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事放在开头说:女主并没有真的救下男主。
在故事的后半段,女主被男主赶出家门,最后晕倒在铁道上,回忆了当初偶遇男主的那幕——女主看到男主醉卧铁道时,先是试图钻过栏杆救人,之后起身向后退了几步,注视着男主,这时镜头切换到女主正面,电车从画面右侧驶向左侧。最后这个镜头明确了电车行驶的方向,讲明电车并没有行驶在男主醉卧的那一侧轨道上。(注:在日本,靠近站台一侧的电车是从右向左行驶。)
女主与男主第一次在餐厅谈话时,男主曾说:“如果那个时候那里站的是别人,我大概就死了吧。人们都装作不想看人被火车碾死的样子,但心里又有点想看,大家心里都会这么想吧。”女主那晚刚好经历人生低谷,恰逢心理阴暗之时,虽然她清楚电车行驶的方向不会导致男主被碾死,但可能也在电车驶过的那一瞬间幻想过血腥的场面。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她知道男主把她当成了救命恩人,但却没有澄清这个误会。
她不想错过眼前这个获得幸福的机会,而获得幸福仅需隐瞒小小的事实。
把笔袋丢进大海,闭口不提饭团中的硬币与冰箱贴,都是在隐瞒自己发现女儿说谎的事实,这样便可以继续扮演相信女儿的母亲。
最后,只需隐瞒疫苗的真实成分,就可以将学校变成舞会现场,在舞会结束前,一家三口都是幸福的。而终究会鸣响的警笛便是使魔法褪去的午夜钟声。
“每个女孩心中,都怀有莫名的恐惧——我究竟能得到幸福吗?”这句台词在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俗话说“无欲则刚”,对幸福的欲望恰恰导致了对失去幸福的恐惧,而恐惧使人做出错误的选择。
退行也叫退行感情、倒退、回归,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指成年人在遇到特殊情况,如巨大的打击或严重焦虑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表现出与自己现阶段年龄不相符的不恰当行为。目的是通过幼稚的行为让自己能够受到别人的关注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从而使自己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提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如在受到巨大精神压力后,开始过度依赖周围的人,而为了让这个行为显得合理,就用儿童的方式来生活,从而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这种行为在情侣间比较多见,为了得到对方的亲密关系而撒娇,用稚嫩的语调说话等来让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心理障碍,例如强迫症、焦虑症等,或多或少都是退行这种防御机制的结果。
女主意识到了女儿的行为退化,但片中行为退化的不光女儿一人。
女主的一大愿望是输液,因为她从来没有输过液。这其实就与行为退化类似,女主通过输液的行为得到一种被照顾的体验。后来男主处于极度绝望的时候跟女主一起输液,也是在体验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自从母亲离家,女主从小要做一家四口人的饭,都是她在照顾别人,而缺少别人的照顾。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她跟渣男纠缠十年,虽然是渣男,但还是能给她一点爱。当她被男主赶出家门,回到自家门口时,看着屋中的妹妹、爸爸、爷爷,这些都是需要她来照顾的人,而此时的她需要别人的照顾,走进这个家门对她毫无意义。
屋中的爸爸看着妹妹喂爷爷喝水,“羡慕死了,要是有人能这么照顾我就好了。”男主的妈妈住在高级养老院,却要吃麦当劳。这都是属于成年人的任性,是情感无法得到满足的表现。
在铁道旁,男主为怀中的女主戴上戒指,女主再次体验到了被照顾的感受,就像当初男主帮她解决家中难题时一样,于是女主抛弃了自我,再一次嫁给了男主。
当一个人的情感无法得到满足,可能会产生精神上的压力,而压力会导致耳鸣,片中的一家三口都有耳鸣的情况(女儿掏耳朵的动作应该是在缓解耳鸣)。女主失手弄坏了兔子标本的耳朵,而兔子标本恰恰又是男主的宝物,这也是在暗示情感需求与耳鸣的关系。
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自恋”可能是最强大的防御机制。男主在幼年时无法得到理想中的母爱,转而开始描绘自己的裸体,这是自恋的表现。影片结尾的诗,意在让儿童自信,却也隐含着自恋的味道:
就算我张开双臂,也不能飞翔。
鸟儿虽然能飞翔,但是它跑不过我。
虽然我能摆动身体,但是我发不出好听的声音。
虽然铃铛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但是它不像我知道那么多歌。
铃铛,小鸟,还有我,大家虽各不相同,但各有各的优点。
“我是我,爸爸是爸爸,妈妈是妈妈。大家都很棒。”“谢谢你。”“不愧是我们家小光。”
自恋便是对自己的溺爱。溺爱之下,可以纵容一切过错。
女主年幼时母亲便离开了自己,父亲也不是什么模范父亲,女主没有得到正确的爱,所以也无法给予女儿正确的爱。男主也是相似的情况,没有从任性的母亲那里得到正确的爱。
任性的大人造就任性的小孩,说谎的大人造就说谎的小孩。
男主也是一个习惯说谎的人。当患者希望能多吃点药,让病快速痊癒时,男主没有给出科学的解释,而是马上回应:“那你买点干鹿鞭磨成粉,饭后服用。效果显著,会让你恢复活力。”影片后面给出了男主这样做的动机——听了女儿同学的指责,男主开车回家,“他们可真笨,和白痴交流真累。”
自恋的大人造就自恋的小孩。
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传递——女主做爱时喜欢咬对方的手指,这也是退行的表现,类似口欲期的婴儿,关注口唇的快感。在她的培养之下,与她交往十年的男友也爱上了被咬手指的感觉,要求出轨对象咬自己的手指。
所谓的传递就是教育,所谓的教育就是行为模式的培养。
正确的爱,便是正确行为模式的培养。
写了一大堆影评,过了半天的时间,又觉得自己评的只是电影表面,感悟了一些内容,故而重新编辑下吧。
首先刚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给了三星,因为看得太压抑了,被电影表面的变态所影响,所以所思所想也和其他豆友一样,只是根据电影和演员、角色本身,絮絮叨叨给出自己的想法,属于那种,虽然看了电影,但没看懂或者被电影情节设定带偏,反而对电影想反应的问题,淡化了。
电影进行到44分钟时,我觉得大家应该都和我一样,觉得这是美好的大结局了,灰姑娘被渣男劈腿,偶遇王子,和王子相恋、相知到结婚,继女(小光)很可爱、懂事,丈夫温柔体贴爱自己。但随着女主朋友的一句话,真正的内容才开始,朋友说“灰姑娘的故事好可怕,跳了一晚上的舞蹈,因为一只水晶鞋就结婚了”,暗示之后他们婚姻的变化。
果不其然,首当其冲作妖的,是男主的女儿小光,“小孩子喜欢一个人,总喜欢用恶作剧引起他的注意”,女主暗示男主,小光用栽赃小度的手段,故意吸引小度的注意,而女主和男主的讨论被躲在楼梯上的小光听到了,继而开始了后续对女主的报复──故意扔掉女主做的便当,向老师诬陷女主这个妈妈不称职,后续故意在女同学(被小光害死的女孩子)葬礼上穿红鞋子,让众人指责女主不用心,小光是喜欢小度才害死那个女同学的么?看到最后,才明白,她爱的只有自己,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要天下人负我!我得不到的。他人也不可以得到。
在男主的纵容下,小光越发的变态,而他做了什么?
他是个医生,也是一个画画爱好者,在小光杀了人之后,看到女儿狰狞的面容,推诿自己的过错,他第一时间是用暴力解决问题,被女主制止后,他开始了长时间的反思,反思过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他不该把画画当成宝贝。他的女儿才是最宝贝最应该珍视的,他女儿做什么都是对的,他的女儿没有错。这也为后续他毒杀全校学生做下了铺垫。
而这个铺垫的推手。就是女主。
原本以为,在这么变态的家庭生存的女主,会进行反抗,会离开,但是并没有,她无法与她们抗衡,事实上,她也没有进行抗衡,在看清楚继女的真面目时,在继女冤枉小度偷笔袋时,她把笔袋偷偷扔到了海里。此时,她的继女,正在把手推向在窗边瞭望的女同学。
同一时刻,笔袋扔到了海里,女同学被推下了楼。
从这里,其实已经表明,不是这个变态家庭影响、同化了女主,而是女主主动融入进去的。因为她的童年不幸,她的母亲离开了她,她说她要做一个好母亲,绝不像她妈妈一样。可以说开头+中间的剧情,就预示了后续女主的变态,绝不是突然变化的。长时间的执念,已经把“做一个好妈妈”这一信念进行变态的扭曲。
好妈妈,就是让孩子快乐,孩子永远都不会错。没有犯错误的孩子,只有不用心的妈妈。
这也就是,女主在知道了小光故意向老师卖惨自己的继母没有给自己做饭时,她第一时间没有反应给男主。而是选择沉默的原因。
细心一点会发现一个情节,女主答应男主求婚,是因为男主的一句话,他说:小光需要一个妈妈。正是这句话,像一把钥匙,驱动了女主结婚的念头,电影里,她一直立志想做一个好妈妈,一个不会像她母亲那样抛弃孩子的女人。她需要一个实践的靶子,而小光就是那个靶子。
她母亲选择抛弃孩子,她立志要做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所以,哪怕小光是恶魔,哪怕男主都对小光失望时,她选择的是继续站在恶魔的身边,因为她要不抛弃也不放弃孩子啊,她怎么可以像她母亲一样(讽刺) 而只要执念够深,就发现不了其中的扭曲。
以上是电影演绎出来的内容。但看完后,就像发酵完成的面一样,好多想法在脑海里膨胀。
男主很有钱。女儿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得到的东西,因为总是轻而易举的得到。所以,她什么都想要,她想要小度的注意,所以诬陷他,女同学和小度玩得好,所以女同学必须死,所以参加女同学葬礼也要穿红鞋。面容天使般乖巧,内心恶魔般狰狞。
过度溺爱孩子。哪怕她杀了人,也是对方的错,在男主为女儿杀人而忧心忡忡的时候,女主让男主以打疫苗的借口,毒杀了学校所有的孩子。
最后的场景,女主充当老师,男主充当捧梗人,女儿回答一个简单的数学题,两人就夸张地夸赞女儿,女主说上历史课吧,女儿说,我想上语文课,女主立刻改成语文。孩子想要什么,就必须是什么。
看完这个电影,我一度觉得是日本人对西方教育的讽刺,被他们洗脑了一辈子的快乐教育,儿童心理学,却涌现出一大批废掉的年轻人。
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让孩子更好,就要一味地顺着孩子的心意来么?察觉到孩子变态的走向,还要一味地觉得孩子没问题吗?把溺爱当自由给予孩子,孩子就能根正吗?
“不要打孩子,不要骂孩子”似乎正在成为儿童心理学正向的教育方式,明明是溺爱,却口口声声“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没错,错的是家长和老师,以及整个大环境”,从电影就看得出来,大环境没错,错的是孩子和家长。孩子已经错了,家长却依旧在纵容。
“我改变不了他们,所以选择和他们一起黑化”
典型的西方思维,改变不了的,就默认和它同在。
就像美国禁止不了枪支,所以选择和枪支共存。
他们禁止不了强奸,所以选择堕胎违法。
他们控制不好疫情,所以选择和病毒共存。
他们禁止不了偷盗,所以选择小偷盗无罪。
他们解决不了的所有事情,而这些事情,都会变成一种正常程序。
比起灰姑娘,其實這個作品更像藍鬍子的變奏曲吧。XD 雖然是以家庭、親子這個角度切入,但我卻無可奈何的不斷聯想到工作與職場。XD 總覺得是類同的,如果沒有審慎挑選、打聽判斷,往往會落得馬失前蹄的後果。XD 外人看來可能鮮麗,箇中冷暖卻終究只有飲者自知。XD 還有體制。最初可能會像母愛爆發一樣,以為以愛與智慧感化暴君的故事有機會上演,但絕大部分的真實情形都是被體制給吞沒。XD 這真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現代社會寓言。XD
選擇土屋さん跟圭さん來演覺得相當適切,印象中當初《みなさん、さようなら》讓圭さん演堀田的理由之一,就是能夠使堀田看起來普通而日常,這部作品中,兩位演員我覺得都達成了類似的效果,看起來有多麼樸實,它所能創造的衝擊力度就能相對應的大。
覺得是還挺適合在電影院看的作品,空間性質無意中襯托、協助形塑了作品中的幽閉感,創造了一種沉浸的效果。 當然,在大銀幕上看圭さん接吻、滾床什麼的永遠感覺贅沢。XD
2021.08.29
今天聊聊日本电影《哀愁灰姑娘》。
片名哀愁しんでれら / Melancholy / The Cinderella Addiction(2021)。
故事以年轻女子小春为中心,她就职于一家儿童福利机构。
在她生活陷入一片低谷时,她遇到了医生大河望和他的女儿小光,随后生活向着好的一面发展,但隐约间总有一些诡异。
本片的英文片名更易于理解:《The Cinderella Addiction》。直译就是“灰姑娘瘾”。
小春就是这样一名患有“灰姑娘瘾”的人。
她从小没有挂过水,找了医生丈夫后提出的要求居然是挂葡萄糖。她喜欢灰姑娘式的故事,因为不负责任的母亲离开家庭,会把自己代入灰姑娘的角色。
小春一直表示自己要做一个负责人的母亲,但真的成为母亲后,却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小春说小女孩小光患有退行性改变,其实小春自己也有这种症状。
她们普遍生长在缺乏母爱的环境里,极度渴求得到别人的关心关爱,甚至会通过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来博得关注。
小男孩会通过欺负喜欢的小女孩来表达喜欢,小女孩同样也会采用类似的方式表达感情。不过患有退行性改变的人,会做出更加令人恐慌的举动。
与常见恐怖片不同,《哀愁灰姑娘》在光线布景上反其道而行之,打造了一场光线明媚的恐怖秀。
恐怖电影中常见的骇人音效、突然惊吓、四溅血浆在这里通通没有,相反本片还很克制,极力避免任何刺激性画面出现。
一群俊男靓女在一片祥和和充满友爱的画面中,上演了一出让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故事。
《哀愁灰姑娘》一直在布置精致的场景,策划精心编排的氛围,试图不断建立一种不祥的主题。
在故事临近尾声之前,一切安排都是比较成功的,可惜到影片结束临门一脚时,没有能够坚持住。
影片想要表达有关家庭、母爱的主题并没有成形,刻意追求复杂的表现形式反而让影片走向了模糊不清的方向,看起来黑暗恐怖,但还是让人失望,最终形成了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空架子。
影片的结尾问题很大,一般电影的结尾应该给出真相,而这部《哀愁灰姑娘》的结尾,留给观众的问题比答案还多。
结局虽然令人震惊,但并不发人深省。
小春的转变略显突兀,原本守序中立突然变成混乱邪恶。大河望为了化身护女狂魔,瞬间违背了医生人设。小光的恶意行为没有一个明确理由,其背后的意图也不清楚,观众只能凭借自己猜测推断她为了寻求关注而走向极端。小光母亲的车祸也语焉不详,她的离开和小光退行性行为的因果关系有待明确。
普通人追求幸福没有任何问题,普通人保护家人做出各种努力也毫无问题,但当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事情就变得不那么靠谱了。
《哀愁灰姑娘》通过刻意营造的悬念一直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编造了一个黑暗却不深刻的故事。如果故事能够把小春、小光黑化的过程表述清楚,再夹杂一些大河望痛苦纠结的心理挣扎,那么整体效果将会提升很多。
光鲜亮丽的恐怖秀,
退行性改变求关注。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男主发现女主打了女儿后将女主赶出了家门,半路又去挽回,女主跟男主回了家。后面的发生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她的变化和做的事完全符合她的因缺爱而变得不健康的心理状况。
1、 回去之后,她不再独自清醒,而是和男主、女儿一起疯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家待下去,否则她会发疯,她会站在丈夫和女儿的对立面,她会再次被抛弃。而第一次被逐出家门给自己带来的童年创伤复现让她不太可能再次离开这个家,除非她的心理伤痛愈合。所以她继续待在这个家里,并且无视女儿做的错事,而是和丈夫站在同一边,义无反顾地去维护女儿,践行丈夫的育儿观以及对她的要求:要竭尽全力当一个好妈妈。所以他们夫妻二人在女儿鞋子丢了之后跑去学校大闹抓所谓的罪犯,至此故事已经走向荒诞和讽刺。而女儿之前故意将笔袋扔到马桶里却栽赃给同学,并将情敌小女孩推下楼,很有可能这次的鞋子丢失事件也是她自导自演,夫妻两人却兢兢业业在女儿策划的大戏里面当演员。
2、 女儿喜欢的小男生嚷出是她把情敌推下楼,女主竭力地维护女儿,虽然她潜意识里也怀疑是女儿把死者推下去的,因为她进入了被死者家属和追悼人围逼的幻境中,但她依然坚定地站在女儿和丈夫这边,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继续得到丈夫的爱,才能继续苟存于曾经抛弃过她的这个家庭,才能避免再次回到没有爱的原生家庭
3、 女主看着家里画满了“杀人凶手”的玻璃和颓丧暴躁的男主,灵光一现想出一个办法:用换了成分的疫苗杀死全校的同学。至此故事已经完全荒诞,男女主已经疯魔。在打疫苗的当天女主对着小女孩给女儿的信——里面写着他们不相信女儿杀了人,女主像个机器人一样读完纸条并松开纸条,她已经没有了良知和情感,同学对女儿天真的信任已经无法打动她。杀了所有小朋友后,他们给女儿在教室上了一堂充满爱的课堂,亲手给女儿搭建了一个她喜欢的学校——除掉所有让她讨厌的同学和老师。
电影里三个缺爱的人凑成了一家,男主从小被霸凌没有得到母亲的保护,女主从小被母亲抛弃,小女孩对亲生母亲都没有了印象,父亲的爱也是畸形的,所以这样三个被原生家庭伤害并极度缺爱的人一起缔造出一个爱扭曲的家庭。
现实生活中可能不会有这么荒诞的故事,但原生家庭和缺爱造成的关系中的悲剧和不幸却比比皆是。
男女主并不只是因为缺少母爱 而是因为自己被抛弃过被不信任被排斥霸凌的过去 所以有了对下一代必须做到完美父母 打不得骂不得 给予好的教育的执念 男女主的观念很相似 但是相对来说男主更极端一些 女主意识到不对劲时最后还是选择妥协并重回男主一家 应该更多是因为 她渴望一个完美且完整的家庭(尤其是卧轨后被男主救起 一切又有了希望)经历了卧轨事件后 女主也开始变得以孩子为中心且无底线 发展到最后结局 我觉得这个剧情走向是合理的 可能夸张了点 但事实如此 做父母的都想给孩子最好的 好的教育 好的陪伴 不离不弃 虽然剧中女主身边人不止一次说过 做父母永远都不可能做到最好 但女主还是在想要尽力做到最好这条路上越走越偏 最后也变的跟男主一样病态 甚至更糟
很荒谬却很真实 父母的爱 爱的太零碎会影响人生 爱的太满就会面目全非
@新宿バルト9 想讽刺的东西很多又要兼顾故事 导致变成四不像。。田中圭稍微有点油腻了。。
这不比《秘密访客》好看?死小孩实在是演得太好了,太想揍她了!
意味わかんない。(没病挂盐水够风骚了。
其实换一种拍摄手法可以拍成日版why women kill,只可惜导演想说的太多,最后可能自己都给自己弄糊涂了,拍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反而弄不懂他到底想干嘛。前半程真的不错,后半程变得很飘浮。理解导演想要弄出黑童话的效果故意为之,但观感就是挺割裂的吧!还蛮失望。
逼疯一个女人只需要三步,让她结婚,让她当家庭主妇,让她当(后)妈。
前半部分是正经温情恋爱剧套路,后半部分走向越来越猎奇,有种介于现实与虚幻的精神分析片范畴了。女性太容易被男权社会设下的各种枷锁PUA,原生家庭任劳任怨、恋爱被劈腿、婚后妻/母职惩罚,直至沦为没有灵魂的躯壳苟延残喘。所以灰姑娘的结局用如今的眼光来看细思极恐啊。子役coco的表演有着超脱于同龄人的成熟,和成年人对戏气场丝毫不落下风。可以感知到主创想表达的一些东西,但剧本的完成度与磨合稍欠火候。
想讲日本女性被困在“女儿/母亲/妻子”的身份框架里,并采用家庭伦理悬疑的类型叙事。但没太讲好,过度的噱头令其浮于表面。
细思极恐。我感觉这电影不是父母黑化把整校学生都毒死了那么简单,往深了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耳鸣、那间神秘的房间诡异的画、消失又出现了的戒指、最后那封信、里面出现的离家出走的母亲等等剧情全部都没有用。特别是这个男主 乍一眼是个没有角色深度的人物 但想想他跟病人说的还有在车里骂人的两段就觉得他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人物黑暗面。女主的黑化也是很有意思 从有个大神的长评里得知 女主知道男主第一次卧轨其实不会死 那就是说 她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卧轨不会死 那还躺在那里干什么?等男主来吧?想想也是背脊发凉。反倒是小女孩 因为本身就是怪物 在观众面前坏得彻底 所以才显得没有阴暗面 是最纯粹的【恶】。 PS土屋太凤这种淑女造型比学生造型好看多了。
一个残忍到极限的故事,多少探究到了“怪兽家长”的心理逻辑。可即便如此,也无法解释这种病态的成因,大抵一个孩子需要健康成长,是一定无法离开母亲的。
女人“抗疯”通关游戏:父母的婚姻问题、穷、老人生病、被出轨、职场、你闺蜜结婚生娃、你结婚、闺蜜离婚、老公原生家庭问题、你孩子。看你能玩到哪一关卡Game Over。日剧《轮到你了》的年下小哥是个彩蛋。
3-,该如何形容这样一个故事呢,投鼠忌器、内外无法兼顾最终全员疯狂的家庭与爱的故事,最后如海报一样呈现一幅“奇观”,没什么意义,也缺乏恶趣。
灰姑娘在人生最低谷遇到了王子,各自破碎的人生结合而成了重组家庭,然而却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灵魂。一边高喊着孩子的未来取决于父母的亲身教导,一边则在逼仄的日常中手足无措、渐渐被同化、而后全员黑化。“只要变成怪物,就不会害怕怪物了。”最终的结果,果真是“哀愁灰姑娘”。最后的大灭杀结尾竟然是填了最初胰岛素的坑,熊孩子的所谓“幸福”即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片中的死小孩是戏精上身啊。好像伊藤润二的短篇集中有个类似的故事,关于抛弃的轮回。
「母親失格」。果然田中圭依然是除了山崎贤人以外最搭土屋太凤的银幕CP。子役coco演技“可怕”(褒义。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镜头感画面配乐等等都还不错,演员演技也都可,但剧情逻辑不太能深究…整个看完能感到导演想涉及的东西很多,设置了许多意象可对问题的探讨却都很浅层。差了点火候,就停留在一个充斥着猎奇感的暗黑童话了,看完有点不知所云,虽是童话却得不到什么有普世意义的寓意。最后的结局应该是故意的,拍得特别没有现实感,点题童话感吧。能拍大量杀害小学生死一走廊还是挺惊讶的。圭哥好帅!土屋妹子演技比上次那部累的时候进步了不少。
灰姑娘嫁了个变态王子,结果嫁鸡随鸡上演全家变态的故事。电影一度让你觉得会往更深层次的方向走,前半段情节类似希胖蝴蝶梦,年轻女孩嫁入豪宅实现阶级跃迁,逐渐触碰可怖真相,直到继女情绪反转,编剧好像不知道该怎么收手,就设计了这么个破罐破摔的结尾,好在角色背后都有共同的被遗弃经验,才使得这个走向不是全无说服力。
桃演技真不错。这辈子不做家庭主妇,不当继母
“只要变成了怪物,就不会害怕怪物了。”土屋和甜圭再续前缘还是很配。
这恐怖的一家人,母爱缺失的结果就是走向变态,万万没想到妈妈居然被同化了,三个拥有类似童年的人终于一起毁灭了,剧情很霓虹,好看,只是有点可惜甜圭这个角色没有太多可发挥的地方,仿佛是个工具人
小孩子演得不错,真的做到了很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