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盐渍腌橄榄
玩遍欧洲的间歇,伍迪·艾伦这老家伙又跑回了纽约大本营,再次唠唠叨叨啰里啰嗦弄出一部《怎么都行》。老头子自己不演了,但是找拉里·戴维捉刀主人公鲍里斯,神态语气和那一付自以为是的神经质德性都如出一辙。这位鲍里斯据说几乎被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自视天才傲慢无礼,对人性极度悲观,对生活丧失兴趣,好好的日子不过,一把年纪了跟老婆离婚,自杀未遂,从郊区搬到曼哈顿城里与一帮老家伙们无所事事,以斗嘴为乐,平时靠在公园教小孩下国际象棋为生。
就是这么个又臭又硬的老头子,偏偏在门口“拣”了个从密西西比离家出走的天真少女美乐蒂(Evan Rachael Wood)。这一老一少,梨花海棠,美女野兽,考虑到伍迪艾伦自己沸沸扬扬的不伦恋史,后面情节不难猜想。但故事并不停留于此。御用女配Patricia Clarkson饰演的美乐蒂之母玛丽埃塔当然要出场,从家庭主妇到艺术家,从保守南方信徒到无所禁忌的一后两王三人行,真不知道这是情节需要呢,还是根本老伍迪自己的性幻想。
但情节在一部典型的伍迪·艾伦电影中从来都是对话的陪衬与辅助。《怎么都行》最令人叫绝的当然还是伍迪借鲍里斯说出来的那些嘲讽、揶揄、侮辱、挖苦,从电影本身到宗教信仰,从人性龌龊一路骂到随机运气。当鲍里斯在公园木椅上絮叨凭什么开车要驾照、做饭要厨师证、老师要教师证,偏偏父母生孩子养孩子不用执照时,我再也忍不住边拍手边笑,恨不得大叫:我早就说过一样的话嘛!
这些愤青言论,从一代讲到下一代,很多并谈不上新颖原创——实际上,《怎么都行》充斥了伍迪·艾伦旧作的影子,鲍里斯在2009年说出来的这些愤世嫉俗的言论跟伍迪自60年代以来对婚姻、家庭、爱情、性、政府、政治、运动等社会生活的一切嘲讽别无两样,玛丽埃塔的三人行《午夜巴塞罗那》就玩过,运气决定一切的论调是《赛末点》的中心思想,而精虫灌脑不顾后果的行为在《性爱宝典》中早就被大笑特笑过了。但成功的是这一切竟被系统性的总结到一部电影中去:老少恋、三人恋、同性恋,一切不合理的匪夷所思的疯狂元素汇聚一堂,混乱无序中唯一适用的原则只有一条:Whatever Works,怎么得劲怎么来,去他的传统,去他的宗教,去他的秩序,只要你自己高兴,怎么都行。
不仅如此,主人公鲍里斯还“打破第四面墙”,直接向观众陈述。这种手法当然屡见不鲜,但与鲍里斯的“天才”论调结合到一起依然极令人会心。整部电影中鲍里斯是唯一一个看到“第四面墙”后风景的人物,这与他打破秩序生活在“盒子”外的人生态度不谋而合。
其实要仔细分析,这部《怎么都行》到底表达了什么,总结了什么,都乏善可陈——并无什么新鲜事,也没什么新风格。但它却极令人难忘,好像伍迪·艾伦半个世纪的人生理念艺术风格对话味道都浸溺其中了,沉甸甸苦哈哈一枚盐渍腌橄榄,够人慢慢嚼上好一阵子。
2 ) 这让我如何展望未来。
我没有见过一个开心的犹太人,能想到的形象都是刻板的大同小异:紧锁眉头,浓密的红色胡须和盖着地中海的小帽沿儿。他们离群索居,永远不是主流,抑郁是时刻保持的,骨子里翻腾的抑郁不是年轻人抱本朦胧诗选就能轻易模仿的。当一个犹太人跟你擦肩而过,肃杀之气袭面而来,你对他点头微笑,他给你来个苦笑。
Woody allen就是这么一个货色,生来就经受思考的苦刑。
你伤不起啊,如果一个少年在本该迷醉声色的年龄翻开了本大部头的书,他就已经走上了不归的小路,他会对超女嗤之以鼻,不信任何一种理论,充满批判的愤怒和对智力挑战的喜爱。少年在路上异常孤立,遥望着两侧匆匆的人群,平行线似的与你一同沿着时间的轴线往前行进,有时会碰到一两个过客,往往是草草聊过两句就得分手道别,少年开始孤独,想着是不是将来有一天终究要混进匆匆人群里。
电影里用entropy(熵)来说明这种不可逆的情况,既然发生了,混乱只会加剧而不会平息。如果将来我的后辈趁我不注意拿下我书架的一本李敖或是鲁迅的书,我一定会大声喝道:“你想好了吗?你确定吗?”
这部电影简直是woody allen老年时回首的一声长叹,算是半个喜剧,但我在映幕前还是看的唏嘘不已,浑身肃栗。我他妈还怎么展望未来,明早还如何起床。
Woody Allen对电影的认识从来就是文学的,延伸一下想象,叼着根烟在台灯下琢磨着自己的剧本,想法可能投影在一两个主演身上,但有时他觉得这不给力,然后开始痛苦的遣文造句,直接让演员对着观众开始大段的solo台词,玩得太写意了。
他从没有把电影当真,南方来的漂亮纯真妹子与离群索居的教授结婚,完全是精神恋爱的调调,女演员甚至得主动求爱,而且不是这一部电影,按图索骥他所有电影里女演员都会有这种与现实生活严重冲撞的桥段,从早期的annie hall到barcelona,。我也能理解,导演肯定是孤独坏了,拍个电影就由他的性子来吧。
电影里临近尾声时有一段对白我摘录在下面,allen写到这儿一定长舒一口气,痛快,终于可以开始结尾了。
I am a profound and sensitive soul with an enormous grasp of human condition.
It was inevitable you would eventually grow tired of being so grossly overmatched.
Greatness isn't easy to live with even by someone of normal intelligence.
我在这里大抵翻译一下:
我有一个敏感但又深刻的灵魂,却不得不屈服于人类的常态。不可避免的承受这种冲突带来的痛苦。与我相处甚至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
话说完,他跟妹子的感情就结束了,妹子冲入滚滚红尘的同时一个伤不起的孤独角色重生了。
但是导演还是跟电影来了点希望,他提到了一个chance factor就是如果走运你还是可以遇到理解的同志,电影也就至此结束了。
如果你碰巧在上百篇影评里看到这儿的话,那就祝我好运吧!
3 ) Whatever Works里的世界观和生活观
聪明人不见得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但是聪明的导演一定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电影。
伍迪艾伦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导演,whatever works就是这么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
尽管编剧的智力优越感随处可见,但是影片的视角其实是众生平等的。此片主角不仅嘲笑众生,他揶揄自己更甚。
看这个主角,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教授,看起来比其余角色都有智慧,可谓是生就一双慧眼,对人性和人心洞若观火,可他还是婚姻失败,戴一次绿帽子不说,再结婚再戴,再戴再跳楼,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的达春绿?不,影片自嘲的意义绝不在此。
是的,没有谁完美,没有谁超脱。没有人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更没有人能预测未来的模样。这就是影片不断打破屏幕的阻隔,让演员与观众直接对话的目的:你看你就是这样的,你看着电影发笑,其实是因为影片所投射情结的就源自你自己。
就像主角(也可视为导演本人)开宗明义所说的,一切宗教和一切主义都是荒谬的,因为在本源上,人类是非理性的、人性是非本善的。所以,乍一看,悲观和绝望都有充足的理由,就像主角的父亲,看了一篇毫不关己的负面报道而就忽而自杀,而主角自己两度跳楼的情节,也不过是为了印证这种悲观的论点。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人生观就是:尽管这个世界是如此乱七八糟,尽管我们往往感到悲观失望,尽管我们常常无由头就失控和崩溃,可既然我们神奇地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好好体验见招拆招,坚持活下去并且活得有滋有味。
whatever works,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尽管3p了,可是并不算堕落;尽管男同了,但也未妨碍别人;尽管伊外遇了,可也无需隐瞒(难道这不伤害对方?影片对此难以自圆其说,或者说,其价值观仍将自我置于首位)
一切皆无不可,只要勇于面对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只要能以爱的相伴找到快乐生活的入口,人生就值得一游。
4 ) 如何识别一个潜在的国际化愤渣
首先,为什么要强调“国际化”呢,因为“愤”也跟诸如某权,某主一样,在中国就有了和谐高雅的特色,跟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以美帝国主义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发达国家——都不一样,是以有中国特色的“愤青”不在此列。
其次何谓“愤”,就是“愤世嫉俗”的简称,对于“愤”一般英语里必须会用到两个形容词:cynical和sarcastic,简单的说就是看啥都不顺眼,外加嘴还特别的贱,比如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愤”Mr.Darcy(顺便说C.Firth本人也是个愤)
最后“愤”也有一个成长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一般分为“愤青”(再次特别注明:有中国特色的不在此列),“愤中”和最高级别的“愤渣”。本片中Larry David饰演的Boris就是一个典型的愤渣。
“ 愤”注定了是跟美好的中产阶级生活格格不入的,他们往往BS且不擅长社交(这里用“且”是因为BS与“不擅长”之间有因果、果因、并列等等几种关系,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连词表示,以下同),不在乎且没有积蓄,对以婚姻为联系的家庭体制乃至建立在此之上的社会体制嗤之以鼻且往往会孤独终老,自以为比别人都聪明都透彻且对其他人类带有从怜悯到鄙夷到仇视等等的“俯视”感。
所以很明显,“愤”不是一天变成的。“愤青”和“愤中”还有可能脱“愤”,“愤渣”则是“赤(果果的)愤”,世界上八成心智健康的女/男性都不会想要这样一个伴侣,可是“愤渣”也不全是由“愤青”的老年进级版组成的,那要如何来识别一个潜在的“愤渣”呢?
第一、潜在愤渣必然声称伊喜欢贝多芬和舒伯特。这里要注意两点:是“声称”还有是“和”。伊是不是真的喜欢不重要,伊只要作过此种坚定的表示就足够了。是否讨厌肖邦和莫扎特是因人而异的,但喜欢贝多芬和舒伯特必须缺一不可。贝多芬中又以喜欢五号和九号的居多(喜欢七号的一般是小资或者文青),舒伯特则必然是“鳟鱼”和“死亡与少女”(个人强烈推荐)
第二、潜在的愤渣一般不看电视节目,甚至家里没有电视机,并且强烈bs喜爱看电视节目的人。即使他们有电视机也不会是很好的设置,往往只用来看古早的文艺片——注意必须是“文艺片”,或者discovery和“国家地理”,而且后两者通常会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一边号称他们在欺骗观众。
第三、潜在的愤渣通常爱看哲学类书籍,但对经院哲学不怎么感兴趣,甚至强烈bs之。伊拉一定都读过以下这几本书:《资本论》《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纯粹理性批判》和《存在与虚无》(近期的可能还会喜欢《结构与符号》之类的)。伊拉对宗教有一定的了解,但必然是坚定的无神论者,bs所有虔诚的信徒,觉得这是智商低的体现,并且希望“帮助”他们摆脱迷信。
第四、潜在的愤渣喜欢发表“阴谋论”和“性本恶论”。厌恶一切的社交活动,尤其是有着装code的舞会。不喜欢参加户外运动,尤其是有对抗性的团体运动。而且伊拉往往讨厌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画作。同理也讨厌流行音乐,尤其是电子舞曲。伊拉会喜欢蒙克的《呐喊》,重摇滚,还有某些经典的电影配乐。
如果满足以上所有条件,而那个人又正巧是你在考虑的结婚对象的话,那么请三思,伊很有可能在结婚二十年后突然有一条从窗户跳出去自杀——当然是未遂,然后不计一切代价地跟你离婚,那么你“找个老伴好过冬”的计划就必然会落空。
其实吧,据某个专业机构的统计说现在法国的离婚率维持在1/2,美国虽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成以上,中国大陆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和曾经是八九点钟的太阳的80后升到正午婚姻的破碎率步步高升有希望在五年内实现翻一番在十年内赶英超美。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会喜欢问“现代人是怎么了”,不过作为一个曾经的有中国特色的“愤青”,我的习惯则是问“是不是现行的婚姻制度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了?共产共妻也许正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也说不定呢”。
圣经里有亚当和夏娃,所以西方人始终坚持一夫一妻制,包括太阳王同学这样可以拉去实验室研究一下生殖能力的种马级品种也只能养情妇,别说皇帝了,就是连中国当时富贵一点的乡绅都赶不上。其实如果真的去研究一下中西方婚姻体制的不同的话,我相信是跟优生学有关的,还是那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使用这样的婚姻体制,西方使用那样的婚姻体制,同样把耶和华当成神的穆斯林和摩门教至今保持着一夫多妻的体制,都是跟自己的社会情况相联系,保持物种在当时当地的条件下繁衍所形成的社会习俗——或者叫做社会公约。可是时代如果一日千里的发展,是不是这个沿用了千年的习俗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了?既然那么多人无法维持传统的婚姻关系,那需要改变的也许并不是人,而是这种体制,人没有理由自己织个套子钻进去然后就不肯出来了。“可行的”才是“合理的”,“适应的”才是 “道德的”
Whatever works准确的译法是“怎么合适怎么来”,这是Boris的口头禅,意思就是不需要太过约束自己的需要而去适应社会的规则,因为那没有道理,社会的规则本来就是人类制定的,而且人类本身就是“堕落的物种”,自然制定出来的也是“狗屁规则”。一妻多夫也好,变心离婚也罢,活了一辈子才发现自己是gay也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适”的,跟“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方式生活做“合适”的事情有着“合适”的期许,这样起码自己的人生会快乐,自己过得会舒服,不会半夜里做梦叫着“可怕可怕”然后又跳窗去自杀。至于人家怎么看,人家怎么想,人家怎么说——嘛,用Boris的话说,那些人都是些头脑简单的蠢货,他们根本没有看到本质,所以不用搭理他们。
Woody Allen大概是美国最“话痨”的编剧了,是不是最“愤”的咱还不好说,但他对“性”啊“死”啊的话题显然有一种超常的兴趣,而且更明显的是:他显然觉得自己智商很高,看得很透彻。换则言之他一直是在“俯视”观众的。这其实没什么问题——如果是在三十年前的话,可是现在观众已经长大了,已经由“愤青”开始往“愤中”乃至“愤渣”发展了,他作为“愤渣”却没有更早的阶段可“愤”,再想要“俯视”未免就需要在底下垫个上标“看不见我”的箱子才可以。
笑点其实有,故事也不错,老实说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我看得蛮开心的。可是作为WA的电影来说,不能讲他退步了,应该是说如果想要一直“俯视”这个时代的话,你就要一直比时代走得远。现在已经不是七十年代了,虽然我知道美国还有不少虔诚的基督徒,但跟一个南部上来的女生讨论黑奴的问题那显然就跟我老爹想告诉我抗战当中真正重要的战役是一样的意思——该知道的我早知道了,他们的资讯和思维方式已经过时了,而他们以那种过时的方式来打量和定位年轻一辈的人这种做法就更过时。
Melody显然就是这种过时眼光下制造出来的角色,因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所以想嫁给一个看起来很聪明的人——这显然是性解放之前才会有的想法,美国是否有这么封闭我不知道,但毕竟坐在电影院里啃爆米花的主要观众群还是像我这样小学时候就看到过麦姐的MV的人啊,如果要用Melody作为当成某种人群的“代表”的话,在这个时代恐怕是很难有观众会有共鸣了——我老妈都未必有这么委曲求全的想法。虽然像我这样上限是到Anthony Hopkins(就是大我四十多岁)的是比较极品,但对于婚姻中的年龄差距这种话题这几年实在观众已经没什么感觉了,如果要搞另类的话女大男小可能还比较有效果。
至于伊老妈Marietta就当是和我妈一样大好了,那伊青春期的时候应该是七十年代,美国的七十年代在闹什么事mina都很了,所以我只能说WA的这个剧本,至少这几个人物设定肯定不是在本世纪完成的,不然就是他得了记忆功能性障碍。
Melody的爸爸反而要代表性强一点(除了那个宗教狂的症状之外),大概是男人几十年来都没什么改变的缘故吧,不过当他坐在酒吧里,突然跟一个男人搭上讪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下文了,所以这一段毫无惊喜可言,在后《断背山》时代,这个梗太旧了。
至于说到“三人行”(搞笑的是Mariette非要使用法语说这个词,搞到电影院里笑翻)甚至“一妻多夫制”是我不久前才跟人讨论过的问题,社会学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一妻多夫制既可以解决人口负担,又能够保证家庭的经济稳定,还可以防止家庭暴力(除非几个老公联手起来打老婆,不过考虑到雄性的竞争本性,这种可能性蛮低的),还可以协调男女比例(尤其是考虑到显性的gay比显性的les多四倍)从而减少光棍的数量降低犯罪率(暴力罪犯八成是男性,连环杀手基本上全是男的,而其犯罪原因有八成是因为“性”),是很值得考虑一下的。而“正视自己的性取向”是十年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吧,多少中年男一夜come out啊,这都已经不新鲜了。
所以这部是还蛮好笑的,但你就是说它是九十年代甚至是八十年代拍的我也会相信的——可是它偏偏讨论的是“时代问题”,就有些不搭调的感觉。Larry David演得很好,Henry Cavill很帅,里面出现过的电影插曲我都认得,以上。
5 ) 『情深所至,男女消失,攻守当道』
1. 按柏拉图《盛宴》中阿里斯托芬的说法,远古神话世界有三种人:“古时候,世界不是有男和女,而是由男男、男女、女女构成的。就是说,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岂料,神用利刃将所有人一劈两半,劈得利利索索。结果,世上只有男和女,为了寻找本应有的另一半,人们开始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
情深所至,一切回归神话,男女消失,攻守当道。
2. 《whatever works》里的鲍里斯也许深受此道,所以当20岁的少女埃文找上门来试图跨越四十岁的障碍携手前行的时候,鲍里斯怎么都行;所以当埃文的母亲找上门来被这对老夫少妻吓晕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盗迅雷之势和鲍里斯的两只老友一起幸福3P的时候,鲍里斯怎么都行;所以当埃文的老爸寻亲被3P雷晕之后嘴念着圣经去酒吧消愁却和一个男同搞上之后,鲍里斯怎么都行;所以当埃文厌烦了和天才生活一起一边自怨自艾一边为小三找伟哥一边无辜的去找鲍里斯坦诚的时候,鲍里斯怎么都行。
这个世界会好吗?鲍里斯在结尾给出了答案:“我刚好讨厌新年的庆典,每个人都渴望快乐,试图用一些可怜琐碎的方法去庆祝,庆祝什么?庆祝离坟墓又近了一步?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说太多。不管你可以获取或给予多少爱,不管你可以获取或提供多少幸福,每一种优雅的临时举措,怎么都行。还有不要自欺欺人,这一点都不取决于人类的聪明才智,比你聪明的要多,你大部分的生活靠的是运气。上帝,你知道你父亲的一个精子的几率吗?数十亿中的一个寻找一个卵子创造你?不要去想了,否则你就要恐慌了...
3. 经典攻守对白:
——你遇到别人了?
——嗯哼
——你想我们像你妈那样来个三人行?
——鲍里斯,当我们相遇时,我还非常年轻
——你仍然非常年轻
——但是,但是我长大了,我长大了很多,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
——是的,这是事实,我一直对你惊人的无知十分有耐心
——不管任何事情你仍然可以依靠我,我只是,我想我已经在一个非常让人吃惊的年纪了,我也,我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你不需要说得很好
——我希望这样
——我完全能够理解,真的,这并没有违背我的信念,爱情的关系总是短暂的
——即使他们是对的,我也不认为这是真的,
——真的?你有自己的看法了?
——就如一对情侣,你知道,他们感情不是很深厚,但,生活虽然残酷,可我想去参与这个世界,我甚至想念人类,甚至是白痴和傻逼,因为我真不认为他们不好,我想他们只是害怕
——我认为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鲍里斯......
——我真的这样认为的,我是个见解深刻和敏感的对人类状态具有敏感把握的灵魂,不可避免的,你最终会对这种不相称感到厌倦,和伟大一起生活是不容易的,即便是智力正常的人
——你心烦了,我不指望你能理解,你怎么能?
——相信我,如果我能够理解量子理论,我当然能够理解精神指挥棒的思维过程
——鲍里斯......
——没关系
——我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的,我真的预见了,宇宙都会有尽头,我们何尝不是呢?
4. 找着神用利刃劈之前的本应有的另一半,概率也许比你爸爸数十亿的精子找你妈妈的卵子还要小.
6 ) Woody Allen还行吧
最近接连看了一些Woody Allen的电影:《怎样都行》《安妮·霍尔》《纽约的一个雨天》。原来还看过《赛末点》,那是几年前高中的时候了。其实《怎样都行》第一次是高中毕业的暑假看的,那段时间看《西部世界》,感觉Evan Rachel Wood长得极美,于是几乎把她的电影全都看了。《怎样都行》《安妮霍尔》《纽约的一个雨天》,风格都极其相似,几乎都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话痨男主,一个老头,一个中年人,一个年轻人。毫无疑问,他们不是Woody Allen自己演的,就是Woody Allen的化身。背景都是在纽约,Woody Allen的故乡。我常常把大导演之间进行比较。对于我而言,我喜欢历史,文化,看电影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了结学习历史文化的过程。因此我最喜欢看的电影,一般是历史片,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科幻片有的我也喜欢看,但必须是有深度的,比如Ridley Scott,他擅长拍科幻片《普罗米修斯》《异形》《银翼杀手》,也擅长拍史诗片《天国王朝》《角斗士》《出埃及记》,都是我喜欢的。科幻片如果上升到哲学,审美,思辨的层次,还是很棒的。其实那些东西讨论的也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哲学命题,关于自身和宇宙的思考,比如《圣经》《弗兰肯斯坦的恶魔》之类的。按照我的标准,李安则是最好的导演,主要在于他对中西方文化都十分精通,各种类型的电影都能拿的来。也许西方导演里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拍了《末代皇帝》的贝托鲁奇。武侠,科幻,历史,悬疑,家庭,情色,李安都能拿的来。清朝中叶的西域江南和北京城,90年代的台北,18世纪的英格兰,70代年初的美国,伊拉克战争,南北战争,抗日战争,他都能涉及到。想必这要做巨大的工作,大量的阅读历史,文献,资料,文学相关的作品,否则很难做到细节如此考究。李安电影的跨度真是太大了。在我眼里Woody Allen就是完全的相反面。李安几乎每部电影都寻求突破,无论在技术上,题材上,精益求精,十年磨一剑,几年才能出一个作品;Woody Allen几乎每年都有作品问世。如果说李安的作品是用心雕琢的油画杰作,Woody Allen的电影就如同小品大杂烩一样。2000之后他确实到了罗马,巴黎,巴塞罗那,伦敦,但还是几乎差不多的剧情。就我看的这三部电影,都是大量的俏皮段子大杂烩。有的话说的也确实搞笑,也确实引人深思,而且不得不说,很有纽约的地域特色,但是不停地堆砌也会使人生厌。
愤世嫉俗的犹太老年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结构化意淫。伍迪艾伦几十年如一日、毫无任何进化的萝莉情结。继中年危机后是老年焦虑,那些长篇大论、唠逼叨的人生感悟,似乎唯有在自动送上门来的各种花痴萝莉们的仰视下才能得以畅所欲言,而永无自信、亦无兴趣从心智成熟、阅历丰富的同龄女性那里获得认同。
伍迪拍片无非就是把他那些个招牌元素重复100遍,只是每次都会用不同的路数排列组合,这次呢,全然是TBBT+love actually嘛,小高潮不断啊笑点冰冰冷。可是从bigger picture来看整部的节奏又很妥帖,笑翻打滚继而生出的许多唏嘘与感慨,最是叫人若有所思。
伍迪艾伦和杨振宁合体了。看到老男人搂着绝色的马子,真让人抓狂。人家才是萝莉控,我是什么嘛,呜呜呜,我是箩筐控。
胆小的人暗自神伤,懦弱的人牢骚满腹,NB的人敢对整个世界泄愤喷口水,这个人就是Woody Allen
越来越反感伍迪艾伦电影里那个自命不凡废话连篇的老头。这部电影更甚,没点无奈的自省,反倒拼了老命想教育观众。一个劲冲镜头作演讲,说的全是陈词滥调。伍迪艾伦电影里最有趣的是他的自嘲和自省,是手忙脚乱的细微触动,可惜这部电影是一次处心积虑的反击,意图太明显,而且自负得只剩下说教。
开头boring了一些,然则后面着实欢乐。本片虽然是个老本子,但仍可看做是《午夜巴萨》主题的延续和变奏,密集吐槽。当然此片的自反很重要,所谓“打破第四面墙”。本片可获“noble prize best picture”,哈哈。如果我第一部伍迪艾伦看的是这部,我一定会爱死它的……
Everyone is in the process of self-discovery, through love, divorce, suicide and marriage with strange people. Whatever works.
去纽约吧,你会发现自己嫁给了拥有诺贝尔级大脑的老头,你会发现自己有搞艺术和同时与两个男人睡觉的潜力,你会发现自己是个同性恋……去纽约吧……
世界是由无意义的盲目机会组成的。连宇宙都正在瓦解,我们怎会永不分离?
好像是两个伍迪·艾伦疯狂地争吵,最后却以炽热的舌吻终结,然后舔了舔嘴唇还装出一副不情愿的模样。
whatever woody allen's
Woody Allen高举旗帜,领导愤青,走向虚无。
爱情本就是一念之过,可以无责任地归咎于荷尔蒙的过激反应,难以持久又总是刻意在乎对错,年龄性别时间都是横贯其中的阻碍;可是也不要忘了,爱情也总是怀有过分的包容性,在质疑左右都有爱人相拥、“她”变成“他”的同时,也可以尽情沉醉于自杀未遂遇上真爱的今宵纵乐,不如豪赌一把,反正怎样都行。
女猪脚搔头弄姿,故作清纯,让人看了真难受。
哈。“你妈妈是女人么?”不得不说,这种老男人非常吸引我。
我要给五星!!!Woody再次用他独有的哲学观深深地讽刺了全宇宙中那最复杂的“爱情世界”,人们始终都不了解自己的爱情观终为哪般…
就控這種IQ超高的臭屁老頭~
原来英语世界词汇这么多的……
1.生活不是理论,所以生活存在着许多的运气和偶然。2.人们过着世俗的人生,妥协、屈服、逃避等等都有源于对生活的恐惧和对自身天性懦弱的自知。3.畸恋、同性恋、3P恋、婚外恋什么“恋”都具备了。4.还是絮絮叨叨,笑死我了。
我突然明白伍迪艾伦想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无论你怎么折腾,愤世嫉俗,你都拿生活没办法。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无为,听凭命运安排,毕竟,怎么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