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鸡汤的纪录片 不是
好影评
PART ONE
2008年1月22日,
28岁的他被发现死于家中,
原因:过度服用抗抑郁药物。
PART TWO
大概再也没有小丑,
像希斯莱杰一样,
让人如此心碎。
也许他,
不如莱安纳多帅气,
也不似高斯林目光深邃,
但他却是如此别具一格。
在蝙蝠侠·黑暗骑士里,他时而癫狂、时而媚笑,在此之前,从没人想过,一个小丑竟然可以这样。
开拍之前,
他将自己封闭在旅馆内,
与世隔绝整整6周,
一本专门用来记录心得的笔记本,被他写满了字,
最后一页上两个大写的BYEBYE,似乎是他对自己、也是对世界最后的道别。
希斯莱杰童年好友回忆说:
他总能在当下,
活到极致。
别人为他的演技所折服,他却在角色里无法自拔。
PART THREE
从1997年到2008年,
他只花了十年时间,
就跻身于一线巨星。
其中「断背山」中的表演,更是让他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在电影「我恨你的十件事」里,他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个角色,饰演一位青春洋溢的少年。
他如鱼得水,
一鸣惊人。
看到这里,叔想到了夏雨。
同样凭借「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塑造的马小军形象,17岁就获得威尼斯影帝。
不难看出,他们最初的成功,都是源自骨子里那种,天然的、纯真的表演。
他们,
是在演自己。
但很可惜,
演员希斯莱杰,
本该是个艺术家。
他总是随身携带照相机, 总是能时刻入戏, 凌晨八点,他会直接出现在你家门口,对你说:我有一个想法。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从来不说,直接去做。
从最初的本色出演青涩小生,
到后来更近一步英俊士兵,
接着是百尺竿头美国牛仔,
直到最终遇见小丑,
如烟花调零。
对于任何角色,希斯莱杰总能用自己的方式去阐释。
但当他在不断追求完美、再完美过程中,他逐渐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
因为毕竟只要是人,就会有瑕疵。
可是他不能,他不断逼自己去达到那个点,直到一击必中。
于是这最后的完美,
将他29岁如梦青春,
耗尽。
END
去世第二年,奥斯卡把最佳男配角颁给了他。
从没有人怀疑过希斯莱杰的潜力, 就像从没有人想到,
他会用这种方式,
和我们道别。
纵观希斯莱杰如烟火般的一生,一如开头那句。
他总能把别人,
演到极致,
唯独丢了自己。
看看别人28岁的时候都已经名满天下了,我离这个年纪也就一个指头的距离了。
果然我已经过了出名趁早的年纪,果然我已经不是年少英才,果然我是个注定长寿的人。
我对他一丁点儿都不了解,可是如果没有看到他的卒年,我会以为他至少也是40+往上走的年龄了。
出演了各种自己想演的角色,拍了自己喜欢拍的音乐,导了自己想导的电影,建了自己想建的公司,向自己尊敬的人学习,找到了自己所爱的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住在自己喜欢的区域,和童年的朋友一直在一起,有着最广泛的澳洲娱乐圈朋友。
仅仅是人生的前28年啊!
换句话说,他的发小们也就是这个年纪。谁家孩子30+以后还在给发小当马仔天天浪荡。
这群朋友的使命就是陪主角快乐的过一生啊。
他几乎生下来就是主角啊。无论是贴满海报讲未来的规划、对自己死亡的预测、拿着镜头对着自己转,哪怕是整夜整夜的失眠,他的笃定自信,彷徨孤寂,无一不透露出他的主角使命感。
他是大家的光和热,想起的时候都面带笑容。
可是没有人说他的抑郁,在镜头前转动时他的无助。
结尾强行结束,对他的死也寥寥几笔带过。
如果我无法成为他那样的人,至少我想成为那个朋友,再回忆当年见面的场景,会忍不住落泪。
我想你知道自己要死了,可是至少不要让自己过得那么难受。
理了理思绪还是想写出来。
今天终于下定决心看这部纪录片,令我惊喜的是里面竟然有许多是heath自己生前记录的画面,自己生活的点滴。
里面的镜头太鲜活了,heath是那么的热爱记录,热爱表演,热爱工作,原来他也是一个很活泼的人,和最初认识的闷闷的他并不太一样,他和朋友们打成一片,帮助朋友,对朋友也很慷慨。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却有如此大的魄力独自一人外出闯荡,为了逐梦,为了电影事业,这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也是不敢想的事情。他是一个表演奇才,虽然有时候对自己不自信,但也会尽全力推敲演绎好每个角色,以至于他在电影领域的发展飞速上升。敢于挑战尝试不同的角色,就像李安说的,在断背山中,他给大家的感觉是沉默不语,话少的一个角色,但实际上他的台词是最多的。因为他能表演出那种沉闷,压抑的感觉,为了能更贴切恩尼斯的性格,他把本来就厚重的声音再压低,变得深沉。他也会每次在拍完一个镜头后再回顾并仔细揣摩,李安也说他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他也很震惊!
他爱家人,爱女儿,让自己的朋友为女儿创作摇篮曲,米歇尔是幸福的,有这么一个爱自己的男人,至少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是这样。
看到后半部分,又逐渐泪目,人们对于他的离去无不痛心,他的父亲也说他们还要把自己的痛苦放大给世界看,不知道heath的家人如何承受自己璀璨如星的儿子骤然离世。看简介以为会有杰克和米歇尔也会接受采访,看完发现也并没有,这可能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一个失望。
写在最后:高中的时候写作文经常会引用heath饰演小丑这一故事,他把自己封锁在汽车旅馆里长达七周,除了吃饭就是各种揣摩小丑的声音,动作,表情等。这也展现他的敬业,他精湛的演技。当时的我只知道这样写,对于heath本人也并不了解,直到前些天再次看断背山的时候,百度了主演,发现了恩尼斯原来就是他,又看到他早在08年就离世的消息,加上断背山影片的后劲就更加难受了。于是就各种了解他的事迹,看他的作品,看jake的作品,了解他身边的人,想要了解更多的他,以此来平复内心的空缺。可尽管如此也无法释怀,现在黑暗骑士躺在了我的在看里,但却始终没有勇气打开看,因为那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小丑也是使他拿到奥斯卡最佳男配的角色。
有些人就是太过美好了,超越了这个世界所容纳的范围。God envy !我不知道我还要花多长时间走出现在的心情,写写文字或许会好一些。
被问过一个问题,安稳漫长的一生和刺激短暂的一生,会选择哪个?有的人的一生是不断燃烧的,总是不断绽放,每分每秒都活出精彩。他说感到最轻松和自由的时候是Action和Cut之间,一个人如此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烈地生活,大家惋惜他英年早逝,我想Heath活出了几倍的人生,他自己是快乐的,矫情的是我们,所以开始的那个问题就不言而喻了。
作为一位已故人士的个人纪录片,《我是希斯·莱杰》以前所未有的私密角度展示了这位演过《黑暗骑士》和《断背山》的演员的私生活,简直让人恍惚,他也许从未离去。
如果看过之后你的脑中留下了什么影像,那一定是莱杰盯着摄像机转了一圈又一圈,他一边自拍,一边模仿着《周六夜狂热》和《魔女嘉莉》,与自己的摄像机跳双人舞。
莱杰的镜头语言十分独特,一方面正如纪录片告诉我们的,莱杰是一个狂热的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自己和周围的亲朋好友;另一方面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在进行艺术创新,尝试用各种镜头组合来呈现他的视频。
从他死后留下了大量摄影作品可以看到,他拥有无限的创作欲。他特别喜欢自拍也证明了这一点:《我是希斯·莱杰》里的希斯·莱杰,是一位年轻、自我陶醉、天使般的著名艺人,他最喜欢的拍摄对象是自己,他永远想把自己推向更高层面——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年仅28岁(也就是他一生的长度)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同代演员的佼佼者——虽然他这样的创作天赋也局限了他年轻的眼界,让他满眼只有自己。
《我是希斯·莱杰》是一部传记纪录片,导演是艾德里安·布坦纽斯和德瑞克·穆雷(《我是埃维尔·克尼维尔》《我是克里斯·法利》),片中收录了数小时希斯·莱杰的私人录像,这与其他传记记录片相比很不寻常——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这个银幕明星的真实生活,让你甚至会感到些许诡异。你看到的他,是一个真实而自由的灵魂,在短暂的一生中从不遵循娱乐产业的一贯规则,也拒绝接受行业的束缚。
他的家乡是澳大利亚的珀斯,在母亲萨莉·贝尔的眼中,他是一个野孩子,不管别人怎么告诉他,他从来不会考虑安顿。因此作为他的父母,眼见他少年离家、只身一人跑去大城市打拼的时候,只能希望(并相信)这个孩子能够安好。他似乎早已对自己取得的名誉安之若素,丝毫不会觉得不适;也是因此,他才远渡重洋跑到了千里之外,来到了更加广阔的洛杉矶。而不论到了哪里,他总能赢得人们的喜爱。
就像流行歌里唱的一样,他是花一样的少年。他把他在洛杉矶的房子变成了人来人往的“大澳大本营”(当然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他过着一种公社式的集体生活,家里每天都是不间断的派对。而他也将自己视为横跨多媒体的艺术家:他在自己拍的照片上涂上美丽的图画,做音乐、拍MV(N’fa的“Cause An Effect”就出自他手),拍电影对他来说只是锦上添花。
这听起来很装,但确实符合莱杰作为一个演员的特质。他不想“演一个角色”,他想的是把他自己的的某个人格充斥在大银幕上。上一个这样做的人还是马龙·白兰度,而19岁就演了自己第一部电影(《我恨你的十件事》)的莱杰,则是在一个个角色中养成了自己的人格。
每演一部电影,希斯·莱杰都在放浪形骸的路上前进一大步,《我是希斯·莱杰》把他这样的成长过程放大为清晰的细节:《爱国者》(2000)中他饰演梅尔·吉布森的忠诚学徒——后者是他的偶像,也是他的澳大利亚同胞。而在《圣战骑士》(2001)里——这是一部披着中世纪外衣的后现代欢乐喜剧——他的脸第一次占据了整版海报,也让他喜大普奔地感受了一次众星捧月。海报上的他一脸骄傲,片名上方写着台词“他会摇滚你!”整部电影简直就是莱杰的个人明星秀。
在《死囚之舞》(2001)中,莱杰学会了用缓慢而庄严的声音念台词,《狗镇之主》(2005)的他演了一个戴着假牙和少年们套近乎的疯癫装x犯,然后就是著名的《断背山》(2005)更发掘出了他前所未有的表演天才,他含混、隐忍的声音下面掩藏着痛苦的欲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像是攥紧的拳头”,喃喃地念着那曾经的性觉醒。
《黑暗骑士》里,他悲伤、感人表演又一次撼动了观众,他在片中飞翔、登顶,变成马龙·白兰度附体。他的“小丑”留着油腻的绿色长发,一遍遍疯狂地咀嚼着他童年的伤疤,和内心的魔鬼。这样的无边界病态戏剧表演法在70年代流行之后,在如今的商业大片中绝无仅有。如果莱杰不是死在了电影上映之前,这一表演会让他成为好莱坞之王(虽然在他死后人们也同样唏嘘)。
《我是希斯·莱杰》带我们看到了莱杰在拍摄这些电影期间的幕后影像,这些难得一遇的脚本无一不在对我们说,这些电影就像他本人一样,是他个人艺术的结晶。当然他的生命中远不止有电影,但显然他在其他方面的光辉很大程度上被电影掩盖了。
随后电影说到希斯·莱杰与米歇尔·威廉姆斯的感情。这段持续了3年的婚姻,正如他们当初携手在布鲁克林的爱巢里欣赏过的玫瑰晚霞,成了瞬间的美好。感情虽然短暂,但莱杰对于他们的女儿玛蒂尔达还是倾尽了父爱。然而在家庭破裂的阴影下,即使是最亲密的父女感情也会无处安放。
倒不是电影此时话锋一转,变成了明星恋情八卦,但当你看到那种无间的亲密和信任在一夜之间产生隔阂,这样微妙的变化令人扼腕。
莱杰与威廉姆斯两人分手(2007年9月)后,电影告诉我们,他的生活走进了痛苦与失眠。也是在这时(据电影所说)他开始服用镇静剂,这最终导致了2008年1月22日那次不幸的意外,28岁的他英年早逝。
除了悲伤和感叹,这部纪录片还详尽描述了莱杰倾尽全身心去热爱的生命。他与朋友们讨论过早殇的话题,但似乎没有讨论出什么头绪;如果他真的像谣传中那样对镇静剂上瘾,电影中也会有或多或少的窥探——但是没有,电影直面的只有他痛苦时的心魔。
《我是希斯·莱杰》用引人入胜精彩情节展现了一位非同寻常的艺术家的人生。他的生命戛然而止,但这部纪录片却让你意犹未尽,因为你知道了在纪录片之外,希斯·莱杰的人生还有太多精彩。
Owen Gleiberman 编译 早早
传奇的是希斯莱杰本人和他那些角色,平庸的是片子本身
泪目
原来已经十年了。
影像版ppt加一众好友采访,如何能完整勾画出这样一位天才演员虽短暂却传奇的一生?
一个用灵魂表演的人。他是世界上最卓越的,就算是奥斯卡金像奖和众多提名,也没有办法阐述他表演的出色。李安说,这样的人,在中文里形容就是 God Envy,天妒英才。能看过他的作品,已经是一种福气。
乾涸沙塵不過薄冰,瞬間我又望那天花眼光光。這電影根本不應該存在因為他根本不應該這樣離開。如果要觀眾看到一個因燦爛和猛烈過動而不斷跨越的存在,如何避而不談——有時他也會跨進一個黑暗房間,在那裡與邪魔席地而坐。被折斷的生命呼喚整全,連缺憾破口也在其中,那樣的整全。至少我是如此定義愛。
#金马54#果然催泪弹,最后周围都是抽泣声,希斯走时才28岁,如此的精力充沛,还活着肯定要当导演的,机不离身dv摄影mv都有尝试,大量私人影像最后与银幕上大特写一起旋转,完整版也没有米歇尔吉伦哈尔,坐吉布森私人飞机到美,洛杉矶的家澳洲艺人大本营,李安只让他看监视,刚入行就有抑郁。
【ParamountTV】和之前做过的其他《我是》系列并无二致,属于交插访问和生前镜头的流水账。但是因为热爱纪录的他,所以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画面。另外带给我不同感受的是在他长大的国家的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灯亮起的时候,场内不多的观众都默不作声。可能都在回忆心里面最好的他。【喜欢李安导演的访问
Some people are just bigger than the world has room for.
看了62分钟电视台播出的版本,对这个版本非常失望,感觉它们根本没想拍出好东西,只想着消费名人效应,就用几个生前好友的采访、作品的花絮片段,加点当事人生前的影像资料,就做成这种流水账,不带任何新鲜的观点和想法。这种拍法真的还不如不拍,这种制作心态拍出来的电影,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上周自己驾车在西部几个州玩的时候穿过大荒漠穿过山川小镇时脑子里还不时的想着断背山里的一些情节,想到断背山一别时Ennis故作无所谓后看着杰克远去的车后的崩溃,几年不见后在收到杰克要来访的信后在窗前期盼的表情和动作,还有杰克来找他时他对杰克说他这周要照顾女儿,还有最后断背山时和杰克争吵
他是小丑,他是1/2的断背山
看过希斯莱杰所有的电影,纪录片说到《断背山》却无名的伤感起来!我是那名永远崇拜你的沧海一粟的小粉丝。
之前看60 分钟版就感觉TV水准 90分钟版也很难算事是真正的纪录片 更多是素材的堆叠 访谈也是大家聚在一起夸一夸 视角不是观察者 而是歌颂者 都是好话 毫无争议 这样很难呈现真实 完整的他 最好的部分反而是莱杰自己的影像
91分钟版。这里有大量Heath自拍的影像,那些Heath的身影都太鲜活了。看到后面还是满眼泪水!生命太无常了……
活的太用力的人,很容易死的。
表演者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有些人的一生很长,但往前的每一步都像越嚼越淡的口香糖;有些人的一生很短,但每个起舞的日子都像彩虹糖一样多彩。
最好的素材竟然是希斯莱杰生前自己拍的。
“他有太多的时间是醒着的,就好像他50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