀。能看见画家们的笔触在一帧帧变化时流淌的过程,很神奇,大概也会有点分神吧。故事本身就是个侦探揭秘类的,如果要看梵高本人更细致的描绘,皮亚拉和奥特曼的版本都更好;但这部动画自然有它的独特美,能在每个场景中找到那些似曾相识的人物,多么奇妙。罗南的脸和声音辨识度一样高!

1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画面大美,情节的着手点也很新颖,美中不足是关于梵高本人的刻画比较单薄,没有太多关于艺术的探索。结尾感人至深。

1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以纽约MOMA《星夜》开始,到巴黎奥赛《罗纳河星夜》结束,全片参照和模仿的120多幅原作,在大银幕上呈现出画家表现主义印象派的浓烈气质。天空黄蓝翻滚的“梵高曲线”和努力向上几乎刺穿天空的柏树,会给观众当头一棒的眩晕和不适感。在工匠精神和致敬外,让画师这么团结奉献的,只能解释为真正的挚爱

20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催泪大作,心灵暴击。因为星空非常美丽,所以我先走一步,不然老了只能步履蹒跚地上去。难以想象的制作难度,真人演员加持让每一帧油画都有了人间烟火气,透过颜料可以读懂西尔莎罗南的哀叹。见到了两位导演,十分荣幸。

23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荐

多方角度碎片式拼凑还原梵高逝前内心真相。1秒12帧,1帧1幅画,6万多幅油画,形式上够惊艳!油画卡通这是头一遭,美轮美矣,却因先拍真人后作油画,导致油画的惊艳感在观影中逐渐被真人影像感取代。不过就像导演所说,未来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的界限本就会越来越模糊,几近融为一体,我们在见证历史啊~~

25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狂熱地愛著梵高的筆觸,而一切都活了起來,那感覺實在是太妙了,就像進入了一個平行世界,和梵高的跨時空對話,當他以特殊的方式轉身離開,黑暗中的我早已淚流滿面,那短暫的相遇,捨不得告別,他那悲情的人生,成就了他的驚世傳奇

30分钟前
  • 法蘭琪
  • 力荐

亨利.托马斯说过:“梵高相信绘画的使命不是构图而是色彩,色彩不该是静止的,应该活动且富有生命。”用梵高的画风包装一个“罗生门”式的不同视点,创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为梵高之死的动因做出一个推论。当众人皆笑梵高疯癫时,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生无可恋、孤芳自赏的艺术家,曲高和寡即是如此。

3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多一星给幕后画手 明白导演想让大家通过梵高的画作来理解他 但以手绘油画作为电影 牺牲了大部分远景(甚至中景)特写的描绘又无法准确捕捉到真人演员的细微表演 确实“形式大于内容” 但内容上为了吸引观众制造的悬疑叙述 不会被片中玛格丽特“为什么要关注他的死亡,而不是他的生活”这句打脸吗

34分钟前
  • UndertheWater
  • 还行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37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做到这个程度只能忽略情节了

41分钟前
  • 推荐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梵高真是温柔的人QAQ 想揉揉他的头发

46分钟前
  • 力荐

画面表现形式新异。但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故事,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情怀是满满的,但情节是浮光掠影的。

48分钟前
  • 丁小云
  • 推荐

以油墨的流光溢彩表现对光线的捕捉,视觉呈现美轮美奂;在他人的言语罗生门中展现梵高生平及临终疑点,结合经典名作,剧本虽不无单薄,但整体编排还算合格,带有悬疑色彩的追寻,其实并不能增进世人对天才的解读(孤独是恒星的命运),情感落脚点反而在于卢兰;“在她卧室挂了四十四年”泪目。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每秒12幅画,也就是12帧,这简直就是电影的退步。真人表演一遍,再在真人的基础之上画成梵高风格的画作,油画本来就缺少真人表演的细节,加上帧数减半,细节损失更严重,而且用动画的形式拍一部真人已经完成的故事,毫无想象力可言,结果还不好好讲一个故事,这片子除了视觉上很美之外,就剩下蠢了。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他从来都没有疯,只是他跑得太快了,时代在他背后气喘吁吁。

56分钟前
  • 文淇
  • 力荐

虽然不懂艺术,也不是梵高的粉丝,但真的被电影的美工和艺术风格所感染。故事有点像悬疑片,但越往后越能让人专注,天才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在个性和形式独特的追求,电影的画面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着。梵高的画有了生命,他带着无数后人的敬仰,永远的活在自己的画作之中

1小时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电影本身很普通 但是不阻止大家在vincent响起的时候暴哭

1小时前
  • vesper
  • 还行

故事平庸,本来以为是纯手绘动画,原来是在真人电影的基础上进行手绘,老实说很多场景好像……通过Prisma 之类的滤镜……效果也……不会差很多?贫穷艺术家的故事再一次养活了一百个贫穷艺术家

1小时前
  • 王大根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