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揉了揉被暴力反转的结局扭伤的腰,脑子里除了那把无处不在的焊枪和无处不在的摄影设备们,实在没有留下别的印象。
伪记录片的拍摄手法在本片并不讨巧,反而让人在被拙劣的漏洞百出的剧情无情摧残的时候更增厌恶和烦躁。
很想说点什么,但有种槽点太多不知道从何吐起的感觉。
一、动机:所有的连环罪案,都会有个动机,没动机那叫误杀。小伙都求婚了才开始杀人计划,这不符合连环杀手的特征啊。我一直没有搞明白真凶影后妹子和摄影妹子这么做的动机何在?显摆拙劣的舞台剧演技和玩票水平的剪辑手法?谋划整个漏洞百出计划的超凡智商?还是单纯喜欢享受杀人的愉悦和快感?这些在片中都找不到答案,她们的目的可能是当网红and在警局备个案在号子里预订两床位。
二、手法:奇葩的作案手法。这个杀人狂作案,一定要有焊枪,注意这个焊枪是带着长长管子和沉重气罐的,我猜测是要塑造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杀人狂形象,类似电锯杀人狂、jtr、弗莱迪、杰森,要有标志性的作案工具,这个可以叫做“焊枪杀人狂”,焊枪切手脚,焊枪烤活人什么的不知道现实里是否有这种可行性,我只看过卖猪肉的用焊枪少烧猪毛。我只想说,跟那些经典形象比起来这个设定累死人啊,追到野外,追到狭窄的屋子里都要带着这一套设备,跟受害人搏斗时脚边就拖着长长的管子,万一玩不好说不定就被其他受害者反杀了,考虑两妹子的体力也真是不容易。世间致命的物件如此之多,我很惊讶凶手选择了这样一件麻烦的象征性凶器。虽然后面为了补逻辑上的洞,安排带钱老女人的角色,引出有个当过兵,会电焊的神经老公,成功误导了警方,老女人是不是两真凶刻意设计让她上车好像最后也没介绍,不过即使是计划好的,那么这凶手在计划时候智商简直忽高忽低。
三、警方:警方表现最好的是特警,而办公室里那一群简直是猪。他们在看到杀手拖着焊枪追杀无论是翻车、奔跑还是被追杀的时候都扛着摄影机的受害人,而且在被信号枪打中,在被追杀到倒地时候还在坚持不懈拍凶手正面的时候居然都接受这个概念,我只能表示此片中人设智商是真低。那种追杀电影里是第一人称,你可以想象一下换成第三人称会是怎样一幅可笑的美丽画面。那个女警官,每次一有点苗头就急不可耐的摔门而出,要么发号施令,要么就是开记者会,好像不会干别的,被耍也很正常。
四、结局:结局反转的极其蛮不讲理。作为有一定观影数量的我,觉得反转就是前结局已经可以解释整个事情,但心中隐隐觉得有些不对,等到反转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所有疑虑被打消,好的反转剧情值得反复观影去印证一些细节和小暗示,然后对比两种结局,发现确实是反转结局更加合理,所以反转的首要前提也必须要符合剧情,合情合理,不能仅仅为反转强行反转以愚弄观众和卖弄自我。说实话看到那个壮小伙是凶手时候我猜到要反转,因为嫌疑人太多,谁都可以。但是此片的反转简单粗暴告诉你之前全是扯蛋,真凶的提示全是在断章取义,完全不考虑揭示真凶后很多事情更加无法解释了。此片虽然想另辟蹊径,推翻了整个推理的基础,可是诚意和功力完全跟不上,基础推翻后,原先的漏洞补不上了,还挖了更多更大的坑,像那个加油站一样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当我看到片名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这会是一部根据实证整理逻辑碎片步步为营剥茧抽丝的悬疑片,甚至很可能是本格。然而这就是个玄虚片,真凶的剪辑手法连数码设备数据破坏的部分都能控制,这个证据简直能算是史上最强伪证。请不要被片名迷惑,期待一部逻辑严谨悬疑片的朋友可以绕道了,此片完全没有解谜的酣畅淋漓的感觉,看完了觉得最后妹子那句台词简直太可怕了,这么烂的片子居然还有拍续集的野心。
|本文大约1500多字,点个赞吧
其实本片仅仅是讲述了一个非常基本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很多的犯罪片中都是会被提及。毫无疑问,那就是“证据”。什么是证据?当我们查阅一些词条定义的时候,就可以得出来结论。用一句简单的话语进行描述。证据是什么?证据就是指依照诉讼规则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再直白一点就是,证据是用来判案的。但是这往往就会使得我们忽略一个问题。证据一定都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如果你不能确定,那么很多案件都会走入死胡同。同样的,如果你在一开始就用一种非常锐利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说不上事半功倍,你也可以做到不被乱七八糟没有头绪的事情所左右。
如果你没有看到结尾的反转,那么一定会以为本片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因为他结合了太多的辅助元素来让自身的恐怖气氛慢慢形成。比如说从一开始,从警察观看录像带算起,我们先后经历了《致命录像带》、《致命弯道》、《隔山有眼》、《狼溪》、《德州电锯杀人狂》(这里把电锯换成了焊枪而已)等等一些列的cult片。之所以导演这么做,还是因为在之后要将我们引入歧途。
之所以要将我们引入歧途,还是源于最后的结局反转。事实上,结局确实是反转了。反转了以后,我们就如同看狄仁杰破案一样,将之前的蛛丝马迹一点一点的不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然后给我们说,这部电影结束了。你们不要随便让人拍啊,因为会有杀身的风险。
不得不说,导演自己的创意是非常好的。前几十分钟几乎将我们引入到了另一个地界。当我们开始对于里面的各种各样熟悉的恐怖元素如数家珍,我们就是会毫不犹豫地以为这是一部公路恐怖片。因为这一切,像极了《隔山有眼》《致命弯道》等知名恐怖片的套路了。我们实在是没有多余的思维来考虑一下任何有关这份证据到底是不是真的的问题。事实上正是这个细节让我们成了本片的支持者。
长途旅行,然后是完全陌生的司机,这还不算,一车的女性中仅仅保留着两个诸如小鲜肉一样的男性。这对于任何一个犯罪份子而言都会是一个送到嘴边的肥肉。也正是这样的套路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误以为这就是一个公路cult片。
紧接着遭遇路障,然后翻车受伤。有人离去有人惊惧。这个也是对于环境极大地渲染。是的,没错。接下来对于任何一个熟知这种套路的人来说都是不会陌生的。一个废弃的停靠点。这个停靠点会有着我们意想不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与无人烟的停靠点则形成了相互辉映。一部非常纯正的恐怖片因此诞生。
对于恐怖片中的人们来说。最愚蠢的行为莫过于分头行动。而本片在这个时候依旧是用这种传统的方式来让我们体验到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于是,他们开始分头行动了,于是他们被逐个击破了。我们不知道为何那个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跑到别处玩耍。很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和吵架的情侣一样,开发新地方。然而,正是这一次最终使得他丧命。
因为夜幕开始降临。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我们不用赘述,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可以明白这样非常cult的故事会如何发展的。对于他的发展套路我们也是会铭记于心的。因此除了偶尔的尖叫会让我们稍微刺激一下慢放的神经之外,我们在观看这段拼凑起来的录像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的感情的。跳过这一段,来让我们看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最后的最后,那个不被重用的警察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猫腻。而此时所有的民众都认为这件案子的始作俑者仅仅是那个可怜的失恋男。而对于其中最大的BOSS却没有丝毫的怀疑。仅仅是大火的灼烧并不能将整个录像带的完整性破坏的非常干脆。而这段看似正常,实际上却是剪辑的非常好的作品。终于引起的警察的怀疑。但是这个时候为时已晚。仅仅是知道了幕后黑手他们也已经失去了抓捕的最好时机。
因此最后只能以遗憾收尾。当然,这或许死对于警察最好的提醒。或许还会引出一个课题,“论证据的可行性”。当我们需要借用某一件事情来进行最终判断,那么首先我们必须学会辨别真伪。
悬疑感真的挺强,最后结局有点震撼,拍摄手法可以学习,细节就不说了,出去玩TM不带个手机,求救要自己接加油站的破电话,犯罪现场搞得跟丧尸出笼一样,富家女想法挺好的。
还不错,犯罪和掩盖的手段都很高明,只是各种录像晃啊晃啊,好烦人!
很一般,不咋样
是电影太弱智了吗?我怎么刚一看就猜到谁是凶手了。
电影像是《死亡录像》的解密版本,但推理逻辑的不够严密使它没能步步为营,缺少悬疑性的吸引力,加上拍摄手法的频繁变化和欠缺观赏性,观众会禁不住随时查看手表。尽管影片过程不够精彩,但仍然有着可以借鉴的思路,并且具备一个令人吃惊的结局,这样一部电影适合别人为自己概括性展示。
非常有趣。剧情比较好,关键是也有场面。两方面都能得三分以上,所以给个5分咯
目的就是不让你看到真相,吓你一跳的话,就真没意思了。
开始以为只是多一个视角的伪记录片电影,结果却是片中片,是片中视角的“伪纪录片”,其实这种类型不是没见过,只是看时确实没想到,总的来说不错,就是整体节奏还是有些过于仓促了。
故事还好,就是为了纪录风晃晕了
開頭以為是大片 結果是畫面晃到頭暈的dv片 結局還是很surprise的
这个还可以 比平常的那种DV要强多了 结局也不错
故事里和故事外两条线,半伪记录题材倒是很新。可是很多镜头拍的不好,对于这样去追求艺术的人,镜头感太差了好吗。不过故事真的挺赞!
电影就毁在最后几分钟翻转剧情上,高潮全缩水了!
一般,除了两个女主漂亮就没什么了,看到后面就猜到凶手
居然没猜到结局,给三分好了。
只要能出名,杀人算什么
比想象中能稍微好点。
我去……虽然隐约觉得结局是这样的但是我和我的小伙伴到最后还是惊呆了。
还可以,纪录片风格,最后结局没猜到
故事拍摄得有点悬念,但谜底太过草率,浪费了影片的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