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两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剧情的发展到最后果然是有点小意外、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一号女主艾米丽作为台湾移民到法国的二代移民、十分潇洒的把东方文化的传承抛弃的干干净净 —— 这一点我感到有些的诧异和惋惜,不知道这位法国导演怎么选择了如此一种文化反差,本来艾米丽完全可以是同样来自于西方、或者日韩、或者东南亚等等。反正导演选择了东方文明来做对比,可以看作移民潮里华裔的日益突出、也可以认为导演特别喜欢这位女演员、所以索性选择了适合她的文化背景(话说这位女演员也是第一次出道啊)。
艾米丽的人生观只有两点:性高潮最大、自己开心最重要。
这也没有必要上升到道德层面来大肆批判,她的世界里不允许有任何的约束。艾米丽住着外祖母购买的公寓、大学念了政治学却做着一份电话客服(没有不尊重客服的工作,还是替她的专业知识惋惜)。家人希望她可以边工作边照顾住在养老院里的外祖母,但是她对外祖母的关心可以外包给一个房客、以租金打折为诱惑。相比之下,影片里的法国人还是有尊老爱幼的表现的,至少基本的家庭观念和照顾就比艾米丽的家族有人情味、移民也不用连传统观念都不要了吧。
我之前读过一篇报道 —— 一位华裔男青年应征到美国的航母上服役,曾经与法国的友舰戴高乐进行合作训练。他第一次进入戴高乐的士兵浴室里洗澡,惊异的发现居然是男女混浴、并且可以现场在你情我愿的前提下来上一下,可见法国人的浪漫不是吹的。那么艾米丽幼年移民到法国,除了还算流利的国语之外其实骨子里就是一个法国人,而且男友卡米耶也一直按照标准的法国女人的标准要求她的。于是艾米丽可以在第一次与法米耶见面就可以先上床试试身体的反应再说,应该说两个人接下来是否可以进一步发展到情人关系必须身体上过关。卡米耶几次拒绝她的告白后,艾米丽也没闲着做怨女、大大方方的利用交友软件满足生理需求,也不妨碍她继续爱着卡米耶。
有趣的是,轮到法国黑人男友卡米耶忽然玩起来了深沉,在遇到招到诺拉作为女同事合作一段之后突然被其高冷吸引,在得不到与太轻易得到之间选择了前者、与诺拉一起展开了一段精神恋爱、只许喜欢不许做。这一段颇为纯洁的恋情遭到了艾米丽无情的讽刺、诺拉一定是性冷淡。不过卡米耶反正是克制住了、虽然仍旧与艾米丽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同样是不上床的损友关系、不断的在艾米丽这里打嘴炮和自我剖析 —— 他和诺拉肯定是一个人有问题,卡米耶宁愿相信是自己而不是心目中的女神。
漂亮姑娘诺拉背景也不那么干净,曾经和自己的叔叔有过10的不伦之恋。本着与过去告别的决心、她希望干干净净的从巴黎开始。没想到因为外貌的某种相似、机缘巧合遇到了网络直播的风俗女露易丝,于是两个人也发展出一种不一样的感情。由于和叔叔之间的历史原因,她对于和卡米耶、或者是对于和男性之间的身体接触一直有抵触情绪,后来实在说不过去了、她也就索性豁出去了一次、尝试了各种套路、最终仍然没有共鸣。结果可想而知,诺拉在与网友露易丝见面后幸福的瘫软到地,事实证明就是百分百的女同。
影片的末尾,卡米耶终于领会到艾米丽几次的表白不是玩笑、就是上真感情了,同时诺拉也果断的在失败的尝试后永远的消失,他看清了对艾米丽的感情不仅仅是性冲动,“我爱你”三个字终于脱口而出。
似乎现代的青年男女们被各种正确性主张迷惑了、男欢女爱的基本准则也需要时常的复习一下,即使是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那么历史上的道德强项的国家就更需要注意了,如何让补足短板、强项更强。
近年法语影片加剧标榜自由包容以和好莱坞及英语电影竞争,特别涉少数裔题材,如《悲惨世界》《同义词》《贩肤走卒》等。雅克欧迪亚70岁,也位列大师行列吧,很难避免与美国高龄同行一样拍摄流行样式的影片,如80岁雷德利斯科特的《古驰家族》,80岁阿德里安莱恩的《深水》。初观本片不禁联想2016年一部波兰影片《爱情合众国》,编导当时36岁。前者西方自由之巅巴黎,后者位于柏林墙刚倒下的波兰,同样讲述性爱释放,禁锢下的释放更有力量。虽然波兰电影美学更多师从法国,但在此,70岁法国人并不占优。(感谢字幕组)
这是一部关于心理疗愈过程的电影。
主角仅4人,但讲述的皆是红尘中的你我。
突然想到陈丹青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他永恒的话题:木心先生。他说木心生前跟他很重要的一次谈话中,木心回答说:“最终起作用的还是爱······”
我想说,回看电影两对恋人能走到一起,最终起作用的是爱,爱也源于分享欲。
虽然电影当中两对恋人各自经历爱恨纠缠,但不变的是与对方不曾中断的分享,这该死的分享欲。
正如男主卡米耶与艾米丽无时无刻的分享,卡米耶一句:“我陪你去好么?”;诺拉与镜头对面的她,视频到入睡的对方一句:“别挂断好么?我不想早上起床的时候还是一个人”。
PS(镜头转向我和我爹锁碎的家庭纠纷):
昨晚十点多从成都飞到哈尔滨的家,今天下午我爹就开始骂我,开始各种嫌弃,打破了好不过三天定律。我在恼怒的同时,不同于以往的厌恶,开始思考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到底源于什么?等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竟然这样想的时候,不禁感叹:宝宝,你又成熟了一点点~
起因:
今儿下午我在洗被罩,洗衣机在转动,两点钟到了我的午睡时间,困意已起。于是我跟老高说:“我先睡会觉啊,一会移动维修网络的来,你先跟他整,等我起来再收拾”,于是等我刚躺下没到两分钟,他在小屋开始骂起:“草你个妈的,你特么到底洗不洗,不洗我要洗碗了,你特么一回来家里就皮片儿的,造的可哪都是。”
于是我开始了思考:
结论:源于每个人应该都有一条隐形的边界线,可能有的人边界不太清晰,有的人则很明确(联想到了最近在学中医外科辨证中的实证),而我恰恰就是那个极其明确边界线的人,我执着且舒适的躺在我的安全边界线界内,同时习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我想不只是我,可能其他恋爱中的人们或者已结婚的人们中,普遍吵架的原因,大多源于此。
比如一方执着于另一方就应该这样那样去做的思维中,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设定去生活,而另一方因为在自己的边界线内有节奏的生活,却因对方的“要求”而被迫打破时,而显露出一系列的抗拒或不满情绪。
所以你就能理解婚姻中妻子抱怨丈夫不愿意帮自己分担家务而整日外出“应酬”;丈夫则因为每每跟妻子分享时,妻子则将话题最终回到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中去,最后绕回总结:你连碗都不洗,村头的老王在家做饭洗碗样样都干!
所以人们习惯性总结于: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跟谁过最后都一样”
“我跟我父母有逾越不过的鸿沟”
“我儿子永远不会听我的”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种我“悟了”的自豪感,天啊,我简直发现了“宇宙发展规律”哈哈哈······
当然,有时我也会疑惑于在“阿斯伯格”与“极度自我自私”中,到底该如何平衡或界定?
嗯,大概这就像生命不息,修行不止一样吧。总之就是今天进步一小步,就可以层层剥茧距远方的“本我”更进一步。
对了,写到这里给看到本文的你问一句:“此刻的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与谁分享呢?”
分享一首我在记录本文时,听的歌曲《Georg Friedrich Handel》。也许人生不只是
愿所有人都能够找到填满内心空洞的那个人,然后用心经营。
★★★★Watched byAkira_Hitchcock14 Nov 2021
金馬影展迎來第一個週末,早上在泰坦廳連衝了兩部入圍今年坎城競賽的法片, 然後發現兩片的主題其實是用不同的面向、角度談論「愛」, 只是賈克歐狄亞《愛慾巴黎十三區》是聚焦年輕人在忙碌大城市中所探尋的愛情、 歐容的《天堂計畫》則講述白領階級家庭父親尋求安樂死過程, 帶給家庭成員的不便,卻也顯出了子女對於父親的愛。
先來聊聊賈克歐狄亞的新片《愛慾巴黎十三區》該片三名主角, 分別是來自中國的女孩、喪母的年輕黑人教師、31歲來到巴黎求學的女房仲。 賈克一直都很擅長去描寫失序的人生,而《愛》片再次放到了年輕人身上, 描述著他們是如何在刺激、app之間追求性愛,但也巧妙地在這些慾望的議題中探討著「愛」從何而來。 電影中三名角色,中國女孩住在奶奶的房間,卻不願意面對家族背後的價值, 有著不錯的學歷卻到處換著工作及時行樂, 而黑人教師在不敢面對母親死亡的同時,充滿自信的訂了一套交往守則, 清楚地把玩玩與工作劃分開來、31歲女房仲離鄉背井來到巴黎求學。
《愛慾巴黎十三區》改編自短篇漫畫經由《燃燒女子的畫像》導演 Céline Sciamma 改寫, 成功的勾勒出都市青年若即若離的心靈,是如何因社群網路的出現相愛相殺, 僅管大城市中的每人都看起來都充滿自信,但當夜深人靜時,每個人仍舊發自內心的渴求愛。 電影中個人最為喜歡的片段,是電影結尾前三名角色收尾的轉變, 中國女孩奶奶的離世,迫使她面對不願面對的家族身份, 卻也因此在脆弱的時候坦承自己渴求的愛。 黑人教師在失去一段關係、送出母親的輪椅的同時, 才意識到自己定的規則有多可笑,愛情啟是用規則劃分開的?他應像他妹妹一樣去挑戰冒險。 女房仲部分寫得特別精彩漂亮(是因為Céline Sciamma對於的Jehnny Beth厚愛嗎?哈哈) 女房仲在讓自己遭受霸凌的網路上,認識了另外一個自己,儘管這個人是個變性人, 兩個人建立了深刻且私密的關係,彼此分享著最不為人知的秘密、深夜中在網路上相擁而睡, 最終在現實見面真實的用彼此的雙手擁抱對方, 現在手機社群就像是一個千變萬化的魔鏡,有人享盡慾望、攻擊他人卻也過著更加空虛的人生, 也有人在經過試煉後邁向下一段關係。
一男两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剧情的发展到最后果然是有点小意外、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一号女主艾米丽作为台湾移民到法国的二代移民、十分潇洒的把东方文化的传承抛弃的干干净净 —— 这一点我感到有些的诧异和惋惜,不知道这位法国导演怎么选择了如此一种文化反差,本来艾米丽完全可以是同样来自于西方、或者日韩、或者东南亚等等。反正导演选择了东方文明来做对比,可以看作移民潮里华裔的日益突出、也可以认为导演特别喜欢这位女演员、所以索性选择了适合她的文化背景(话说这位女演员也是第一次出道啊)。
艾米丽的人生观只有两点:性高潮最大、自己开心最重要。
这也没有必要上升到道德层面来大肆批判,她的世界里不允许有任何的约束。艾米丽住着外祖母购买的公寓、大学念了政治学却做着一份电话客服(没有不尊重客服的工作,还是替她的专业知识惋惜)。家人希望她可以边工作边照顾住在养老院里的外祖母,但是她对外祖母的关心可以外包给一个房客、以租金打折为诱惑。相比之下,影片里的法国人还是有尊老爱幼的表现的,至少基本的家庭观念和照顾就比艾米丽的家族有人情味、移民也不用连传统观念都不要了吧。
我之前读过一篇报道 —— 一位华裔男青年应征到美国的航母上服役,曾经与法国的友舰戴高乐进行合作训练。他第一次进入戴高乐的士兵浴室里洗澡,惊异的发现居然是男女混浴、并且可以现场在你情我愿的前提下来上一下,可见法国人的浪漫不是吹的。那么艾米丽幼年移民到法国,除了还算流利的国语之外其实骨子里就是一个法国人,而且男友卡米耶也一直按照标准的法国女人的标准要求她的。于是艾米丽可以在第一次与法米耶见面就可以先上床试试身体的反应再说,应该说两个人接下来是否可以进一步发展到情人关系必须身体上过关。卡米耶几次拒绝她的告白后,艾米丽也没闲着做怨女、大大方方的利用交友软件满足生理需求,也不妨碍她继续爱着卡米耶。
有趣的是,轮到法国黑人男友卡米耶忽然玩起来了深沉,在遇到招到诺拉作为女同事合作一段之后突然被其高冷吸引,在得不到与太轻易得到之间选择了前者、与诺拉一起展开了一段精神恋爱、只许喜欢不许做。这一段颇为纯洁的恋情遭到了艾米丽无情的讽刺、诺拉一定是性冷淡。不过卡米耶反正是克制住了、虽然仍旧与艾米丽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同样是不上床的损友关系、不断的在艾米丽这里打嘴炮和自我剖析 —— 他和诺拉肯定是一个人有问题,卡米耶宁愿相信是自己而不是心目中的女神。
漂亮姑娘诺拉背景也不那么干净,曾经和自己的叔叔有过10的不伦之恋。本着与过去告别的决心、她希望干干净净的从巴黎开始。没想到因为外貌的某种相似、机缘巧合遇到了网络直播的风俗女露易丝,于是两个人也发展出一种不一样的感情。由于和叔叔之间的历史原因,她对于和卡米耶、或者是对于和男性之间的身体接触一直有抵触情绪,后来实在说不过去了、她也就索性豁出去了一次、尝试了各种套路、最终仍然没有共鸣。结果可想而知,诺拉在与网友露易丝见面后幸福的瘫软到地,事实证明就是百分百的女同。
影片的末尾,卡米耶终于领会到艾米丽几次的表白不是玩笑、就是上真感情了,同时诺拉也果断的在失败的尝试后永远的消失,他看清了对艾米丽的感情不仅仅是性冲动,“我爱你”三个字终于脱口而出。
似乎现代的青年男女们被各种正确性主张迷惑了、男欢女爱的基本准则也需要时常的复习一下,即使是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那么历史上的道德强项的国家就更需要注意了,如何让补足短板、强项更强。
海報好欲啊 然而好像並不是第一眼看到的樣子 anyway 雖然裏面的人好像隨便就脫衣服 隨便就來一炮 但是那根本眼見不為實
法國人真的把人跟人之間的關係細品到明明白白的 誰能拍得過他們❓❗️
演員自然得啊 彷彿就在過他們自己的人生
呃 倆女主比男主優秀 不是男主不行 是戲點都在女生身上
就是怎麼能夠 那麽認真又不拘泥 那麽真實又不拘謹 說的既是人物的人生 又是演員的表演
都忘了上一次眼淚流出來之前鼻子會酸酸的是多久之前了
其中一位女主是中國女生 樣子是五官更圓潤的春夏 表現力不要太好了啊啊啊啊 應該從小在歐洲長大的吧
另一位女主跟色情女主播的關係 鋪展得可不要太好了 唉唉唉 法蘭西民族 人際關係沒誰比你們更溜了♀️♀️♀️♀️
男主也是 雖然“化學習壓力為性動力” 但一丁點兒都沒跟渣沾邊
我現在真的看啥片子都在看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和關係
巴黎十三区的居民因为以华人居多的关系,在当地素有华人区之称。导演雅克·欧迪亚(《流浪的迪潘》)并没有在新作中像《悲惨世界》(2019)一样表达对特定社区的见解,反而讲了个”碎三观“的爱情故事。
电影海报上不难看出导演致敬《祖与占》的用意,影片反映了一段特殊的三角恋,新片更像是这种关系的继承,只不过视角更偏女性。
居住该区的华裔女子——翁,虽然有高材学历,毕业后却在一家公司干起了售后客服。她本来打算找一个女室友合租,不过卡米耶的到来让她改了主意,仅仅一晚的时间,二人就发生了实质性关系。
二人并不打算将这段关系复杂化,他们只追求单纯的肉体需求。就和很多陷入这类关系的男女一样,激情带来的快感让人无法抗拒,他们总是在一次又一次交媾过后,试探对方对自己的真实心意。
翁看起来是更在意这一点的人。鱼水之欢过后,她会故意拿言语刺激对方,要卡米耶表态,但卡米耶显然不吃这套,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情种,他甚至在两人合租的房间里带进来另一个女人。
眼看对方如此的绝情,翁只能选择用舞池和毒品麻醉自己。情场失意只是她生活的缩影,事业上的落魄,亲情上的疏远,几乎每一样东西都被翁过成了反面。
相较翁,卡米耶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为人古板的他,出于职业病使然——同时也是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的训练副作用,让他对待家人总是显得过分刻板毒舌。
课业上,博士学位乍一听很光鲜,但体制内的诸多弊端都让他一度想过放弃。而博士的低薪现状,又让他不得不勤工俭学。
如此落魄的一个人,艳福却不浅。
和翁发生关系不久,卡米耶又和女同事诺拉裹到一起,且自认为对方就是自己的天命真女。可就在这段关系开始以前,他才刚刚被自己在学校结识的女伴甩掉。原本,那也应该是他的Miss right。
这种2个小时内混杂大量肉体关系的描写,很容易被传统保守派视作是一种情感上的背叛和道德上蓄意制造的混乱,甚至容易让翁的角色因为肤色原因,陷入到一种容易被过度解读的政治不正确当中。
不过,法国电影区别于美国好莱坞的最大特色,应该就来自于其题材的绝对自由和不受限制之中。正像《阿娜伊斯爱情》一样,女主既可以和前任男友撕逼,又可以在爱上一个老头的同时,与另一个女人擦出火花。
虽然形式上看,如此drama的设计令到电影本身自带狗血属性,但不难看出法国人天生对于自由的追逐和表达的强烈渴望。
之于《奥林匹亚街区》,这样的创作观念同样深入到故事里的每一个场景,人物总是不按照特定教条行事,而是依照自由意志自主决定该和谁深度发展,又和其他人仅行床笫之欢。
看似自由的表面之下,也深藏放纵后的代价。在结束了和诺亚的关系过后,卡米耶曾形容,对方在他心中占有的位置从未真正填补内心的空虚。
这一描述几乎是当代人的群体心理画像。
网络时代,大家可以任意选择理想的室友和同事,假如你情我愿,大家又可以发展为性伴侣。可每一轮快餐式循环并为丰富大家对爱情的理解,反而让他们在持续的肉体沉沦中逐渐迷失。
卡米耶后期的崩溃,来源于他在爱情中找不到情感的着陆点。也许肉体关系带来过短暂的欢愉,却换不来宝贵的精神高潮,而这方面,他的同事诺拉堪称”反面“教材。
如不是因意外和成人女星建立起来的联结,诺拉此后的人生,恐怕大部分时间应该都活在性冷淡的阴影之下。
从她和卡米耶的互动来看,除了与表亲通奸的历史(这是另一个碎三观的部分,诺拉竟然和表亲睡了10年!),她此后再无法和别的男人获得任何意义上的性快感。她甚至一度对卡米耶坦言,自己已经很久没做过了。
成人女星解放了她对爱情的想象,让她找到了获得爱情的新途径,那诡谲的短暂昏厥与其说是意外,倒不如说是幸福忽然而至的一种过激反应。而这样的精神高潮,是再多肉体行为都无法取代的。
导致诺拉幸福晕厥的背后原因,并不是那些让人兴奋的激情瞬间,反倒来自和女星的隐私分享与开诚布公,这让我想起德国片《伟大的自由》中对自由的描写。
影片片名取自电影里的一家酒馆,这是一个专门服务于同志群体的场所,然而就在德国宣布同性恋合法化之前,电影里的男主曾因为自己的性取向,遭遇过秘密警察的逮捕,并经历了不必要的牢狱之灾。
释放出来的男主重获肉身自由,却不得不面临和狱中爱人分割的现实。最终,他选择了再次违法重回监狱。
男主的抉择让自由的意义变得矛盾而清晰,爱成为了搭载自由的真实载体,高墙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阻拦。真正的自由并不关乎形式,而更注重精神。
“我爱你”三个字看似简单,却升华了原始冲动的肤浅和转瞬即逝。人不能永远活在冲动之下,正像生活,永远都是细水长流居多。
爱情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给了人们在一种精神慰藉,让彼此支撑对方走下去。一轮复杂而混乱的关系过后,翁和卡米耶终于发现,原来真爱就在身边。
撰文 / Zed
策划 / 轻年力量
雅克·欧迪亚的电影改编自阿德里安·托明的漫画小说。
我们可以把雅克·欧迪亚(Jacques Audiard)的爱情故事称为《巴黎,13街区》,或者它在法国的名字:《奥林匹亚街区》(Les Olympiades)。不管怎样,这部电影都与过去拉开了距离。法国同名的住宅区——其复古未来主义风格的塔楼被拍摄成耀眼的黑白两色——坐落在离旅游林荫大道不远的地方,但从未出现在这座城市的经典电影院。开发于1974年完成,新派模糊已成历史。还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适合上演一场适合21世纪的20多岁恋情呢?
和本周的Fresh一样,我们从一位厌倦了勾搭的年轻女子开始。这是Émilie饰,受过高等教育,但成绩不佳,住在属于她的中国祖母的小奥林匹克公寓里。让她对承诺感兴趣的人是卡米尔(Makita Samba饰),一个泰然自若但有点油腔滑调的实习教师,先是成为她的房客,然后是她的性伴侣。
然而,星星并没有排成一条直线。卡米尔只是没有那么喜欢Émilie——这个故事还有别的地方要讲。故事的焦点转向诺拉(诺·梅兰饰),她刚到巴黎接受律师培训。别担心,卡米尔和Émilie也会再次出现,电影情节连贯,人物相互联系。如果说它影响了千禧一代早午餐的休闲氛围,那么它实际上是一种结构严密的叙事,在这种叙事中,命运按照精确的时间表纠缠在一起。
真正的人才填满了演职员表。除了《预言家》、《流浪的迪潘》之外,该项目还借鉴了漫画艺术家阿德里安·托明(Adrian Tomine)的漫画小说;编剧包括天才导演csamline Sciamma(《着火的女人的肖像》)。在他们之间,他们点缀着电影中可爱的、细密的联系和重塑的时刻。他们也给人一种凝视着他们时髦的年轻对象的感觉,仿佛在进行一项人类学调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中最迷人的角色是卡米尔的单口相声喜剧小妹妹爱潘妮(卡米尔·莱姆森-富西安饰)。不管你有多酷,总有人比你更年轻更酷。
尽管如此,Audiard和Sciamma还是很聪明地将这当成了游戏设计的一部分。这部电影也很有意义地宣称了年轻人的真正特权——只是享受在巴黎看起来很漂亮。一个伟大的,顽皮的场景发现Émilie慢动作旋转回到工作后,一个快速火幽会在她休息。
这部电影并不总是称心如意——但当它称心如意时,它的步伐也同样轻快。
几乎是刻意地回避掉了所有可以发展的议题,而这两组爱情故事又干瘪得撑不起任何东西,于是只能以无害小品的面目示人。我没去过巴黎十三区,但我至少知道那里肯定不像这部电影里所呈现的一样小资且真空……
Lucie Zhang表现很出色啊,她好美!国际电影里这种Chinese girl形象太少见也太珍贵了。故事本身也还蛮喜,摄影也喜。有少量中文部分台词略生硬,不像母语者写出来的感觉。
4.5 欧迪亚放弃了人文关怀和宏大的格局,不再审视街区里的美好与罪恶,或试图唤起人心的悲悯与自强,而是摈弃一切高谈阔论和社会问题,单纯地讲述一个寻找爱情的故事。黑白画面如白描速写,把爱情的纯粹凸显出来,还原在爱情里角力的你我真实的模样。它无关种族,无关性向,无关时代,甚至无关奥林匹亚或十三区。它只关乎爱本身这一母题,以及在爱中不失自我的自己。
比“流浪的迪潘”好太多了,看到了爱情的流体力学。露西张塑造的这个华人女孩形象应该载入史册~(某个关于人种歧视的短评把我给气笑了,性解放任重道远)
超爱这部片!虽然是黑白,但讲的绝对是非常现代的故事,无论是主角身份的多元性模糊性和流动性都是其现代性的核心啊。你不是去看一个亚洲女孩或黑人男孩的故事,而是去看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现代超大城市里年轻普通人的故事,只不过在法国巴黎,他们带着自己和家族的过去都可以在这个街区汇合和相遇。归根结底,三个词就是,human, modern and existentiel。
比眼泪之盐好一整个13区
我要很多的爱,如果没有,那就去做很多爱。
在感情中那些躲闪的又执着的,肆意的又自我的,困扰的又释然的,情感碎片拼接起流动的认知,在黑白影像的魔力下凝聚起被抽离的渴望。
唯一诟病是中文翻译太烂了
把握主动权的女性们
捕捉到了一些当代爱情的样子。被击中了无数个瞬间。开场太棒了。
属于欧迪亚的玩票之作,亮点是终于在欧美主流电影里看到了一个不附带任何标签,单纯享受性追求爱的华裔女孩角色,但爱情戏拍的糟糕,爱情不是性爱加句我爱你就完事了的。糯米演的好,但依然在被导演消费肉体,太可惜了。
切勿带着文化和移民的角度看这片,它是日常的、起伏的、普通的。非常轻松顺畅的爱情故事,两段小品串联在一起,熟悉的街区就是爱情的天堂。
刚开始看得莫名其妙,尤其是糯米出来之前,想说一直喜欢的欧迪亚到底在干嘛?除了啪啪啪就是啪啪啪,毫无剧情可言。真想骂人了,结果后面越来越好,到最后简直神了。欧迪亚也拍出了法国最松弛的影像,一下就让人想到了侯孝贤的咖啡时光,太妙了,还是我欣赏的那个欧迪亚,虽然这次确实完全不太一样的风格。不过,这是一个完全érotisme涩情版的“咖啡时光”。欧迪亚导演,席安玛编剧,糯米主演,以及大概是第一部由中国人(中文流利无比)担任主角的法国电影,也算个王炸组合。顺便,配乐Rone的电子风也很带感。
轻盈工致的爱情电影。1.角色塑造。四位主角性格各不相同。用事件反映性格,而非用情绪表达性格,真实且立体;2.剔除刻板印象。露西·张所饰演的华人女性角色,我们在她的身上基本看不见西方人固有的偏见与陈旧想象,她洒脱、肆意、善良而直率。对待性的表达更是直言不讳,大胆追求,很现代、很真实也很难得;3.黑白色调。全片黑白色调很有格调,去除颜色的表达,把交织的情感隔着一层薄雾呈现出来,十分贴合影片中对待爱情与友情间模糊暧昧的主题;4.摄影与分屏,镜头流动,跟随镜头,轻轻摇晃,人们擦肩而过,以人为主,带出街区背景,流畅自然。大量分屏,使用得精准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分屏使用的教科书式呈现,更加有效地凸显了影片的清新质感。私以为本片比同届的现代爱情题材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和《六号车厢》都要好。
# 74 Cannes# 虽然故事发生地就是我住了快六年的街区附近,然而却并没有觉得有共鸣感,描述的人物并不一定是住在奥林匹亚街区而是任何地方都可以
落脚于巴黎13区,却未标识过多种族或移民符号,而是穿行在当代都市青年若即若离的情欲交通中,一窥坠入社交网络里的迷失与笃定,探觅性爱关系起点终点的变化转移。偶烛施明的主题配乐仿佛能敲开每个寂寥内心的房门。Lucie Zhang酷似春夏~
华人女主在银幕里的性解放令人眼目一新,黑白画面视觉上非常舒服,如果彩色(的现实十三区)肯定没有那么吸引人…
这么说似乎有简化和局限老席的嫌疑,但Nora et Amber的戏份真的很像出自她手,也是全片唯一打动我的。
在巴黎最早住的一个街区,日后即便住到别的区,也总是会回Olympiad街区买菜,也因此主人公来来往往的街区显得那么熟悉。它之于其他区的意义,显然在于,它是个多元文化杂糅,各个肤色人种杂居的,中产偏下的街区。在这种条件下,这样的故事确实是有在这个街区里生根发芽的特定与特点,毕竟土壤如此,结出花的故事也就那么日常与寻常。法国电影里永恒的主题,爱与性,性或爱,黑人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两位女主的性探索之旅。纠结与放浪,没有什么好与不好,无非都是人生篇章而已。不过,结局倒是浪漫与美好叠加的俗套。在上海的疫情当下,看着电影里自由自在又熟悉的巴黎,焦虑与迷茫被影像渐渐替换成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