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一个人在图书馆度过了很多天,从镇上有1600个人的时候到镇上有1个人的时候。Grace出现的时候,像绽放的烟花一样,令人惊讶。或者说,在大前提下,让人觉得恐怖。从一个人到不是一个人,从来不是什么跨越,或者什么过度,而是你死我活。不是一个人的时候,一个人的那个一个人就死去了。Del的挣扎不只是不信任,不可置信,还有那一部分自我的濒死挣扎吧。Grace,好多人都叫这个名字,Finch心里的白月光也叫这个名字。当你以为他们是由末世而来的创世者的时候,你发现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苍白的女子。她蹲下来,在桌子旁边和Del说话,可是内容却是那么的咄咄逼人。她明明知道她不是唯一的活着的,但是她希望他能够成为她的救赎,她没有问过他愿不愿意。她想通过他证明自己是人,她很绝望,她骑着车听最狂野的音乐,可是她最不自由。她穿最鲜艳的衣服,可是在屏住呼吸的10秒钟里,她是空白的。
Del记得很多东西,照片里的人,不只是object,他念出来,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他不知道做什么,所以他像是被拉了电闸的,整个人都remain在星期二下午的那一刻的状态。
这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的原因,还是导致他不知道该怎么做的原因?
可能有一部分的他在那一刻死去了。
那一刻的drop dead 是真的,没有人活着。
但是有的人不再孤单了。
有的人又活了过来。
We re alone now.
1、以往的灾难片一般都是幸存者想方设法地寻找其他幸存者,但这部例外,男主非但不去寻找其他幸存者,反而自己淡定的生活,一个人一座城。
2、本片的主题是歌颂“自由”“独立”。指出了“民主/福利社会”对“自由”的压迫。
3、有点宗教的色彩,比如女主的“父亲”对幸存者们思想的控制。
4、幸存者们汇总到一起过着奢侈又和谐的生活,或许更有利于人类物种的延续;男女主的特立独行、自由独立的“形而上”之精神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前提下倒也不赖。无法评判孰优孰劣,各有利弊,各有追求。
末日科幻题材,竟然流露出清新唯美的文艺气息,摄影构图与配乐风格跟常规的好莱坞类型片大相径庭。“特型”男演员彼特·丁拉基(Peter Dinklage)能担当主演实在让不少观众跌破眼镜,他此前凭借“小恶魔”的角色荣获艾美和金球奖最佳男配角。这部剧本有为他量身订做的意味,这个性格孤僻、喜爱独处的角色跟本身的形象有着奇妙的契合。至于最近几年片约不断的艾丽•范宁则表现得中规中矩,两人难以看出有太多感情火花。不过这位女导演也够厉害的,居然还邀来奥斯卡准影帝和戛纳影后作客串演出,原来才发现她是美剧《使女的故事》的导演兼摄影师。 前半部分在表现“孤独”这个主题把握得不错,男主角收藏陌生人档案和午夜的烟花这类细节都有意想不到的温暖感,算是反类型的尝试。然而,这个主题探讨得不够透彻,过于缓慢的节奏和空洞反复的影像堆砌更像是风格的展示,并不利于对主题的深入挖掘。而最后一幕出现的反转情节没有给出观众足够的思考空间有点可惜,导致高潮段落里范宁的枪杀和大团圆结局来得草率和滑稽,不过还是要比前两年那部恶评如潮的《缩小人生》要好得多。
影片其实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对男主以及背景设定。
人们不知为何莫名死去,男主存活了下来。因为个人性格以及生活习惯,男主打扫镇上每一幢房屋。尸体掩埋,清理灰尘,作为回报取走屋中所有电池,捕鱼果腹。生活有条不紊地的进行着。
第二段,寂静被打破
空城的夜晚被一声惊雷所打破寂静,夺目的烟火照亮了天空,女主的出现打破了男主原有的生活状态。一起清理房屋,窥探男主收集的照片,一起种植,一起修复太阳能板。点点滴滴就此让这俩一静一动的人,彼此相互适应与接受。
第三段,如何与生活相处,以及选择权。
鼓掌过后的清晨,迷糊状态的男主被多余的人声彻底惊醒,携枪自卫。当来到餐厅,看见女主所为的家人时,关于世界的一部分真相相继知晓。是继续一人,还是跟随大家。
在这里借用窦唯《高级动物》歌词:
慢节奏的叙述中,这些情绪、人格、品性及行为慢慢的展现出来。当我们在观看时,把自己投入其环境之中,会怎样?亦或者映射了我们在生活中的样貌?保持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处,孤独而又自洽?或者敞开心扉接纳另一个人?因为害怕从而抛弃自己的过去,投入这个环境的大群体中,与之相拥而活?
末日电影。没有希望的时候,只能自己欺骗自己。
这种小成本电影就不必苛求,本来野心就不大,苍凉大背景下的小格局小人物小感情小故事,氛围到了
算是梭罗瓦尔登湖的嗑药版吧,可惜梭罗是靠朋友养着的,我们死宅米虫则是靠爹妈或者社会。
Elle fanning 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成熟。“你知道我什么时候感到孤独么?就是镇上有1600人的时候”。如果记忆真的可以被清除,我们也许会得到片刻安宁,可是以后呢,痛苦就不会再次来袭?
原以为只有两个人的末日日常,看似悠闲的每天闲逛,实则有种孤寂感慢慢蔓延,悲伤往昔也在一幕幕浮现。小范宁的戏路其实还挺宽。
这名字翻译的真是够了
末世小镇,孤独图书管理员拾获来路不明的少女。这么好玩的故事被刻意追求氛围的导演和编剧搞得昏昏沉沉,实在可惜了大牌卡司们。
不太清楚导演到底想让观众看到什么、思考什么。如果是在对比正反两种乌托邦社会,为何大篇幅的内容都拘泥于那个“完美”的小镇?如果只是探究人的自由与选择的权利,为何文本设计的如此苍白?是了,毕竟电影连人类是如何全体暴毙的都不曾说过,可能导演认为这并不重要。
平平淡淡,不过范宁在这部里面真是可爱!
这是一部反乌托邦电影,Del的世界没人,是他自己构造的乌托邦,有他自己构建的世界规则是一个孤独的世界,直到Grace的出现,让del围绕孤独建立起的规则开始松动。Grace的世界又是另一个乌托邦,不同于Del把照片分类到档案里,他们把人分类到不同的社会角色里。本质上他们所处的都是缺失的世界。而与不同的价值观交流接受不同价值观的进入就是“反”乌托邦的武器。
「There's no before. There's only from now on. Isn't that beautiful? To not have to remember anything?」
实在喜欢不起来女主这个演员…emmm…她的每一部影片里我都最讨厌她。Peter还是那么可爱。Del一点都不无情,每一次的整理那些亡人的房间与书籍,都是一次祭奠,就像送葬人一样,他是一位伟大的人。
这半死不活的节奏浪费这俩仙了
2.8
奇怪的全篇大光圈是想表达啥意思?可能是因为要配合小恶魔而特意把镜头压的很低,总之,声效不错,影像看到不爽。小范宁在超级8里面还是个小小女孩,现在连卵蛋都随口说说了。。。
圣丹斯首映。睡着。故事不简单,很多的细节。前2/3部分中讲究的摄影、别出心裁的配乐、和冷清的色调让电影颇具气质,可惜慢到出奇的节奏让不少观众频繁叹息、甚至起身离场。电影最后的反派:“人们应该忘掉痛苦、悲伤,不会后悔、埋怨,从而可以去享受快乐的生活,不是很好吗?” 是的吧,可惜做不到。
好像没什么ego,就可以接受这种“小”。
隐喻得有点深,但不care有没有其他生还者反而独自生活,也算是个比较新颖的末世题材的剧情了,图书馆空旷街道的孤独感真是深得我心。全程大光圈畸变看着有点难受,背景音乐很《2001太空漫游》的感觉但有时候渲染得有点too much,小恶魔和范宁还是好看的。觉得可能不至于5.7吧,想打3.5给个4拉一下分好了。
本来在题材和选角上都很好,但成片的效果除了摄影对昏暗光线下色彩捕捉值得称道以外人物的发展显得尤其莫名其妙,男主角的忧郁是无根由的,女主角的行动又处于暧昧游移,极其花瓶。
小镇的人都死绝了,小恶魔还是按照以前图书管理员的习惯去找回那些没归还的书。一个街区一个街区的清理和打扫,收集电池,挖坑埋尸。冗长的铺垫后跑出摇滚女范宁,举止怪异,鬼话连篇。有一天他们喝多了亲在一起,第二天早上发现多了两个人自称小妞的父母,剧情急转直下,变成了奇怪医生控制人类大脑,幸存人类想逃跑的主题。科幻壳没什么意义,完全可以拿掉。(几个象征性的镜头:范宁最后离开时穿的蓝白红三色的衣服配色,还有那一袋子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