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唠片,很难成为我的菜。不过是不错的白噪音,哄睡神器。
好比进入了一个群组。每天信息动不动999。狂刷狂刷,可能搜到一两条信息。可能没信息,就是话佐料。
作为教授小白入门的电影课,还是不错的尝试,挺有趣。
估计编剧也比较省事儿,写个大纲,有的部分就现场即兴发挥了。作为毕业设计的话还不错。形,有点儿散。神,也不大亮。
《 萨巴亚影院》是导演奥里特福克斯罗登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电影的丰富层次却已令人惊艳。 情节讲述一名以色列年轻女导演罗娜因接案而带领一个电影工作坊,参与工作坊的都是社区妇女,从年纪、家庭、教育程度乃至于阶级、信仰都有所差异。 她们都是素人,对拍电影感到好奇。
《萨巴亚影院》刚开始时,是关于「电影」的,即是在专业者的带领下,重新接近、碰触与认识影像,从现成影像的当然收受者,转而成为摄录者。 看似教科书的制式操作,却领学员们第一次思考「我要拍什么」、「我要说什么」、「这样的影像是否足以表达? 或者还不够?」 ,从这之后,她们再看到任何影像,都拥有了新的视角和想象。
接着,是关于课的,也就是随着讲师和课堂要求的作业,她们要独立拍「一支」影片。 从拍摄想说些什么的影像,到拍出(剪出)有「开头、中间、结尾」的某一支影片,她们与那些自己拍下的影像所连结的生命事件,拉出了距离,创作的抽离视角所面临的审美诱惑,常常也意味着和大量流出的情绪做出切割。
最后,是关于「她们」,或说关于「她」的。 当学员们从镜头第一次那样看到自己的生活、看到那所映射出的某个陌生的自己,再由此发现原来存在着某一种、某些种介入该个生活与生命的方式,这件事唤醒、或改变了她们。
《萨巴亚影院》绕了一圈,并不是一部讲电影的电影,或许有点接近创作作为某种培力(Empowerment,培养力量,若沿用过去常用的「赋权(赋予权力)」一译,则那并非外部由上而下去赋予的,而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但我以为还有更深层的潜力,即是关于「我是谁?」 这个念头的正式生根。 尽管电影已经停了下来,如同她们的电影课也来到结业大合照,可更危险却重要的东西却才刚开始。
《萨巴亚影院》是一部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观赏、讨论、富有教育价值的电影,里面的亲爱情谊和难堪冲突都非常真实,电影发动由很单纯却一触即发的人际关系,再在这份女性间的默契、体谅、与反而不体谅,逼使地勾勒给每个原本似乎平淡而模糊的日常人物真正的轮廓。 对观众如此,对她们自己更是。
拍得保守了一点,放开了拍这个题材的话可能会火。
好看。镜头语言代入感很强,而且很能以假乱真为纪录片,但是从人物和选题的组成来看,又明显有重构的成分。但是还是被导演和制作人员的努力打动了。那个想学开车的女性,会在生活中怎样面对她的丈夫呢?想拍女性的困境,又是明显在投资方是XX的情形下真的太难了。不知道这个片子的排片如何,我只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看到这个周六中午十二点的一场,大厅里只有我们,和另外两个人
齊聚一堂的女性以我超愛的話嘮形式講述生命種種,女性觀點在斗室之中得到釋放和碰撞,以色列女性的生存迷思,放在其他地方是不是也有普適性?
3.5
一直认为 ,真正优秀的反映现实的电影是个人经历和情感的真实表达,编剧在其中的作用无非是协调个人视角和观众视角,而不过多介入故事本身。但目前,电影“编造”的成分过重,是先想好要表达目的再去编造过程,尤其是掺杂其他目的后,已经彻底失去了真实性,但是偏偏有些人想要借助虚假的故事来伪装真实。庸俗的编造以及竭力朴素的表演,让整部电影彻底拉跨
当每个人用摄像机对准自己的生活,奇迹就会发生。这部电影在设计上有接二连三的巧妙,一个电影工作坊,同时结合了团体心理辅导、女性互助团体与拍摄真实影像的意义三个功能,编导先以每个女性参与者拍摄的生活影像做女性议题的切入,影像中几乎涵盖了女性从青春期到年老孤独问题的方方面面,再以团体辅导的方式让拍摄者自述,最后在女性之间的互相共情中达成互助的目标。更进一步,本片除了女性议题,作为一部以色列电影,她又不断尝试在议题探讨中,将文化、民族、信仰这些更外显、冲突更强的问题用女性视角加以讨论,编导其实是在尝试假定,战火不断的中东,如果换成女性,她们将会怎样解决冲突,就像远在亚洲另一头的日本编剧笨蛋节奏在描写的那样,以商讨、辩论和日常对话为解决矛盾主要手段的女性,一直在提供着一种“新”的可能性。
用影像赋权来质问父权。女性在以色列被压迫的时间全部倾注于影像,呈现出日常巨大的力量与质感,也伴随着一定危险性。影片就是近期以色列伊朗等等pro*test差距的浓缩,没有pro,就没有影片,其实是一个东西,分不开的,杜SIR不是在柏林又说了一遍。另其中一位角色拍的水流镜头很美很美,失语与寂静的恐怖。
3.5星
很动人的女性电影,就是拍太短了,意犹未尽。
本来可以用更具故事性的方式去展示现代耶路撒冷一城四区三教不同文化、性别、种族、国家的碰撞,结果所有东西都是蜻蜓点水,剪辑的也莫名其妙
3.5/5想起了高中的某堂社課老師要我們隨手用手機拍隔週進行分享,但我卻什麼都沒拍,就跟片中的綁馬尾女士一樣,影像構築真實,也構築曾經渴求的夢想,cinema的魅力,在一群電影初學者的交流辯論出影像的力與美,以及背後不起眼的故事。高中時真該隨手拍點東西構築故事本身的,收尾理想但這就是cinema的魅力本身。
2021耶路撒冷电影节(JFF)最佳以色列首作
舞台剧式的,有点像 只爱陌生人 的结构,探讨了多方面的女性问题。
3.5星
有人从年轻时就开始戴,要拿下来就会很难。说的是头巾,也是枷锁。轻松的语调对话,听来却连呼吸都沉重。观摩彼此的生活,眼神时而暗淡,也有过亮晶晶的光芒。
女性电影
很专业的拍摄,一屋子女性的观念碰撞
啥都点到了一遍,也就点到为止
即使是世仇種族——以色列和阿拉伯——的九位女人們聚集到一起,也會被真誠情感摶攏成溫暖的生活圈。她們通過學習拍影片而向別人展露了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片中某種通過表演和空白所帶出的溫和、深沉感覺,比較感人。但是,在這個表現手法之下,難免使場景和內容顯得有些單調。以我一個寫漢字的人的感受是:個人要把真實的自我擺在第一位,因此才會有靈敏的理解他人的能力,進而因爲個體的同情心而使社會粘合起來,人的生活才會比較有生趣。如果整天在攀比中計算“高大上”的程度,那生活就是對人生的懲罰。
生靠聊啊。