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了电影生活万岁,挺有触动,在人群中穿梭,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但是,我们或许遇到过他们,或许总是擦肩而过,但却从未了解他们,通过影片,各种各样的生活,电影都具体呈现在我们面前,既真实又让人心灵受到共鸣,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与其埋怨,不如去化解。通过十几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社会的多重属性,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复杂的选择,复杂的关系感情,但不管怎么复杂,只要遵循你内心的想法,你的行动就体现地很简单,比如盲人夫妻简单地日复一日在街头一个伴奏一个唱歌,卖唱的小伙子依然去卖唱。。。。。生活很简单,简单到单调着让你不厌其烦只做一件事,生活也复杂,当发生了某种意外情况后,你的内心想得也很复杂,跨过一道道坎,也便越来越珍惜生活,也能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过日子。作为影迷,我们是电影人物生活的旁观者,我们在看他们的故事,也在比较着我们的生活,反省着自己的人生,在触动时便也不知不觉洗礼着自己的心灵,好好活着,生活万岁!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与《最后的棒棒》相比,《生活万岁》画面更为精致,构图也有讲究,引领观众去遇见众多路人甲,感知生计,枯燥赖活,或艰辛不易。
但我依然想说,这不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甚至于说,它就不应该被标记为“纪录片”,而是央视做年底盘点的人物专题纪录片。
评价去年某现象级纪录片时,我说过:感动与泪水,应该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达成的一种,譬如起音乐,硬煽情的拍法。很不幸的,《生活万岁》就屡犯这样的莫名感动劲,俨然公益广告附体,一再穿插歌曲,用画外、场外的因素,试图去打动观众。
自我抚慰与兀自感动的编排设计感,令我想起来电视机上,情景肥皂剧和无聊真人秀配上的掌声喝彩,给你一种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无数生灵热血在涌动,肺腑有真情。
这片子,若是不放在电影院,就搁电视台播出,或者不挂在2018年之“纪录片也来掺合抢票房”,性质都不会那么恶劣。现在丢电影院的很多所谓纪录片,根本不配称为纪录片,更不是娄烨在金马说的(「如果你去拍这段时间的纪录片,你会发现比剧情还要剧情,因为它太戏剧性了,这就是实际的现实」)。
《生活万岁》没有任何戏剧性,它只有你能想象到的,就着现实生活的模样,一个人、一对老夫妻、某处一家庭,无依(医)可靠的,能有多惨多不容易。最大的戏剧性,就是希望大家落下泪水,保有笑容。
除了一味用BGM煽情,《生活万岁》还让盲人流泪,生怕观众看不到她的泪水。反复用车厢内镜头,去注视一个小女娃在后座哇哇叫,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去应对急刹车,或者造成干扰司机(母亲)的危险驾驶。抢拍老头在高海拔的拉萨踩三轮,是啊,高龄、高海拔、高强度,三高之下,你几乎毫无反抗感动的能力。
生活苦成这样,我们还要讴歌生活,打出诗、放上歌。挂片名,四个大字。这些流于表面的人物轨迹,拼命去拼图出中国人生活万象的影像。
导演们不会告诉观众,他们落难的原因,因为“生活你好”。不会给你答案,因为“生活万岁”。过去、未来,几乎是一笔带过,三言两语。你要做的,只是感动,内心默念,生活万岁。
无谓的城市空镜头封装下,《生活万岁》不做干涉,去用大型摆拍,去对中国社会现实,强行粉饰涂抹,迎合着每天勇敢活下去,看望祖国大地,一天阅尽苍生之类的无谓自我感动。
有人会不同意,那人物和事情,总是真的吧。请他们站在镜头前,这已经是果敢的行动和莫大的勇气。除了微博上刷到的各色社会新闻,能有几部电影,对准这些老弱病残?
我想说,摆放或者安好一个镜头,固然需要与拍摄对象的不断沟通努力,甚至允许摄像机,参与到拍摄者与拍摄对象正在分享与共生的空间。但《生活万岁》之所以被我拿来与《最后的棒棒》相比,就是它们强行灌输,或描摹好了感动的道具模型。不疼不痒的痛心疾首状,丢在2018年,简直是与周围社会的压力与焦虑,完全脱节。
小女孩当然是被置放在一个危险,令人冒火的境地,导演却一再用冷漠无情的固定镜头,对准出租车母女生活,甚至用镜头组接,去重复那种“去机场”的毛躁与荒诞,意图昭然若揭。
《生活万岁》有许多篇人物,是有看过报道的,比如村小或守林人。我不想把他们认定为感动中国的变形,可是,要看炸油墩子的老人相濡以沫,我觉得,不如去翻一翻老外写的那本《长乐路》。
过于短小的篇幅,与过于强烈的煽情意图,令《生活万岁》呈现了这个时代的情感释放模式:简单了解,特别感动。至于客观与否,只要挂上了纪录片的几个大字,外有一堆大号排山倒海之势的感动呼唤,你根本不会去怀疑,或者说,束手就擒的,还怀疑干嘛——大家都不容易啊。
如果真是这样,不假思索的,原地爆炸可以吗?场面猛烈,挥发眼泪。
《生活万岁》被誉为
今年最后也是最值得期待的纪录片,
摄制组跑遍全国,用了3个月时间,
记录下了15个普通人的生活:
失恋的舞女、生病的医生、
为孩子卖房还债的奶奶、卖唱的中年男子、
给亡妻念情书的退伍老兵……
他们的人生只有60分,甚至更低,
但在导演程工眼里,
日子虽苦,但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光。
导演之一的任长箴说: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别狭窄的角落,
眼前只有自己的生活,和认识的三五个人,
大千世界里别人都怎么活?你可以看看这片子。
你不要以为故事里的人都是穷人,
有时候,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比你多得多。”
自述任长箴 编辑 倪楚娇
我叫任长箴,这次和程工导演合作了纪录片《生活万岁》。
整个90分钟的片子,由14组(15个)人物故事构成。展现了2017年,在中国各个地区、各个角落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90分钟,看尽人生百态
这是一个单身妈妈的故事。
武汉机场,带着女儿开夜班出租的单身妈妈。每天下午5点出⻔,次日凌晨5点交班回家。一边开车,一边招呼乘客,一边照顾孩子,因为她不愿意错过孩子成长的每分每秒。
这是一个医生的故事。
四川的一家医院里,一个医生正扮成小丑的样子,在病房里逗生病的孩子们开心,从精神层面上减轻治疗的痛苦。
但孩子们不知道,医生自己也身患癌症。他说,在逗别人欢笑的时候,快乐也会感染自己。
这是一位老母亲的故事。
为了帮儿子还债,这位上海老奶奶卖掉了自己唯一的房子。每天,她都要出去卖油墩子(上海的一种点心),一个只卖几块钱,这样慢慢用赚来的钱还债。还完债的愿望,是想换一张大一点的床,去一趟北京看看毛主席像。
这是一位退伍老兵的故事。
每天,他都在坟前给妻子朗诵朴素的情书。昔日的战友、妻子、大儿子都已相继去世,他平时就只能看看新闻、翻翻老照片,在院子里开玩具坦克、踢踢正步。在坟前,他对妻子说,别担心,我很快就会去找你了。
我们通过采样的形式,让你看到的是人间万象。生老病死里他们总占一样,但是他们一直在努力摆脱自己的麻烦。
这个片子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在过着60分以下的人生,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光、自己的梦想。
卖唱的盲人伴侣:逆流人生,也要自顾自快乐
十分打动我的,是一对卖唱的老年盲人伴侣。
中秋节的饭桌上,老头对老太太说:“反正我这也快完了,没有多少时间了,只要我在,不能让你自己到处摸去,到处买东西弄吃的。我尽量照顾你,人嘛,走到一起有今生没来世是不是?”
他们连碰杯都碰不到一块儿
老太太特别感动,但她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情感,她拿起一块点心吃,在那儿偷偷哭。你要知道,老太太怎么哭,怎么忍着,老头都看不见。他还在自顾自表达:“人生是很高尚的,世间有很多生,有牛生,有马生……”
这一幕,两个人虽然都看不见,但是感情就在这一个空间、这一个画面里蓬勃而出,所有人的眼泪也在那个点上蓬勃而出了。
这完全是一个困境里的故事。里面有一首邓丽君的歌《我愿逆流而上》,老太太卖唱的时候唱的。
他们俩生活里的逆流,简直太逆流了。他们碰杯都碰不到一块,他们互相拿馒头都拿不到一块,但是人家没为此就哭死,人家没为此就没有感情,而且人家该过什么节过什么节,该庆祝什么庆祝什么。
拉萨骑三轮的老头:“我不信金钱教,我还有良心”
有一个拉萨骑三轮车的老头的故事。66岁了,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骑三轮、拉客、收钱……客人问他多少钱,他都说:“你看着给吧。”
里面有一个细节,他问乘客:“你去过布达拉宫吗?”乘客说还没有。已经在拉萨20年的老头说:“过去100块钱,我没舍得去,现在更贵了,更舍不得去了。”
他可能在拉萨打工,但是拉萨这个城市到底跟他有多大关系?他连布达拉宫都没去过。那你生活在北京,北京跟你有关系吗?你生活在上海,上海跟你有关系吗?
你可能跟这个城市毫无关系,你的生活就是你自己,吃喝拉撒、生命运转、生老病死,就是这些事。
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他们也以一种看似比较低的生存状态,给我们某种启发吧。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什么事都跟你那么有关系的。你就吃喝拉撒就行了,欲望少一点,最后你总比他可能还好一点。
他的愿望就是告老还乡。最后他和几个朋友在酒桌上,他要走了。整个对话氛围嘻嘻哈哈,好像挺幽默,但他们的对话充斥着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老头说起自己的信仰:“我不是信‘金钱教’的,我这心中间还有一个良心。”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至于他是一个骑三轮的,还是个拍纪录片的,都不重要了。他生活里的光,他生活里的信念是什么,你是能看到的。至于他的外在生活成了什么样,那是他的命运,那是人生百态。
失恋的舞女:“姐没服过谁,我不信天!”
有一个成都夜场里的领舞女孩,我们去拍的时候,她刚好处于失恋的阶段。
她在面对父母的时候,装得很不在意,“分手就是因为不想处了”。但是,她跟朋友在一起喝酒的时候,她一会儿失声痛哭,一会又豪情万丈,一会又沮丧。 她说:“这都不是事,姐没服过谁,我不信天!”
我们剪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完全是一种“演技”的炸裂。任何一个女演员都演不到这份上,没有什么剧本能超过生活。
但是你说她内心的愿望是什么呢?她希望她接下来能有一个更好的感情,也可能是她想我谁也不靠,我自己也能挺好。在那一刻,一定她内心是有光的,她自己看到。她一定不会沉沦下去。
“看完片发现,
我原来对生活一无所知”
很多人问我,这部片子拍的是什么?很多人说是穷人。但程工导演说,这拍的是蚂蚁,是“哪怕被踩死了,都没人看到,死了以后都没别的虫子吃它”的蚂蚁,拍的是对它们的礼赞。
我不觉得这片子是拍给片子里的主人公们看的,而是拍给比他们生活状态好的人,那些还能有钱、有心情到电影院去看电影的人。
一个从英国留学回来的80后,看了这部电影对我说:“看了这个片子以后,我才知道,我原来对生活一无所知,我目瞪口呆。”
一个电视台的朋友对我说:“一直以来我们拍的人都是社会精英,都是90分以上的人,但这个片子里的人都是60分的人,甚至更低。他们的生活和追求90分的人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生活才是真的生活。”
生活万岁到底在拍什么,我最后落到9个字上,叫“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就是生活给你的门不是敞开的,不是通达的大道。当我们进到这个窄门里,我们接下来的路很远,也有黑地儿,但是都要走下去。所以我们要在这条路上找到亮,找到微光,就是信念的问题。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这个城市里特别狭窄的一个角落,你眼睛前面看见的就是你自己的生活,和你自己认识的这三五个人,如果你想看到大千世界别人的生活是什么,你就可以看这片子,当你看到别人的压力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有多幸运。你不要以为故事里的人都是穷人,有时候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比你多得多。
Q:一条 A:程工
Q:您之前的纪录片《极地》讲述了21个藏区普通人的故事,《生活万岁》也是普通人的故事,您为何这么喜欢拍摄小人物呢?
A:《生活万岁》算是全国版的《极地》。因为小人物皮比较薄,好接触,比较亲近,挺好玩的。像我们这样的就不够亲近,最不好玩儿了。
Q:您选人的标准什么样?
A:我们在全国三四十个城市,拍摄了三四十号人,一个城市一个,不带重样的。但片子里只用了15个人。确定的每个人,我必须要亲自看到,和他聊天才行,必须真诚,打得开,得特别对。
这部片子拍的是蚂蚁,挺卑微的,踩死了也就踩死了,都没人看到它被踩死了,它死了以后都没别的虫子吃它。
Q:纪录片里,每个人物出现的时候,您没有打上他们的名字和城市。
A:不需要。你不需要知道他的名字,也不需要知道他的城市,因为这三十多个人是一个人,不需要有这些标签。
Q:每个故事平均拍了几天?
A:4天。其实每个人每一个星期都发生着故事。
四天已经很长了。其中有一个换心脏的女病人,一共就给了我们5个小时的时间,上午到那,中午心脏就已经到位了,然后2点多钟就推到手术室了。然后是第二天还是第三天,她醒过来了,就是这样。
Q:片中的人物,看上去都挺苦的。在他们身上,怎么就“生活万岁”了呢?
A:所有人都认为他们苦。我觉得他比咱们都不苦,他们生活得挺好的,只不过和我们想要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人家吃完饭喝点小酒就睡了,人不用想什么,对吧?人家1000块钱就已经很满足了。你肯定不这样,我也不这样。我认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万岁。
卖油墩子的大妈,她要为孩子还债,她还完债以后有个念头,就想去看看毛主席像,换个大点的床,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诉求,没有别的。
我觉得他们比我们很多人都幸福。我们不是在做卖苦的一个片子。我希望我们能降低一点自己的欲望。让“燃点”,就是“能感受快乐的点”低一点。生活里,什么样的幸福感都没有,太多这样的了。我们比他们更悲哀。
Q:全篇,让您最喜欢、最感动的是什么?
A:其实全片子里面最让我感动,也是一直能出现在我梦里边,是一个空镜。有两个彩色的气球在破河滩上飘。一开始一动没动,然后一股风来了以后,它就动了一下,然后就没了。我觉得这就是生活,我最喜欢的这个镜头。
Q:让您感触最深的人物呢?
A:那对卖唱的盲人老伴吧。片子里面的盲人叔叔说:“有牛生,有马生,现在我是人生,人生很难得。”这句话是智慧。
Q:题外话,纪录片里盲人夫妻的家开着灯,现实生活中,他们也开灯吗?
A:如果要是再一次拍摄盲人,我真的就不开灯了,就是粗颗粒的,纯纯粹粹地在黑暗中完成故事。对于一个纪录片来说,这是一个我们的失误。每一场戏全是摸黑拍,摸黑吃饭这场戏会更好。
Q:这部纪录片的投入大吗?
A:今天中午吃饭还在扯淡,人家的电影是做一个汽车,我们的电影是拿管焊了一个自行车。这电影充其量也就是十几个人干的,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给它弄完了,它就是一破自行车,这是我的《生活万岁》。
Q:您为什么喜欢拍纪录片?
A:因为我是一个很懒的人。拍纪录片的话,仨人就能把这事办了,现在最多十几个人。我懒得跟好多工作人员说话,我懒得去接受采访。
但我又很勤快,我要把三脚架的腿、机器要擦特别干净,我每天坐在电脑之前,要把键盘里里外外,每根线都擦特别白。我来你这采访之前,我要先洗澡。
Q:这两点在您的片子里有体现吗?
A:你觉得我片子干净吗?有钱味吗?从《极地》到现在所有东西,没有一个有钱味吧?没有植入吧?没有任何东西,我不允许。
Q:那您好奇片子上映之后…
A:不好奇。票房好不好与我无关,我也不关心,它赔与赚我也不关心,都无法给我带来任何荣耀,和心情起伏。我自己对这个东西的看法比什么都关键,我爸我妈说这好与不好我都不管。
Q:那您想借这个片子说什么?
A:我们小时候都是看春节联欢晚会长大的,对吧?关于这个片子的定档,我本来是希望在大年初八到正月十五前后的时间点上。
因为过年,掩盖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要多,图高兴嘛。当过完年以后,回家的时候,或者来到新的工作的时候,这个片子上映。就是给未来一年自己一个希望,想一想过去。这是我的梦想,希望每两年能有一个。
Q:下一部准备拍什么?
A:下一部我会拍中产,我觉得真的是一群更悲哀的,欲望更强的人。
你要花1500块钱买条牛仔裤,这就挺悲哀的。我要花70万买一台车,我们辛苦了一辈子都买不下一套房子,你说我们天天跟转笼里的耗子似的,你说这不是最大的悲哀吗?
就是已经进到那个轮子上,你就再也下不来了。
盲人夫妻摸黑生存,在街头卖唱的日子里,他们是享受的;
等待心脏移植的人妻人母,她对活着有太大期待;
布达拉宫门前脚动拉车的老人,十年奔波最终会输的还是乡音;
夜店失恋女子,哭过醉过骂过后,还是照旧遛狗生活;
高空清道夫的单身爸爸,让儿子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件了不起的行当;
充满癌症儿童的房间里,努力变成快乐的小丑,让大家变快乐,但自己的生活也是乱的一团麻烦;
替子女还钱的80岁老夫妇,挣着奔波着坚持着,也有美好的梦在做;
土路坚持在山里教学的老师,一份执念寄托着生活;
烧烤摊前和客人混为一谈,靠着声音才华努力拼搏,孩子的不解,让他心头始终别扭着;
男神勋章与伤痕的退役老人,在老伴的坟前,几十年不变诉说爱意不悔;
申通快递小哥,河里捞废弃的单车,坚持辛勤的工作和拮据的生活;
出租车妈妈,后座便是孩子嬉戏玩耍的窝,昂贵的幼儿园学费,也得这样做;
攀到荒山野岭的高处守候着,这片疆土,由他掌舵,但家中的父亲才是最大的惦念;
故宫里分享着文采的男子,劈叉走天下,能文能舞,厉害的没话说;
还有…
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什么日子里,各有各的活法,踏实下来,享受生活吧,不然还能怎样呢?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
——罗曼·罗兰
电影《生活万岁》里,记录并讲述了十五位来自全国各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他们彼此之间毫无交集,却又具备一个共性——在生活困境里沉浮与坚守。
众生百态,皆有其苦
活跃在广州夜市,一边卖田螺一边卖唱的明哥,高声演绎着徐小凤的《顺流逆流》。穿着出位、手掐兰花指……独特的装扮和唱腔让他成为附近的红人,也让他时常遭受旁人的模仿和嘲笑。
为了供女儿读大学、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明哥坚持了十几年。有时候为了多卖出一份,明哥不仅要陪客人划拳喝酒,甚至要畅饮到天亮。在清晨的街头,经常会出现他酩酊大醉后骑着自行车那东倒西歪的背影,如歌中所唱,“几多艰苦当天我默默接受,几多辛酸也未放手”,而相比路人投来的怪异眼神,女儿的看不起和不认他才是明哥心中的痛。
单亲妈妈李少云是一名夜班出租车司机,不普通的是她要每晚载着女儿依依一起上路工作。在遭遇过事故后,出租车公司的老板责令她把孩子安顿好了再来上班,那时彷徨无助的她甚至想过带着女儿一起轻生,最后还是因为舍不得而活了下来。
对于李少云来说,依依是自己最甜蜜的负担。甜的是出租车后座成了女儿的游乐场,吃海苔、小憩一会儿都是母女间满满的幸福;苦的是这样也为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麻烦,而且幼儿园马上要开学了,学费要八千块。依依最喜欢妈妈开车去机场,因为在那里等候乘客的时间很长,“妈妈的手终于可以离开方向盘了”,在她眼里,那是和妈妈难得的共处时光。
在“与世隔绝”的宁夏山区坚持授课的乡村教师,每天都要和学生一起步行很久去往教室。他会在接近90度的荒丘小心翼翼的去捡滚落远处的书包,也会在路塌了时扛起铲子再挖出一条路。
有来自环境的苦,也有来自于家人的为难。怀孕的妻子经常会抱怨他不顾自己的孩子,一心惦记着学校里的那几个娃儿,而这个老实的男人只能尴尬的笑着说自己舍不得,再坚持坚持。
这些故事里,有艰辛、有苦涩、有失望、有无奈。是啊,生活很苦,苦的不尽相同。但是它偶尔也会给你一点甜,而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哪怕是微渺的美好和希望,都能凭此坚定的走下去。
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
镜头转换,人流涌动的医院里,正上演着另一种疾苦。
医生宋超龙的业余爱好是跟着视频学习“扮小丑”,为重症病房里的小朋友带去欢乐。他知道谁都不想来这里,每个人都害怕“病痛”和“死亡”。
当满脸疲惫的回到家后,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并不开心。同样是癌症患者的宋超龙每天也活在“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明天”的恐惧之中,“我这辈子好像也没做什么亏心事,怎么家里两个人都得了癌症呢?”
命运毫无逻辑和轨迹可言,就这样突如其来的降临到某个人的头上。
另一座城市的病床上,等待心脏移植手术的陈燕玲瘫倚在丈夫怀中。
丈夫不断对她说“你一定要坚强“”我们都在祈福“”孩子非常需要你“,知道这是一场生死考验,在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陈燕玲轻声却又坚定的承诺:”我会回来。“
命运就这样给人以摧残又给人以渺茫的希望,它既无视你的留恋和不舍,又要看你在绝境中挣扎和负隅顽抗。
令人最为触动的,是成都街头卖唱的盲人老夫妇。
两人在收摊儿后一起推着工具车向家中走去,除了失明给他们带来的不便,路上还经常出现下雨的情况。
回到家,在箱子中翻出五块钱的“大钞”,让他们十分开心。老太太用盲文记了账,想攒起来买台好一点的琴。在二人共同度过的第22个中秋节这一天,他们买了一只卤鸭并碰了一杯,老头儿对她说“,我尽量活得久一些,不能让你一个人瞎摸。”
老太太突然哭了,观众也是。
影片里的主人公,是我们平时往往会选择性忽略的一群人,他们既不是社会名人,也并不是高层精英,没有轰轰烈烈、大起大落的戏剧人生,也没有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的传奇故事。在镜头的记录下,这些经过枪林弹雨和现实打磨的真实人生,变得无比动人。
正如导演程工说,“这就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生活”。生活中的失落、失意让我们懂得珍惜;命运里的不幸、痛苦,让我们更有力量。
影片《生活万岁》让我们看到小人物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度过自己简单到乏味的日常,有伤心失落、有痛苦悲伤,但庆幸的是,他们依旧怀揣希望,向阳而生。
从窄门里照进的那一束光
除了国产电影对“小人物”和“普通人”的聚焦,上一个让我对生活抱有敬畏之心的,是快手。
辛苦了一天的农村老人,因为收到了一块儿“五毛钱”的蛋糕忘却了一整天的烦恼,他的幸福感,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被满足;
把音乐当作精神食粮的本亮大叔,常常会在快手上和粉丝分享自己喜爱的歌曲,背景从乡间田野到马路工地,没有聚光灯、没有喝彩声,仅仅凭借一腔炙热就把梦想勾勒得无比动人;
早年因为爆炸事故导致残疾的“励志哥”蒋容宇,为了生存坚持学习画画。如今,他在快手上拥有41万的粉丝,他的画作也为他带来可观的收益;
日日带着孩子从悬崖陡壁步行回家的妇女,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多年的生活经验早已让她练就一身“绝技”;
我曾和许多网友一样,带着毫无来由的优越感去看待这些似乎并不“美好”的内容,我也给予过这个软件诸多带有偏见的解读。而事实上,与电影《生活万岁》一样,快手里呈现的大千世界和寻常百态都源于每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选择看到生长的光芒,而非生活的泥沼
“谢谢你,让我看到生活中的光”,这是《生活万岁》的宣传语。
生活很难吗?很难。
但不一定会有人看到你的艰难、看到了也未必置喙、置喙了也未必理解,每个人都是一边遭受打击,一边辛苦活着。那些你只看上去生活的并不精致的普罗大众,却没有看到他们为了生活、甚至生存努力坚持下去的样子。
快手里的大部分人们没有适应运镜和摆拍,也没有追赶时下最in的热门玩法,它更多的将普通人的生活去掉修饰后真实的呈现在你面前。
过于粗糙和尖锐?不,这才是生活。
蹲在饭店厕所边吐边骂、转身又继续走进包厢敬酒的白领,是生活;
凌晨三点的马路上,捡起刚刚从车窗里扔出的烟头的环卫工人,是生活;
面对满屏冷嘲热讽,依旧笑着对每个给予点赞的网友说声“谢谢”的主播,也是生活。
没有高低、不分贵贱,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在努力地活着,顽强且坚定。
我曾和朋友讲,在快手上,我很少看到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更多的是简单如尘埃的普通日子,里面却包裹着满满的人情味。我们要看的就一定是时代潮流么?我们更需要看到快手呈现的斑斓人间。
2017年,李诞的一句“人间不值得”火遍全网,他想表达的初衷是人间不值得(不开心),却不料被网友转换成“丧毒”版本。
当时一大批网友在抱怨着各种“不值得”的事:没买到喜欢的新款、没追到心仪的女生、没获得老板的青睐、没拥有想要的人生……
可茫茫众生,有谁不是负重前行呢?
导演任长箴说,“一直以来我们拍的人都是社会精英,都是90分以上的人,但这个片子里的人都是60分的人,甚至更低。他们的生活和追求与90分的人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生活才是真的生活。”
与《生活万岁》一样,在快手里,你也能看到这么一群正历经生活困境的小人物们的日常。凌晨五点的拾荒者、摩天大楼上清洁玻璃的蜘蛛人、穿梭在城市风雨中的快递员……他们都在辛苦的生活着,带着旁人的爱和希望的光。
支撑他们奋勇前行的,除了生活的不易,还有快手上为他们点赞的每一位用户。这些无形之中的鼓励和支持,通过头顶交错而过的光缆传递到他们手中,转化为有形的动力和分享的欲望,拼凑成平凡却不平庸的人间百态。
值得庆幸的是,从他们身上,我们没有感受到人机交互时代那种汹涌澎湃的掠夺感和存在感,反而看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股野蛮生长的力量,也看到了生活里的光。
生活固然冰冷,但我们要奋力燃烧。
在富丽堂皇的电影院里,看别人的生活,想自己的心事,听崔健的歌,歌名《阳光下的梦》,片名《生活万岁》,最大的惊喜是两个名字出现在片尾字幕。
市场支持,代临艳,洪睿。
我认识!
我跟他俩吃过饭,喝过酒。
我有他俩的微信,我却,好多年,没看过他们的朋友圈了。
我们还算朋友吗?
一个人觉得自己没朋友的时候,更适合看纪录片。
纪录片是教你分辨“苦”和“难”的老师。
你看到的每一滴苦,体会的每一分难,都会让你想起很多朋友。
那些朋友一直都在,消失的是你,
是你,没关注他们的朋友圈。
是你,觉得,若不能点赞,还不如藏身人海。
苦一岁,难两岁,生活万岁。
苦,可以选择放弃。
难,是明知其苦不能放弃。
生活,总有别人的例子告诉你,苦中有甜,难后有福,不哭,别闹,继续。
《生活万岁》中的例子,2分明苦,8分真难,而“甜”和“福”没有实锤,靠悟,大彻大悟者,特甜、厚福。
【花絮】
性价比最高的心理医生,就是纪录片。
《生活万岁》一张票价40元,若你安好,价值万千啊。
【备注】
共命运者,同呼吸。
偶尔吃素,更馋肉。
文|金微
最近,国内上映了一部电影《生活万岁》,将14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搬上大荧幕。
导演是程工、任长箴,曾执导过《舌尖上中国》、《极地》等纪录片,这一次将镜头对准普通中国人,呈现了身处当代中国不同社会切面的14位主人公,没有剧本,纯白描式的纪录,主角是社会真正的“无名之辈”。
我看了电影,还是有些意外和感动。当然,如果是抱着爆米花电影的心态,可能会令你失望。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纪录片,需要静下心来看看,因为太现实了,里面折射出了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是急速发展中国的一面镜子,有一种集体紧绷的情绪,又拍出了国人的孤独、困境等。
我很少写影评,难得有一点写的冲动,试着作点解读。
一,
这部纪录片,全是你身边熟悉的场景,快递、共享单车、出租屋、街头小店、喝酒等,还有北京、东北、四川、广东、河南、上海等各地方言,一些传统节日中秋节、中元节等也成为电影情节之一,让人亲切熟悉,加上徐小凤的《顺流逆流》、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等歌曲,又有怀旧感。
14个普通中国人,生活在各个角落里,演绎着各自人生百态。电影里,每个人的生活,没有什么造作,也没有煽情的,不卖苦不卖惨,但很多感情又是自然地流露。
比如一个抗战老兵,念念不忘军营的生活,平时的生活除了立正、起步走,他还买个玩具坦克,一边手控操作一边喊着“瞄准、射击”,每年祭日她给妻子上坟时,都会亲笔写上一封情书,称呼妻子为“同志”和“战友”,在坟前读完信又默默地烧掉。
电影有14组人物,只有不到100分钟时间,所以给每个人物留的时间短,但其朴素的言语、对话可以传递出他们各自浓缩的经历,他们的世界观等。
比如,深圳的快递小哥,在送快递之余,他会跑进河里捞单车,摩拜、OFO、小蓝单车,每次下班背两个回家修理。在他回家的火车上,他说起了自己童年的经历,从小受母亲的教育,坚持正直和善良。
生老病死,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这几年各类癌症高发,对普通家庭带来深重影响,电影多个人物都涉及到疾病对家庭的困扰。有代表性的是四川医生,平时兼职着医院的公益项目,扮演小丑帮助治疗期的小朋友带去欢乐,以在精神层面减轻治疗痛苦,后来自己查出了癌症,但“小丑医生”的工作没有停,他有一段独白:“我这辈子没做什么亏心事,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命运挺不公的,为什么我家里有两个癌症病人,说的悲观点,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明天。”
还有广州的一位心脏病人,经常接受手术治疗,每次手术前,丈夫会开车去当地有名的寺庙为她祈福,手术前丈夫会不停在跟她说着话,她很少睁眼,终于在一次心脏移植手术前,在推送她进最后一道关卡她说了四个字:“我会回来。”她没有名字,只是丈夫眼中的妻子,儿子的妈妈,医生口中的“33号床病人”,而电影非常真实地手术心脏移植全过程,心脏在勃勃地跳动,女子最终奇迹般的睁眼。
当今社会浮躁,房子、票子无时不刻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尤其是房价全民共同话题。电影没有直接说年轻人买房难,而是讲了一对上海的老人,被动地绑在房子上。电影里统计局公布房价上涨的新闻,他们坐在电视机前讨论着,为了给孩子们买房还债,他们在街头卖油墩子,两位老人对话时谈到自己的愿望是去毛主席纪念堂。还有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同样说到房子,“一个厕所够买老家一套房子。”这些年,十几亿中国人都绑在房子,随房价一起沉浮,话题基本离不开房子。
在取材方面,北上广深,每个地方都选了一个普通人,比如北京的土著,住在四合院,平时到天安门故宫等景点做导演,“我站的地上地是坤,他可以包容,上善若水泽万物”,这些唠嗑,让每个到过北京旅游的人都很是熟悉。至于广州,代表性的则是广东话,广州番禺的明哥,身穿奇装异服炒螺卖唱,电影只选取了他骑车、喝酒、唱歌的简单几个画面,配上粤语版《逆流顺流》歌词:不经意在广州转到这年头,只感到这广州经过顺逆流,几多艰辛我都默默接受。
二,
这十几年,中国急速城镇化,越来越多的人到大城市打工,从中西部到沿海,电影呈现了一幅中国人口流动迁徙的图景。无论是深圳的快递哥,还是上海的“蜘蛛人”,都是异乡人。贵州人到上海做蜘蛛人,埔东新区的高楼擦了一遍,他将孩子寄宿在学校,带孩子体验蜘蛛人的生活。还有河南老汉跑到拉萨去拉人力车,遇到有人急送医院时,赶紧拉人上车,说钱随便给,不知他的年龄,但头发发白,奔波在拉萨的大街小巷里,他在拉萨十多年,无数次气喘吁吁地路过广场,但一次没有去过布达拉宫,因为不舍得,“10年前是100块,现在是200块。”这也是背景离乡的真实写照。
有人离开家乡,有人留在家乡,为了生活,各有各的不易,大城市有对房子、教育、职业的焦虑,留在家乡同样有着各自的无奈和困境。
电影里武汉的女出租车司机,既要带孩子又要跑车,为了孩子不得不“拒载”,她面临的是工作收入与女儿教育支出的矛盾。留在西部的乡村教师,带着几个孩子每天走着陡峭的山路上学,收入不高还要身兼数职,父母劝他出去打工不要守着塌的土房,他面对着的离开还是留下的选择。
这事实上是很多人的困境,也反映出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大龄单身青年。黑龙江的守林员,独自在哨塔上守着大兴安岭颜色四季轮回的变化,家里生病的老父亲催婚时,他有种无奈眼神。还有重庆的舞女,每天在热闹的迪厅领舞,看起来没什么烦恼能在她那儿过夜。但她失恋了,给父母报喜不报忧,一直把负能量掩饰得很好,在喝酒时爆发。
困境,是每个人都有的。有的是困在城市,有的人困在家乡,有的人困在情感里,有的人困在疾病里,还有的人困在记忆里,甚至是忘了时间的流逝。
这部电影,有很多似曾相识的孤独感。有城市的孤独,医生在地铁里默默看着手机、舞女下班一个人走在夜色中;有乡村的孤独,乡村老师静静地看着雨滴;守林员一个人在瞭望塔上,只有飞蛾做伴;有岁月的孤独,拉人力车的老人只有车轮轱辘声作伴,一晃十年;抗战老兵,在老伴去世20年里,只有回忆作伴。
人生的孤独,可谓是绵长。
三,
整部电影里,普通人的生活底色是灰的,但他们也活出了有光的那一面。影片压轴的故事一对荆州街头卖唱的盲人夫妇,他们生活在逆流里,可以说太逆了,喝酒碰杯碰不到一块,互相拿馒头都拿不到一块,从1995年开始,两个人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22个中秋节,他们没有为此而哭死,没有为此而没有感情,该过什么节还是什么节。
他们在街头唱着邓丽君的歌“我愿逆流而上。”老人担心自己没有太多时间陪伴老伴,但他还是许诺:“只要我在,不能让你自己到处摸去……我尽量照顾你”。他们对对音乐的追求和从容的生死观让人触动。
这部纪录片是比较贴近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或许艰辛,或许无奈,或许也带着些许苦涩,普通人承载在困顿、柔情、恐惧、希冀等等厚重的情感。
什么在支撑着这些精神或生活,其实电影也不经意地透露出信仰的讨论。
有一句话说:人的信仰决定人的行为。程工有另一部纪录片《进藏》,拍了藏民和汉人进藏的经历,其中就着重说到藏民的信仰,他们是为了来生能过得更好,所以行善所以磕长头,他们这套信仰体系在都市人看来,这有些愚昧而又不可思议。不同民族的信仰对比有意思,《生活万岁》也有这类的讨论,我们不信来世,用盲人夫妇的话说:有今生没有来世,他们希望今生好好享受生活。
至于今生,你信仰什么?这里就复杂了,现实中人们有各种信仰,电影里也有各种讨论了。电影里,有一段乡村教师和父亲的对话,他们是回民有自己的信仰,虽然身在贫瘠的土地,但父亲用古兰经的话说“知识是珍贵的,没有知识的人虚度一生。”
普通国人的信仰的讨论则在酒桌上,广州的明哥唱着“不相信未做牺牲竟无可拥有,只相信是靠双手找到我的欲求。”重庆舞女和朋友吃宵夜时崩溃痛哭,她用力地重复:“我不信天!我不信天!我只信我自己!”河南老汉离开拉萨时好友为他送别还讨论着信仰,有的信佛有的信“金钱教”,老汉则说自己信自主教,他撩起衣服说“上有天下有地,天地之间还有良心”,这些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情景,透露着普通国人的信仰和精神状态的。
电影的最后,有几段出发的镜头,河南老汉背着行李搭车回内地,深圳青年坐在回乡的列车上,黑龙江青年则搭火车回大兴安岭守林,无论是选择还是离开,每普通人都在默默坚持着,也许一直没有摆脱身处的某种困境,但他们并没有在自己的困境里沉沦,用导演的话说,“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这群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光。影片还是比较正能量的。
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很多电影每每讲到普通国人,或者底层人物时,总有些偏见,极不符合我们的日常感受。要么常常高高在上的姿态,悲天悯人,或者煽情滥情,或把底层人民描述的愚昧无知,对比形成优越感等。这部纪录片完全采用平民化角度切入,是一种平视,破除精英阶层固化的俯瞰众生的孤傲姿态,底层是什么样的就什么样的,不煽情不卖苦不卖惨,有笑有泪,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百态,也是一段珍贵的历史纪录。
作者系财经媒体人,随便写点.
不要嘲笑和轻视身边经过的每一个人,即使衣衫褴褛,但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是在生活中打拼和迸发能量的个体。而你只是平庸的你,没有故事却装得很体面的人。[B]
一部能把人看哭的电影是不是好电影?我不知道。但是一部把我看哭的电影,于己而言,那就是一部好的作品。影片人物的生活或许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但这些人物却又与我们比邻而居。生活就是如此,有的人苦不堪言,有的人高枕无忧,更让人难过的是,大部分苦的生活都没有尽头,无力改变,只能默然接受命运。生活苦啊,苦啊。但也只能坚强的坚持过下去。
我俩连酒杯都碰不到一块,我却知道你流泪。我这颗心都快要被换掉,却承诺你一定会回来。凝视孤独的森林,把飞蛾放出去扑火;路过不同的夜景,分海苔来交换爱意。吹破诅咒的气球,扛起锈蚀的单车,为爱情流光了泪,为亲情还掉了债。在故宫里劈叉,在布宫前吆喝,在坟头念情书,在高塔上攀爬,生活万岁。
丝毫没有电影的质感,浮光掠影式的观察和记录,上院线真的勉强。那个老爷爷站在墓前的朗诵,那个老头在酒桌上的疯话,让我对这个摄像机的诚意充满怀疑,真假。十几组人,每组人拍三个月,就能喊出生活万岁了?那你之前那么多年白过了。去看纪录片《四个春天》吧,那才是真正的生活,那才是真实的电影。
有几个人物真的很惨,但真的没有打动到我。我看到作者拍了很多素材,但我看到的也仅仅是素材而已。我看到许多生活的碎片,却无法走进人物内心,就像每天在大街上遇到的一个个人,他们在卖艺、在工作、在失恋中痛苦、在为生活奔忙,他们互相搀扶、互相爱着,仅此而已。作者为什么不再走近一点,再停留得久一点,再陷进去深一点呢?如此疏离的表达真的很难说出那句“生活万岁”。生活是狗屎,让爱无处安放。
生活的破碎之处,是我们穷其一生,都在缝缝补补。生活的迷人之处,是我们无处安放,又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生活的属性是缓慢的,有些生活的调性是悲伤的,但生活从不失其多样性。所以,生活才万岁。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我们经常焦灼期待着某一个“反转”。可这部纪录片想说的大概就是,即便是没有反转的人生,也要大步地走,认真地活,才会在每一个时刻都感激呐喊“生活万岁”吧!
丧而不颓,苦而不怨,言不尽意但是力量十足。人生总有顺逆流,从来得失我睇透。年度十佳纪录片。
3星半。素材都挺精彩的,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人生。技术也好,不愧是专业团队。印象最深的是守林员和乡村教师两部分,应该是跟拍了挺长时间。有些线索则不深入,显然是没拍够时长。最后靠字幕跳出来做总结,余味略薄。
是的,你们都看哭了,哭的稀里哗啦。然后呢,走出影院,又被生活打回原形。
“任我多坚强,都替代不了你” 纪录片选取15个身边故事拍摄,每一个片段都抓的准,直戳人心:带女儿开出租车的女司机,干杯都碰不到杯子的卖唱盲人夫妇,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女士,在拉萨踩了十多年蹦蹦车的老爷…后半部分几乎控制不住泪腺。《绿岛小夜曲》《在水一方》以及崔健的片尾曲《阳光下的梦》都很好,赞最后睁开眼的一幕…“你比任何人都幸福”
这样的纪录片能进院线,还是值得看的,摄影的机位安排得不错,声音做得很饱满,几组人物里,喜欢在拉萨蹬三轮车的河南大爷,街头卖唱互相搀扶的盲人夫妇,武汉开出租车带孩子的母亲,广州大排档卖唱、卖炒螺的兰花指大叔,西北村庄里一边务农一边教书的教师……蝼蚁有蝼蚁的幸福,大象有大象的烦恼,每个人都该过好属于自己的日子,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不去盲目攀比,不自怨自艾,不妄自菲薄,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在幸与不幸的日常里发现微茫的幸福!
老太太说,我们过了22个中秋了。又说,你来摸摸我的脸,我还是不是漂亮的女孩子?老爷子笑说,你那时80几斤,现在是130多。老太太也笑。看不见却摸得着的爱情,像研开的一张新币,或者颤巍巍接过的馒头与酒,能叫心花开得比笑容还要灿烂。其实这如生活般的电影,有很多时候,叫人说着说着就要眼眶一热,可沟渠里仰望星空的人,还是能够用微弱的光,承担起“生活万岁”的命题。彼此说些不切实际的白日梦,说得生动了,自己都笑自己。笑完了,高楼与荒山,大路与小摊,还去。
11.25深圳大象点映。真实记录平凡人的生活,从进场就开始哭到最后,不是因为剧中人的生活有多惨,而是因为他们在对抗艰难生活时体现出了无比质朴的生活哲学,蕴含了巨大的能量。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不是空泛的,而是困顿但努力,一种不自知的执着和热情。导演在片后访谈里说,生活的困境无处不在,但是你要去发现那一点点的光,然后跟随它、珍视它。这部片子让我想起我很喜欢的作家马拉默德,这样的作家/导演有着在琐碎中发现珍宝的能力。片中跟拍了14个普通人的生活,让人感动的角色和瞬间有太多,尤其是盲人夫妇那段太经典了,我甚至觉得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写不出这么棒的人物,任何一个伟大的演员也演不出那种触动人心的情绪状态,所有的文艺创作者说到底都是在尽全力模仿生活啊。
说实话,有些失望。有太多镜头是没必要的,可以删掉的。电影的主旨是想通过呈现生活的苦,让人们感受到生活里的光,但实际上表达出来的更多是生活的无聊。BGM强行煽情,很多时候所谓的苦,只是你觉得他苦。唯一打动我的,只有盲人夫妇的故事。能感受他们生而为人的艰难,却也能看到他们活着的乐观和坚韧,这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
最后10分钟一直在流泪,止不住,那种在残酷现实中寻找到的温暖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一段段没有任何交集的人生拼凑出的是活着最美丽的样子,好久没有看一部电影到结尾的时候在内心燃起一股如此强烈的暖流了,强推!
11.25世纪汇嘉禾影城,记录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过程中充满艰辛与坎坷,但片中人物都在默默坚守着,充满正能量的作品,看完都哭了,满分
泪点低到爆。从凝固到流动到天地间渺小一粒,要对得起重新跳动起来的心脏。看到对“摆拍”和拍摄时长与深度的质疑:谈烂了的所谓“真实”其实也包括镜头前那有意无意的表演痕迹;而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延展广度与深度,都凝结在“此刻”这一点上,生活二字便存在于其中。
捕捉到了许多个是枝裕和所说的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年轻时苦点不算苦,老了苦才是真的苦。”最喜欢盲眼夫妇和武汉女司机,莫西子诗的配乐真好。
主题大概是穷人过得特别惨但他们还在努力活着所以活着真好!我不如刷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